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可能想不到,他辛辛苦苦修了一辈子的紫禁城竟然不被子孙们喜欢)
满清皇帝里,最惨的估计就是顺治帝福临了,1644年吴三桂放满清入关,为了抢占中原多尔衮带着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匆匆忙忙的杀进了北京城,可紫禁城却被撤离的李自成军一把火给烧成了白地,只有武英殿、英华殿等少量宫殿幸免于难。于是顺治帝就只能住进了临时搭建的保和殿,等到第二年满清才临时把乾清宫翻修一番,这才又搬到了乾清宫,于是顺治一朝开始了漫长的紫禁城修建工程。终顺治帝一生,紫禁城都没有完全搭建好,等于这位年轻的皇帝一直住在“毛坯房”里,终究也没等到新家修建完毕。
到了康熙初年,经过了这十几年的不断营建,紫禁城修缮完成,满清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皇城,从此以后皇帝们总算是可以开开心心的在这座宏伟的宫殿里开始新的生活了吧?
(对于满清皇帝们来说,好像圆明园才是他们的家)
才怪,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清朝的皇帝们压根就不喜欢住在紫禁城,他们对紫禁城的排斥甚至不做任何的掩饰。从康熙皇帝开始,皇帝们开始找借口来逃离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康熙这辈子去的最多的是畅春园,雍正皇帝常年扎根圆明园,之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都把自己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安排在了圆明园。《清稗类钞》就记载:“文宗喜园居。年例正初入园,冬至始还宫。”也就是说咸丰皇帝每年春节刚过就迫不及待的住进圆明园,一直到这年的冬至才恋恋不舍的再搬回紫禁城。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老哥以狩猎为由携家眷们逃亡热河行宫,英法联军在京畿地区把老百姓祸害了一通后终于签订了合议,但危机解除的咸丰皇帝却打死不肯回北京,为啥?心爱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给烧了,咸丰又不愿意回紫禁城,于是干脆待在热河渡过,最后死在承德避暑山庄。
(对于皇帝们来说,紫禁城只不过是过年的一个临时住所而已)
实际上自从雍正以后,圆明园就成了清朝的政治中枢,而紫禁城虽然仍是名义上的皇城,天子作息从政之地,但皇帝们在紫禁城住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短。每年入冬后,皇帝一家子便会从圆明园搬回紫禁城准备过年,在皇宫住上两个月,到了来年元宵节时又带着宫眷和大臣们浩浩荡荡的从皇宫出发开奔圆明园,皇帝即将开启长达十个月的常驻,而民间则把这两次的迁居称为“大搬家”。
从1707年到1860年,满清皇帝们在圆明园消磨的时间分别为:雍正皇帝驻园时间约为207天,乾隆皇帝每年的驻园时间为126天,嘉庆皇帝的驻园时间为162天,道光皇帝的驻园时间为260天,咸丰皇帝的驻园时间为216天,最夸张的就是道光皇帝,根据记载道光在圆明园居住最短的一次是210天,最长的一次是354天,估计这一年皇帝只有在过年时才匆匆回了紫禁城,不到两个礼拜又火急火燎的回到圆明园。
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皇帝们放着好好的皇宫不待,偏要跑到宫外的园子里住呢?
(紫禁城里属于皇帝的空间并不多)
首先其实是紫禁城能够供皇帝支配和娱乐的地方并不多,它更像是集祭祀、办公和居住为一体的小区。由于皇宫强调的是宫廷礼制和皇家尊贵气度,所以注定了它的设计不是以皇帝的居住品质为首选项,再加上紫禁城人员众多,身份混杂(包括伺候贵人们的太监、宫女,守卫的侍卫,做菜的厨子,看病的太医等等),这也就注定了皇帝住在这里不会太过舒心。
(乾清宫虽然属于内廷,但皇帝经常在此召见大臣)
根据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功能,紫禁城被设计分为内廷和外廷。外廷包括国家典礼区,也就是太和、保和和中和三大殿,这里除了重大祭祀和皇家婚庆外一般不用,外廷的武英殿和文华殿一般举行经筵之礼,由翰林院的老夫子们给皇帝大谈古代贤君之道,讲述圣人之言,以体现国家重视文化。
接下来就到了内廷区了,即使是内廷也并不是只给皇帝休闲娱乐的,内廷区还包括日常办公区和生活区,所谓日常办公区就包括:乾清门、乾清宫和养心殿,皇帝一般选择在乾清宫或养心殿召见大臣,如果是大朝会(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上百号官员不够站则将御门听政的地点转移到乾清宫门外的广场,夏天被太阳暴晒,冬天则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清朝时期上朝臣子们都是下跪听从皇帝指示,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老臣都受不了,据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就是跪拜的时间太久,一口气没上来便死去了。
(对于皇帝来说,御花园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很容易让人厌倦)
所以即使是内廷也分了一大块给皇帝用来办公居住,接下来才是太后、皇帝的后宫和皇子们等一大家子的住宅区。当然了,太监宫女们的住所也安排在内廷区哦,所以内廷被分割为许多小方块,它们分别为太后住所、太妃住所、皇后住所、妃子住所、未成年皇子住所、太监宫女住处,佛堂、萨满所在的祭祀点、浣衣局、御膳房、库房等等。雍正时期为了应对紧急政务和军务,还在内廷区安排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虽然紫禁城很大,但皇帝能够自由畅快游玩的地方其实很小。
(御花园,整个紫禁城里唯一能看到绿色和自然风景的地方)
那么皇家有御花园么?还是有的,但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跟您说吧,一般大学占地的面积大概为数十万平方米(比如说笔者的学校占地面积约为3000亩,光校舍的建筑面积就达到100多万平方米),等于这所谓的御花园只有大学校园的十分之一大小(说句实话还没有现在的小学大呢!也就是长两百米,宽六百米的这么个小地方)。
您可能不觉得什么,但换个角度想想,短短4年时间咱们就能对学校熟悉无比,如果大四有人邀请我们去欣赏学校美景,估计我们都会回答:都看了四年了你不腻啊?咱们再想想一辈子都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帝.......他所能去散心解闷的地方就巴掌大一点儿的御花园,而且在御花园说不定就能遇到皇太后、皇太妃、各种受宠的不受宠的妃子,皇帝想找个红颜知己散散步啦,自己清净走一走啦都没地方,所以在这尊卑、长幼、主仆、上下级关系极为森严的紫禁城,不但奴才们过得战战兢兢,就连尊贵的皇帝们过得也不怎么好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无聊!
第二点其实就是,紫禁城热啊!
(到了夏天,紫禁城就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大火炉)
其实看到这一点有朋友可能会反驳我,明朝皇帝的皇宫也在北京,那为什么人家明朝皇帝能够在紫禁城呆一辈子,你清朝皇帝就又是抱怨无聊又是抱怨热呢?
(满人在马背上夺得天下,他们天性崇尚勇武向往自由,所以对牢笼一般的紫禁城并不喜欢)
那是因为清朝皇帝都是满洲人,满洲人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东北,平日里就是骑马捕猎,东北地区到了夏季不说凉爽宜人,起码也不用为酷热所苦,等到满清皇族们进了北京城,要了老命了,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夏天和老家比起来实在天差地别,北京夏天炎热干燥,而紫禁城水少树少,除了御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可以点缀一下心情,其他的主干道和大殿都是红墙黄瓦,片叶皆无,一眼看上去犹如置身荒漠。这高高的宫墙严重影响了空气流通,所以整个皇宫就是个大火炉,虽然皇帝和妃子们采用了各种方式避暑(挂上珠帘,宫殿里放上大冰桶,让冰块散发出丝丝凉气来祛暑),但这炎炎夏日还是太难熬了,怕热的雍正帝甚至还中过暑!
(到处都是红墙黄瓦,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而且紫禁城缺水少树,更让人燥热无比)
而且紫禁城干燥易惹,极其容易失火,在光绪皇帝大婚的前一个月就发生了著名的“桢度门火灾”,这把大臣们吓了个半死,皇帝即将亲征,为什么老天竟然震怒降下火灾?于是一众言官大臣们要求皇帝们下罪己诏,并且要求为慈禧太后修建的颐和园暂时停工,少部分迷信的官员还把李鸿章的《修津通铁路折》拿出来说事,说是修铁路所以导致天怒人怨,他李鸿章就是想要截断我大清的龙脉,罪大恶极!
(光绪大婚在即,结果紫禁城发生火灾,朝野震动)
不过在慈禧和醇亲王的妥协和坚持下,朝廷马上做了一个临时的桢度门彩牌楼,这才没有耽误光绪大婚典礼。清朝时期紫禁城的火灾也从来没断过,康熙十八年太和殿发生火灾,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连带着交泰殿也遭了殃,道光二十五年延禧宫着火,烧毁房屋二十五间。所以每到夏天皇帝们不但要忍耐酷暑,还要因为火灾每天过的提心吊胆。
这也就难怪从入夏开始,满清皇帝们就做好全副准备开溜,他们先是在河北的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因为承德的纬度要比北京城要高,所以气候相对会凉爽一些),康熙又在明朝武清侯李伟的宅邸上修建了畅春园,雍正时期扩建圆明园,从此以后皇帝们就以这些园子为据点,打死也不回那个大闷锅一样的紫禁城了!
第三、圆明园轻松,紫禁城规矩多
与紫禁城相比,圆明园有什么优势呢?
(圆明园美景,轻松吊打御花园,也就难怪皇帝会选择在此办公生活了)
首先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园林,其景色是紫禁城御花园所不能比拟的。圆明园最初就是康熙赐给雍正的花园,本身就初具规模,在雍正登基后就继续修建扩充,增加了勤政殿和军机处值房等。雍正死后乾隆、嘉庆和道光等皇帝充斥巨资,陆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将圆明园打造为“万园之园”。
发展到后期,圆明园光占地就有350万平方米(这简直吊打御花园,而且相当于是5个紫禁城大小了!),够皇帝们好好逛上一番,园中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还养着不少珍禽异兽,圆明园光水域面积就达到了140公顷,湖光山色之间波光粼粼,让看惯了红墙黄瓦的皇帝们犹如置身天堂,再加上园中既汇集了众多江南名园胜景,又创造性的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并珍藏了许多历代书画、珠宝和瓷器供皇帝鉴赏,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双丰收,难怪皇帝们在圆明园乐不知返了。
(满清家法森严,皇帝享用御膳时一道菜不能超过三口)
更关键的在于圆明园并不像在紫禁城一样要守规矩,拜明武宗等奇葩皇帝所赐,满清祖宗们为了防止后代子孙们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给皇帝们定下了许多规矩,满清家法严到什么地步?即使是皇帝饮食起居都要严格遵守规矩,必须要按时准点起床处理政事,像万历皇帝或嘉靖皇帝那样数十年不理朝政那是不可能的事儿;用膳时间固定,没到规定时间就算是肚子饿了也只能等着,吃饭的规矩估计大家在影视剧里也看的差不多,咱们就不介绍了。
(侍寝也是规矩多多,让皇帝很是不尽兴,而在圆明园就没有任何干扰)
至于宠幸后妃皇帝们也得缩手缩脚的,首先是有个太监在门外候着,皇帝和妃子们温存的时间还不能太长,过了时间太监就会高声提醒,让皇帝们很不尽兴。但在圆明园就不一样,在这里既没有紫禁城那样重复单调的仪式性建筑和道路,也没有什么太后大臣们时刻监管着,更不需要在皇宫一样守这么多破规矩,太监可以在皇宫打扰皇帝好事。圆明园可是属于皇帝行宫,太监要是还敢这么作死可就是掉脑袋的罪过!所以清人在笔记中记载:“清宫相传,有一宫史,饮食有一定笾俎,起居有一定时刻,毫发不苟;若驻三海,驻圆明园,则不拘泥。”也就是说在圆明园皇帝可以彻底的放飞自我,太后也管不着,这美景美食美人可以尽情享受,估计只有在这一刻皇帝们才能享受到作为至尊的乐趣。
(除了重大的朝会和仪式等,清朝的中心枢纽其实在圆明园而非紫禁城)
所以清朝皇帝们只在重大朝会、重大仪式和庆典才会移驾紫禁城。平时都窝在圆明园不出来。就像1775年,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呆了足足5个月(168天),期间还去避暑山庄旅游打猎玩了好几个月,在紫禁城的时间还不到可怜的两个月.......估计顺治皇帝知道会羡慕死,你们这帮孙子也实在太会享受了!
(考虑到大臣们来一趟圆明园也不容易,所以雍正吩咐没事可不必来请安)
那么皇帝们常年四季都窝在圆明园会不会给人一种纵情声色、荒废政事的印象呢?皇帝们当然有自己的借口,首先在圆明园同样也可以办公,虽然圆明园的办公地点与紫禁城相比就小了去了,皇帝也并不会见百官,主要召集军机大臣和专项对接重要事务的大臣交待事务即可。而且为了避免臣子们议论,乾隆皇帝还特别解释“虽身居圆明园,偶事游观,以节劳勚,而兢兢业业,总揽万几,朝乾夕惕,惟恐庶政之或旷,此心未曾一刻放逸。”就是说虽然我在圆明园,但那也只是偶尔游玩放松一下,从早到晚我可是都在忙于政事,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啊!
其实皇帝住在圆明园大臣们也苦,本来皇帝住在紫禁城有什么奏章要汇报或者是请安当面就解决了,但现在皇帝住进了离京城几十里远的圆明园,每次还得赶个二三十里路去汇报,麻烦又辛苦,所以雍正皇帝强调“尔等应奏者,不可迟误。若无应奏事件,在衙门办事,不必到此。”就是手头上有紧急事务的就得及时赶来,如果是手头上没有要报告的,可以不用来,这样也省的大臣辛苦,皇帝也不麻烦。
有清朝的史学家说过“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但按照圆明园在皇帝们心中的分量和喜爱程度,这半部清史还真是谦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