外来移民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1)

历史地看,齐齐哈尔移民之中,除了汉族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除了中国人,还有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外国人。这种移民现象的背后,有战争的痕迹,更有家国破碎的历史。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2)

罗西亚街

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沿着绥满铁路线一直走下去,你会看到许多的俄式建筑:火车站、住房、俱乐部、宾馆……。不仅大的站点有,许多小的站点也有,最为集中的莫过于哈尔滨。

此类俄式建筑齐齐哈尔城内并不多见,目前,仅在龙沙公园、第二医院后身还有少许。但在昂昂溪至富拉尔基、龙江县、碾子山区的铁路两侧,俄式建筑依然不少。特别是在昂昂溪,原风貌建筑群像一面镜子,反射着当年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了我国东北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为加强管控,沙俄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为尽快修到海参崴,议定取道中国东北。1896年6月,李鸿章与俄方代表维特签订《中俄密约》,内容是中俄军事合作,中国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铁路,具体事宜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3)

1897年3月,大清东省铁路公司正式成立。许景澄为董事会总办,俄国人盖尔贝茨为董事会会办。8月28日在中俄边境三岔口(今属东宁县)举行了中东铁路开工典礼。1898年7月,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续订东省铁路支线合同》,允许俄国人修一条从中东铁路到旅顺大连的支线,连接点最后确定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1926年改称东省铁路。这条大干线呈丁字形,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连绥芬河,西接满洲里,南达旅顺大连,是东北地区铁路交通主干线。

当年,筑路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为俄国人,并组建了俄国护路队,劳动力则大量招募华工。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中东铁路遭受重大损失,统计约为七千万卢布。伴随俄国军队进占东北各地,,俄国人借口修路,在铁路沿线不断扩张,更多的俄罗斯人进入中国,中东铁路沿线成为名符其实的国中之国。与中东铁路伴生的,还有工厂、西医医院、各级学校。

二十世纪初的前四十年,中东铁路路权成为中、俄、日三国争夺的焦点。1934年10月,前苏联以1.4亿日元将中东铁路卖给日本。1935年,日本“满铁”接收了中东铁路及其所属一切企事业,铁路上的绝大多数俄罗斯员工撤离中国。据伪满时期日人阿部良次、田清三朗编著的《龙江省教育沿革》记载,当时,昂昂溪有3000名“红色俄国人”居住,拥有小学、中学各一所。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4)

行走在昂昂溪镇罗西亚风情小街上,黄色有棱有角的墙体,绿色铁瓦的房盖,玻璃木格子偏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远处是老火车站以及工人俱乐部,红墙红瓦白线角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建筑是毛石基础,木屋架,木卡楞,外包24砖墙,有屋顶铁皮和水泥瓦两种,内置木质地板,火炉取暖。

建筑有国别但没有国界,如此的原生态建筑群已经不多见。据史料记载,这种住宅当年共有87栋,总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遥想当年,俄罗斯铁路员工们拿着高额的薪酬,业余时间拉着手风琴,跳着欢快的踢踏舞,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殖民者。对于乡愁,他们会是什么呢?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5)

开拓团

2011年7月,在黑龙江省方正县,有人投资50万元立起“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两座碑。此事公布后,引发较大歧义。8月1日, 5名从北京特意赶来的男子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砸毁并泼漆。此事引发与当地警方的冲突,媒体对此大幅度报道,方正县遭到舆论强烈批评。不久,“开拓团”碑墙被拆除。事件虽然得到平息,但学界对开拓团的研究无形中得到加强。

实际上,日本向中国东北大批量移民始于日俄战争后的1905年,直至1945年投降结束,持续了40年之久。可以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移民的形态有多种,农业“开拓团”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移民、工业移民、商业移民、文化移民等,总数达百万人以上。

在黑龙江,日本移民几乎无处不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黑河等地都是殖民开拓团集中地。其中,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查哈阳镇曾经是其殖民重点。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6)

1939年,日本政府从日本山形、福井等8个县先后组织10个武装配备的集团性开拓团及1个勤劳奉仕队3700人陆续开赴查哈阳地区垦荒,并建立了开拓团总部及医院。为兴建以种植水稻为主灌区,日本人驱使大批中国劳工挖渠垒坝、兴修水利。到1945年,中国劳工总数约几十万人,以河北、 山东人居多。由于劳动强度大,仅死于黄蒿沟的劳工就有15万人之多,黄蒿沟贮水池(现太平湖水库)南侧的万人坑说明了一切。日寇投降前夕,查哈阳水利工程尚未完工,开荒播种仅3万多亩水田,不足计划的5%。据史料记载,有801名日本开拓团成员因病、因伤或战后自杀被埋葬在异国他乡。抗战胜利后,查哈阳地区和东北其他地区一样,绝大部分开拓团旧址被毁,遗留未完的水利工程也几成废墟,而日本开拓团成员也一批批撤离回国,所谓“移民垦荒”随之灰飞烟灭。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7)

“满洲开拓团”的长远目的是完成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永久性”居住,实质是以殖民方式完成对东北的占领。其另一目的,开拓团绝大部分部署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和漫长的中苏边境地区,负有建造“活人堡垒”工程的使命,其实质又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在政治、军事、经济、工业、交通重地分布的开拓团少之又少,主要起到保卫要地和输送给养之责。

战后,开拓团踏上血泪回乡之路。留下的遗孀、遗孤遣返工作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基本结束。战争是双刃剑,对于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百姓来说都是悲剧。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8)

朝鲜屯

同治八年(1870),朝鲜北部遭遇严重饥荒。为了生计,灾民非法越过图们江、黑龙江,进入我国东北。地方当局采取宽大政策,任由居住。光绪七年(1881),在珲春处理边荒事务的候选知府李金镛发现,朝鲜族在图们江以北荒地已开垦熟地2000垧,还具有朝鲜咸镜道刺史发给的“执照”。对此,吉林将军铭安、吴大澄对事态的严重性有清醒的认识,建议朝廷推动移民实边政策,准许朝鲜难民“领照纳租”,并查明户籍,归珲春、敦化县管辖,得到清廷允许,这就是较早的朝鲜移民。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与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被“保护国”,宣布朝鲜在外国的利益及东北朝鲜人均受日本“保护”,中日间的矛盾和冲突与日俱增。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9)

1910年日、朝“合并”,大批朝鲜反日人士和群众纷纷逃离故土,很多人进入东北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1919年朝鲜独立运动后,长春以北的“北满”地区朝鲜移民数量大增。从地域分布上看,不仅靠近朝鲜的东部地区和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分布有大量朝鲜移民,就连偏远的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也都出现了朝鲜移民的足迹。除了黑龙江省的依安县和明水县外,“北满”地区的其余58个市县皆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朝鲜移民。

由于日本殖民者大肆掠夺土地,大量朝鲜人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大批破产农民因无处安身,被迫离乡背井,移民海外。据日本殖民政府统计,从1909年至1925年,移民海外的朝鲜人有30万之多,其中绝大多数移入中国东北。

民国时代,与朝鲜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与开发高潮,从而为朝鲜移民的大规模流入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和广阔的地域空间。民国政府在东北大力实行丈放官荒和促垦政策,大片淤荒和苇塘地的丈放,吸引了大量朝鲜移民迁入奉天省开发水田。

1914年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放荒规则》,荒段内除遇有旗丁原留生计地照章划拨外,其余一律出放,朝鲜移民成为最受欢迎的劳动力来源。依兰、五常、延寿、双城、宁安等县的朝鲜族稻农全部是佃农,竟无一户自耕农。到1930年,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已经增至60多万人,其中延边地区约40万,占东北朝鲜族人口的65%以上。朝鲜移民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北各地,并在延边地区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10)

九一八事变后,朝鲜移民成为日本开拓团的组成部分,在黑龙江各地建立朝鲜屯。据《龙江省教育沿革》记载,“朝鲜人在居住地自发性地设立朝鲜民会,作为伪满洲国的一个成员得以日益复兴和发展。”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开拓团成员绝大部分回国,而朝鲜百姓则更多的留在原住地继续生活,这就是各地朝鲜屯的来历。

黑龙江的朝鲜族,大多是在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时期,从韩国庆尚道逃难至中国的,齐齐哈尔从城市到乡村,都有朝鲜族。龙沙区朝鲜族人口数占全区人口总数1.1%,是龙沙区第二大少数民族,散居在城区内的朝鲜族人口大约为2000人,而明星村朝鲜族人口即为1200人左右,占全区朝鲜族总人口的47%至48%,占明星村总人口的98%左右。朝鲜族给龙沙区带来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11)

历史上,就曾经有一些朝鲜(族)名人在龙沙区工作和生活。著名画家韩乐然曾经担任龙沙公园负责人,以乐天照相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金剑啸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齐齐哈尔办报、演剧,进行抗日宣传,最终牺牲在这里。再如,被韩国总统金大中授予“民族英雄”称号的金弼淳,因参加独立运动而被日本特务追捕,于1911年逃离汉城,几经辗转,1916年金弼淳带着家人来到齐齐哈尔。据金弼淳的孙子、原齐齐哈尔艺术团团长金成基介绍,刚来时一家人就住在今龙沙公园的关帝庙里,后来金弼淳先后在官医院(今第一医院)、永安里(今中环广场)附近一家私立医院做医生,1919年金弼淳被日本特务毒死。他的三儿子后来到了上海,成为了一名电影演员,也就是一代影帝金焰。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12)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据有关资料统计,朝鲜族是我市每百人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例最高的民族,造就出了一大批高、中级知识分子,遍布市、区的各条战线,有些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为齐齐哈尔市和龙沙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齐齐哈尔有两个朝鲜族集中居住的村屯,一个就是龙沙区的明星村,1953年建,位于城市西南角,俗称南朝鲜屯;另一个是梅里斯区的鲜明村,俗称北朝鲜屯,位于嫩江西岸。龙江县的鲜光村,华民乡的龙鲜、朝阳村;讷河市的全胜、解放村;克东县的春光村;泰来县的曙光村均为“朝鲜屯”。此外,甘南县、克山县、昂昂溪区也有朝鲜族村。

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是齐齐哈尔市稻田的早期开拓者。明星村有50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全村农户对水稻生产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水稻生产远近闻名。特别是近年来,全村稻田进行了全面整治改造,又建起了稻米产业协会,按照市农技推广总站水稻专家的指导,全部采用无公害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产出的大米全部都是无公害绿色产品,同时创建了“嫩水”稻米品牌。目前,全村有无公害稻田5400亩,水稻亩产达到666公斤,优质的“嫩水”牌稻米闻名黑龙江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13)

明星村积极利用在韩国的亲缘关系,向韩国、日本等国和国内发达省份进行劳务输出,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集中连片耕作闯出了一条新路。近年来全村已组织600多人外出务工,目前在韩国工作的有320多人,在国内经商的也有300多人。每年这些外出工作人员向家里寄来人民币和外汇,折合人民币总额达2000多万元。劳务收入已经成为明星村主要经济来源。

明星村充分利用民族饮食特色,大力发展餐饮业,在整个齐齐哈尔市有很大名气。以此为基础,龙沙区从2004年开始筹划“朝鲜族风情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建起了两条高标准水泥路,村内所有巷道全部得到了改善,全村农民全部吃上了城市自来水,接通了城市有线电视,电话连接了每一户村民。良好的投资环境引来了八方投资者,到2008年底已有8家企业入户明星村,韩国特色餐饮一条街正在兴建中。他们还建起了三栋8050平方米的农民住宅楼,已有98户农民首批告别平房入住宽敞明亮的楼房,村内老年协会、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事业已初具规模。“韩园”建设改善了明星村的村容村貌,明星村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同城里一样完善,而这里的生活环境又具田园风光的别致秀美。

明星村被评为市级文明建设示范村、综合治理先进村标兵,并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级民俗村。目前,全村正在按照“韩园”建设规划,扎实稳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齐齐哈尔市历史传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14)

  (作者:张守生)

齐齐哈尔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