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继承人。他即位之后,赵国北有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和燕国,南有悍魏,东有强齐,西有虎狼之国秦国,西南与韩国接壤,国中还包着强悍的死而复生的“小强”中山国。赵国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不与中原各国发生战争,赵武灵王选择了北取胡地、内灭中山的策略,以实现强军强国的既定目标。

秦始皇夷为平地的赵王城(赵武灵王酝酿出奇兵绕过函谷关)(1)

为了消除胡人的敌对心理,实现民族融合,赵武灵王顶住压力,颁布了“胡服令”,使赵国与周边的游牧民族产生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的认同,产生了一家人的感觉,善于养马的林胡主动向赵武灵王献出战马,赵国的军队在得到良种的胡马补充后,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编入自己的骑兵部队,为赵国骑兵部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赵国通过扩宽招募渠道选拔具备骑射技艺的民众加以严格训练,改编部分车兵建制充实骑兵队伍,收编“三胡”的零星骑兵,依托代地近胡民众发展骑兵力量,扩充并组建了专门性的骑兵部队;通过在代地草木茂盛的草原地区建立骑邑,与胡人互市的方法,为骑兵部队提供稳定的战马来源;通过在全国建立多处骑兵训练基地,提高骑兵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赵国骑兵部队的发展,壮大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赵武灵王十九年,赵武灵王开始派兵攻打中山国,历经十多年的战争,终于消灭了中山国,使赵国南北领土连成一片,极大地增强了赵国的实力。赵武灵王二十年,他又亲率骑兵军团向西攻打胡地,大大增加了赵国的国土面积。灭中山,取胡地,是赵武灵王与秦国争夺统一天下的重要准备。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其军事威力。胡服骑射,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也催生了赵奢、廉颇、李牧等著名骑兵军事将领的出现。这是赵国敢于独立抗秦,爆发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即使长平之战后十余年,赵国的车骑部队雄风犹在。北方的匈奴单于曾率10万骑南下攻赵,赵国将军李牧一战成名。李牧排兵布阵的方式是,车兵在前,弩兵在后,骑兵隐蔽寻机。他以1300辆战车控制住匈奴骑兵后,命令战车后的10万弩兵对其展开“屠杀”。匈奴骑兵人仰马翻,兵败如山倒。1万余赵国骑兵从后掩杀,10万匈奴兵全军覆没,单于只身逃回。

赵国军队与秦国军队较量也有胜绩。公元前270年,秦国的中更胡伤率兵进攻赵国阏与(山西和顺县西),赵国形势很紧张,诸将都认为阏与不可救,唯赵奢指出:阏与道远险狭,将勇者胜。赵王即命令赵奢率兵解阏与之围。赵奢率兵在距离邯郸三十里处驻扎二十八日,秦军就在不远的武安西,鼓噪勒兵,声振屋瓦,但赵奢坚壁不出,以麻痹秦军斗志。然后,抓住时机,通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突然出现在阏与前线,迅速占领山头高地,结果,杀得秦军大败,狼狈逃归。

秦王政十一年,秦国趁赵国与燕国交战之际,发兵攻赵,占领上党郡和河间地区。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又攻占了赵国的平阳、武城,但战事惨烈。秦王政十四年,秦军出上党向赵国进攻,攻取赤丽、宜安,深入赵国后方,对赵国首都邯郸形成包围之势,在万分危急关头,名将李牧率驻守在北部边境的赵国精锐之师迅速回援抵抗,两军在宜安展开激战,结果秦军惨败,秦将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秦始皇夷为平地的赵王城(赵武灵王酝酿出奇兵绕过函谷关)(2)

当然,秦国步兵是虎狼之师,骑兵部队也很强悍。秦人祖先是以狩猎、牧畜为主的游牧氏族,善于养马驭马的传统和适于马匹生长的环境,使得秦人在马政管理和应用马匹于战争中的能力,都强于农耕民族。车兵、骑兵需要马匹,优秀的车兵、骑兵需要优质马匹。中国有两个地方盛产马匹: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东北在蓟北之野,西北在甘凉河套一带。养好马尤其是优质军马,需要成群结队养,需要高寒地带,需要长山大谷,并有丰美水草和旷野。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决定了秦国战马的规模、质量以及马术,必好于幼马成活率低、成马体质差、不善骑术的中原民族。《六韬·武骑士》中言:“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弛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秦国对骑士的选拔是很严格的,骑士的素质也非常高。秦国骑兵部队的军事素养和战斗力,可以从刘邦组建的骑兵军团上窥斑见豹。

刘邦自起兵以来,基本上依靠步兵和车兵作战,军队中没有专门的骑兵部队。彭城大战,56万联军被项羽3万骑兵突袭击溃,继而尾随追击,刘邦险些做了俘虏。骑兵的快速灵活和强大的突击能力,让刘邦大为震惊,痛感骑兵的重要,于是决定组建骑兵军团。而新组建的骑兵军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原秦国骑兵。刘邦任命灌婴为骑将,原秦骑兵将校李必和骆甲为左右校尉,指挥骑兵军团。这支骑兵部队,在灭楚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垓下之战,楚霸王项羽为吕子童等五位原旧秦军的骑士所迫自杀。

其实,在长平之战,就可看出秦国骑兵的厉害。长平之战,赵军惨败,赵国大伤元气,其重要原因是赵国骑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战役的地区,沟壑纵横,山峦叠嶂,不利于骑兵作战。兵者,诡道也。然而,在此作战,赵国骑兵无法掩盖也无法实现其军事意图,如长途奔袭、大范围包抄、分割邀击都很难做到。赵军选择在长平与秦军对决,本身就是战略错误。其次,秦国的骑兵也不弱,最大的差距是秦国把骑兵作为奇兵,发挥骑兵的快速、灵活、多变和短促冲击的独特作用,完成了秦国的军事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如断绝粮道、分割包围等,而赵军反应迟缓、机械呆板,骑兵无所作为,这也是赵国军队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国和秦国军队都是战国七雄中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如果赵武灵王没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败笔和后世君王的平庸甚至昏聩,赵秦相争,逐鹿中原,很难说鹿死谁手。

秦始皇夷为平地的赵王城(赵武灵王酝酿出奇兵绕过函谷关)(3)

自赵武灵王元年至其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间,赵国对外战争共十次,其中对秦国的五次战争无一取胜。通过胡服骑射,灭中山、取胡地,辟云中、雁门、代三郡,修筑“赵长城”,赵国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使赵武灵王有了称霸的野心。秦国是赵国最强劲的对手,要想称霸必须打败秦国。于是,赵武灵王开始酝酿在联军正面与秦军作战的同时,出奇兵绕过函谷关,从云中郡、九原郡南袭秦国首都咸阳,一举打残或灭掉秦国。

为了实施这一大战略,赵武灵王扮作赵国使者,去秦国实地侦查秦国的地理形势,同时也想亲自看看被自己一手扶上王位的秦昭襄王的为人处世究竟如何,从而为自己将来奇袭秦国提供决策参考。

秦惠王末期,秦惠王幼子嬴稷与惠王之妾芈八子,进入燕国做了单方人质。所谓单方人质,就是燕国不派出人质作为交换,而只有秦国一方向燕国派出人质,以保证秦国不侵犯燕国的盟约效力。武王死时,公子稷当时在燕国,赵武灵王用计,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与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継承秦国君王之位,是为“昭襄王”,简称“昭王”。赵武灵王此举既有讨好秦国,以赢得和平发展和军事崛起的时间,也有操控未来秦国的想法。

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已将君位交给自己的小儿子赵何,这一年按照赵国的纪年是赵惠文王元年。赵武灵王趁着秦国相国樗里子病死之机,诱导秦国任命赵国人楼缓为秦相。秦国能够任用楼缓,可能既因为楼缓有政声,也因为秦昭襄王是赵国扶持上位的。赵武灵王诱导秦国以楼缓为相,本想操控秦国,以利于赵国,但楼缓入秦,却弊大于利。

缓本为赵人,事武灵王,后于公元前306年被遣入秦,事昭襄王。公元前298年出任秦相,显赫一时,任上致力于秦赵两国之友好。公元前295年,武灵王蒙沙丘之难,惠文王尚幼,政归于公子成及奉阳君李兑,李兑使朹郝入秦以免楼缓。自去相位,楼缓留秦而怨赵,几相损害。这是后话。单说,胆大包天的赵武灵王以赵国使者的身份护送楼缓入秦赴任,当时把持朝政的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母子在接见楼缓时,发现赵国的这名使者气度非凡,而且随这位使者而来的楼缓似乎特别在意这个人的举动,不经意间有屈顺之意。楼缓是一个以风采自傲,很少有人能让他如此顾忌。秦宣太后母子于是产生了很大的怀疑。赵武灵王也感觉到了宣太后和昭襄王对自己有所察觉,双方见面后,赵武灵王赶紧假装在使者所住的驿站生病了,暗地里却迅速离开了秦国,安然返回了赵国。

秦国在诸侯国中是最不讲信誉的,各国国君视其为虎狼之地,都不愿也不敢亲身涉险入秦。但赵武灵王吃了豹子胆,不仅侦查了秦国地势,而且还与秦宣太后和昭王母子见了面,最重要的是安然而返。就在赵武灵王入秦一年之后,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州区南)会面,结盟时突然劫持了楚怀王,三年之后,楚怀王客死秦国。

秦始皇夷为平地的赵王城(赵武灵王酝酿出奇兵绕过函谷关)(4)

然而,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因为在政治上不守底线,最终不仅没来得及实施袭秦奇计,而且自己也饿死宫中。

赵武灵王曾梦见一位宛若天仙的少女,自己念念不忘,渴望之情常常溢于言表。有投其所好之臣吴广,将自己的漂亮女儿孟姚献给赵武灵王,并谎称与赵武灵王梦中的少女一样叫“娃嬴”。赵武灵王非常宠幸孟姚,生子赵何,可惜美丽贤惠的孟姚短命,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就死了。临死前,希望赵武灵王能够立赵何为太子。孟姚死了两年后,依旧怀念孟姚的赵武灵王,为了完成孟姚的心愿,遂废掉长子赵章的太子名分,而立赵何为赵国储君。这是赵武灵王走错的第一步。

面对强秦,赵武灵王为了专心研究和部署军事行动,实现从秦国北部的云中郡、九原郡向南直插秦国国都的战略构想,竟然决定提前退位,让他的小儿子赵何做了赵国的君主,自己则号称主父。历史上的二元政治结构,几乎都成了国家动乱的根源。赵国也不例外。这是赵武灵王走错的第二步。

赵武灵王废长立幼,15岁就随父亲征战并战功赫赫的长子赵章心中不服,而赵武灵王又给赵章派去田不礼做他的相,赵章和田不礼皆骄横,加之他们党羽众多,贪欲极大,注定会肘腋生变。朝中重臣李兑已有预感,赵武灵王最倚重的肥义谨记赵武灵王重托,誓死效忠新主。所托非人,为虎作伥,这是赵武灵王走错的第三步。

在赵国的朝会之时,赵武灵王因为看到长子赵章对幼子赵何行君臣之礼,从而产生怜悯之心,竟然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王,赵何做赵王。有此想法,赵武灵王不免会在言行上有所表现,当然不利于朝廷内部的团结。只是这个想法尚未实施,危机就爆发了。这是赵武灵王走错的第四步。

据《史记》记载;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乱”,先杀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败公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他们害怕主父秋后算帐,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三个月后,公子成、李兑等人确认赵武灵王已死,才向天下诸侯发布赵武灵王驾崩的消息。一代雄主竟因在政治上不守底线,导致一错再错,最终被俄死在宫中,令人不胜唏嘘!

秦始皇夷为平地的赵王城(赵武灵王酝酿出奇兵绕过函谷关)(5)

赵武灵王俄死在宫中,优秀骑兵将领走死逃亡,再强大的骑兵也只能是乌合之众。沙丘之乱后,曾经与赵武灵王论兵的庞煖便销声匿迹了;军事理论家剧辛处境也不好,闻燕昭王下诏求贤,乃由赵赴燕。廉颇指挥有方,作战勇猛,战功显赫,闻名于诸侯各国,却因为不得志,被迫投奔魏国、楚国,最后客死楚国寿春。李牧在赵国后期一柱擎天,是维系赵国进退、存亡于一身的关键人物,然而李牧却被枉杀。赵王迁七年,秦王派遣王翦率兵进攻赵国,赵国使李牧、司马尚率部抵御。李牧曾率兵大胜匈奴、北破燕军、南拒韩魏,且几败秦军,王翦对他也很头疼。李牧领兵迎战,战争持续一年之久。秦国深感强攻无望,于是便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迁召回李牧。贪婪成性的郭开收受贿赂后,诬陷李牧、司马尚等谋反,赵王迁昏庸无道,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派人暗中逮捕并秘密处死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获赵王迁,是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3年)王贲攻辽东,掳燕王喜,燕国灭亡,王贲转攻代郡,掳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