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三国文章的朋友总会看到很多合成。比如蜀国五虎将、魏国五子良将之类。那么这些合称都是从哪来的?历史上真有这些称谓吗?除了五虎五子,还有什么?拉个单子,大家聊。
五虎上将
蜀汉开国时的五位将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这个名称史书中没有。陈寿作《三国志》,将五人合传,于是五位老大被后人凑在了一起。
蜀汉沿用汉制,大将军以下为骠骑、车骑和卫将军。这四个职衔位比三公。再往下就是重号将军,重号将军中首推四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刘备称汉中王时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当时赵云还是杂号的翊军将军,甚至不如魏延的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但官衔低不代表权利小。汉中时黄忠劫曹军粮草,出兵需要赵云划拨,从这点可以看出,赵云的确是刘备的心腹之人。
五虎将是明清小说的一个基本套路。不但三国演义中有五虎上将,水浒传中也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和董平;大明英烈传也有: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其他如狄青演义、呼杨合兵等等中也都有五虎将的叫法。
而蜀汉的五虎上将的叫法最早应出现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后被广泛传播,甚至连《四库全书》中都有这个称呼。
五子良将
曹魏阵营中的五位将军: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三国志》中也是讲五人合传,关键后面有个评语:……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是后人就称其为“五子良将”。这算是从史书中找到了出处,算是真实的。可当时曹魏的朝堂之上是否有这么个称呼呢?
要造反吗?公然拉帮结派!
八虎骑
曹魏阵营的宗亲大将。分别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这八位爷被放在一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们都是曹魏宗亲中数得上的将军,另一个就是在《三国志》中的传记也在同一卷。
但八虎骑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由谁捣鼓出来的,就不知道了。因为除了现在网上很流行,其他无论史书还是小说,都没这个说法。
江东十二虎臣
江东十二虎臣,又称江表之虎臣。这个名称不太出名,但它比五虎上将之类的却要来的正宗。《三国志》中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这十二位爷,放在同一卷中作传,还称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所以这个名称跟五子良将一样,来自陈寿,算是正宗的。至于江东十二虎臣这个名称自然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有了十二这个具体数,听上去势力大多了。
东吴四英杰
也叫四大都督。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合称。
这个名称和《三国志》无关了。最早将四人合称的是西晋的陆机,而最早叫响东吴四英杰的是宋朝的洪迈。印象中这四位都做过大都督,所以又称四大都督。
可是问题来了,这个印象哪来的?
《三国演义》中鲁肃没当过大都督吧?《三国志》中做过大都督的更是只有陆逊一人。所以说,以讹传讹,传得多了,自然就这么定了。
河北四庭柱
民国时期有个说法,叫四梁八柱。指的是河北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四梁: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八柱:丰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湛、辛平。而网上流传甚广的河北四庭柱的说法,则是由我国近代著名评话演员张国良先生编著的长篇评话《三国》中流传出来的。只留下四梁八柱中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位。
八健将
这个名字有两套班子,分别归于吕布和马超名下。正史上肯定没这么个说法,这都是小说中国鼓捣出来的。吕布的八健将: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马超的八健将:梁兴、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杨秋。看着这两套班子就不像一个级别的。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好多,正史中的十常侍、司马八达、建安七子等等,野史中则有更多的三英、四友、五谋臣之类。这些合称虽然意义不大,在当时也未必真是如此。但既然是合称,相互间总有些相似或同类的地方,好歹也是别人总结的成果。没事看看,多少也有“看见一个想起一串”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