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1)

王嗣奭(音shì)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和和官员,晚年用了三十七年时间来研读杜诗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史学界不少人认为他是第一个把杜甫尊为诗圣的人。那么他和宣平(今属武义)又有什么关系?金华文史爱好者、作家万中一认为杜甫“诗圣”雅号最早是在宣平叫响的,他有什么理由吗?

《杜甫“诗圣”雅号最早是在宣平叫响》

本期作者:万中一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2)

若问第一个尊杜甫为“诗圣”的人是谁?或许大多数人会知道:明代浙江鄞县人王嗣奭,因为是他穷三十余年之功撰写成《杜臆》,对杜诗意旨颇有阐发,推崇杜甫为“诗圣”,并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么,王嗣奭是在什么地方开始撰写《杜臆》并尊称杜甫为诗圣的?下面且听我慢慢道来。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3)

杜甫 资料图

1985年秋,武义县柳城文化馆的陈挺生先生,推荐我读1982年新版的《杜臆》一书,他是原宣平县(1958年撤县并入武义县)文化馆馆长。他说《杜臆》的作者是明代的王嗣奭,他是在宣平县当官时开始写这部书的。当时我年轻学力肤浅,没读多少页,觉得太吃力,第二天就把书还给他了。2012年我在编撰《武义县宣平地方历史文化丛书》之《文学卷》时,有机会接触、收集了一些有关王嗣奭的资料。至今又10年过去,现作些整理如下:

王嗣奭(1566—1648),字右仲,号于越、偊翁、艰贞居士等,浙江鄞县人。万历举人,曾任宣平县教谕。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宣平县志·教谕》中记载:“署教谕,夙负交名,多所著作,修学较萟,人知向往。”乾隆《宣平县志》亦载,王嗣奭是天启年间宣平县第一位教谕。之后清代的道光、光绪、民国《宣平县志》均载有其事迹。在宣平任教谕期间,王嗣奭边教学,边建设校舍崇圣祠、文昌阁,“改建教谕宅,额曰:春风堂。”写有碑记《文明山池碑》《重修儒学改建崇圣祠碑》;诗《占鳌头山》《石门岭》等。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4)

《杜臆》

但更具影响力的是他刻苦研究杜甫的诗,每首仔细作注释,著作《杜臆》。他在《杜诗笺选旧序》中说:“岁己未,吏隐宣平,复披杜集阅之。且阅且选,全瑜者收,瑕瑜不掩者亦收,唯瑕者置之,大约存十之七。间有管窥,附笺其后。”

“岁己未”即万历己未年(1619),他来到山清水秀、静隐宜读的宣平出任教谕之后,对以往收集的杜甫诗集进行重新批阅,精选了其中的十分之七,合为一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读,每有发现,即记在便笺附于诗后予以注释、评论。

王嗣奭对杜诗推崇备至,似乎冥冥之中与杜甫有缘。《浙江通志》载有“尝梦舆把臂共吟”。曾说在万历壬寅年(1602年)梦见杜甫于草堂,解衣沽酒,相对谈诗,作五古一首。之后,服父丧期间对杜诗“愈阅愈深愈远,若探渊海,洶然不得其涯,靓然不见其底”,至终老而未有离身懈怠。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5)

这次,他在宣平撰写《杜臆》的同时,还写成了《杜诗笺选》的序文。此专著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成书,共为十卷,注释杜诗近千首,浩浩28万多字。

在这部专著中,他不乏与前人不同的研究,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对杜甫的政治生活、思想感情、时代背景都有较为清晰的脉络和极有说服力的推论和揣度。如他解《北征》说:“‘不问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回护泯然。”“‘园陵固有神,洒扫数不缺’,余为此语美中有刺。”王嗣奭非常了解杜甫的志不得展,理想幻灭后的悲愤心情,与他自己的的遭遇有类似的地方,故笔端带有激情。

《杜臆》的注释还表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如《曲江二首》“浮名”,他加注说:“浮名非名誉之名,乃名器之名之,固用‘绊’字有味”。同时他对杜甫的思想局限性也有一些批评。在说诗中也难免存有一些主观臆测的毛病,但瑕不掩瑜,王嗣奭的《杜臆》对后世研究杜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学界充分肯定。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6)

王嗣奭《旧序》

在宣平研杜诗的岁月,王嗣奭只是一介县衙教谕,还不属正品官,所以他自称为“吏”。生活过得清平素淡,他把自己常居之所,名为“澹宁居”,并作《澹宁居铭》云:“主者焦劳,督者奔奏。翦伐荆榛,绸缪户牖。敢云传舍,弗图永久。艰不独创,而亦在守。敬告将来,克念厥后。勿替引之,庶其不朽。”

王嗣奭在宣平任教渝期间,基本完成了杜甫诗选的框架,并写成《杜臆》大部分书稿。天启五年(1625年),王嗣奭离开宣平,升任江苏宿迁知县,后降福建建州,置建安、顺昌、永福诸县;崇祯六年(1633年)升任四川涪州知州。逢张献忠农民起义。后与上官意见相左,被遣置浙江会稽。清兵南下,他成遣民,坚拒不出,不肯剃发,不穿清服。《鄞县通志》说他:“迫遣登舟谒见贝勒,至慈溪,趁潮遁。”

在离开宣平后宦海沉浮十余年以及晚年归隐家乡期间,王嗣奭仍坚持反复修改、精心打磨他的书稿,直至八十而《杜臆》成书。他一再修改补订,到临死前不久还有增改。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与深受杜诗影响分不开的。

杜甫在世时,诗虽然写得好,但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很高的赞誉,声名远远比不上“诗仙”李白。虽然他跟李白、岑参、高适、王维等盛唐诗人都有过交往,都是好友,但这些大诗人对杜甫的诗文都没有直接的赞誉与推许。盛唐的诗人编选诗集时,也缺杜甫的诗文。可能当时写诗,欣赏诗,均以歌颂理想为主,而杜甫大多数的诗,是以抨击现实、揭露黑暗为主。

晚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诗人,开始推崇杜甫,选唐诗的集子中,才有了杜诗的身影。此后,杜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评注杜诗的著作也越来越多,直到明末清初大学者仇兆鳌(1638—1717)编著《杜诗详注》。仇兆鳌对王嗣奭推崇备至,采摭了《杜臆》中的不少精义,他自己曾说:“宋元以来,注家不下数百,如《分类千家注》所列姓氏,尚百有五十人,各有所长。其最有发明者,莫如王嗣奭之《杜臆》。”才有了为后来学人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可供借鉴的方法,也为杜诗的名声渐起有了应有的肯定。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7)

《宣平县志》载王嗣奭《澹宁居铭》。

至于“诗圣”称号,明代文学家王稚登(1535—11612),在《合刻李杜诗集序》里面说:“余曷敢言诗,问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意思是说,翰林供奉李白,那是诗仙,而左拾遗杜甫,那是诗圣,但王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王嗣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诗圣神交盖有年。”他称李白为“青莲”,称杜甫为“我翁”,可见杜甫在他心中的地位。

杜甫诗中用典故的诗句是(婺州谣杜甫诗圣)(8)

李白和杜甫 资料图

后世一般认为《杜臆》作者王嗣奭是第一个把杜甫尊崇为“诗圣”的人。“诗圣”的称号也就固定并且留传下来了。而王嗣奭以其《杜臆》为最大成就,又在宣平开始撰写并完成大部分书稿,因此我认为很有可能杜甫“诗圣”的雅号最早是在宣平叫响的。

值班编辑:朱浙萍

值班主编:杜羽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