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里仁》中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是孔子教导人们:要和有仁义道德之人相处,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否则,就是一个没有智慧之人,有智慧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孔子仁的思想名言(孔子论语里仁)(1)

由此,也是孔子“仁”生智慧的精辟论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一套以“仁”为内在价值,以礼为外在形态,追求表里如一的人伦体现。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之间以“仁”相处,以至心中没有掺杂任何外在人欲而有着至纯至精的“仁”。

比如:纯金之所以是纯金,是因为其成色足而没有一点其它金属夹杂其中。金到成色十足时才是纯金。

人心至纯的“仁”才是至纯的天理,有句很高调的俗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其实就是来说明,仁的最高境界。不论选择在何处居住,只要和讲仁义道德之人为邻,都会显示出仁爱之美。

当然,“仁”人志士,不在于人的才智大小差异,好比黄金的分量有轻重。他们虽然才智不同,但在“仁”的境界标准中,反应出来的真,善,美是相同的。

孔子仁的思想名言(孔子论语里仁)(2)

为此,也就有了“仁”生智慧之理:01

孟子言:“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原因在于:仁者,学习圣人,在清除私欲存养天理的功夫上努力学习知识,撑握许多知识才能。知识越广反而私欲就会越少,才智就会越高。

王阳明讲学也有教言:仁者,有意识下功夫学习,增加一点知识,就可减少一分私欲。便是恢复人最大的潜能意识,主观能动性也会发挥出最大效果。

再说:“仁”的境界,使人心静平和,逐渐成为沉稳的性格,人生不会迷茫,胸中洒脱,活力四射,悟智到更大更多的智慧。

讲“仁”,智慧就会向自己内心深处进发,才会越来越充盈,竟而开发内心的宝藏,走上充满智慧的大道。

孔子仁的思想名言(孔子论语里仁)(3)

02

人的智慧是施行仁爱的根本,智慧来源于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思想。然后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大智慧也随着出现。

其实,有了“仁”的境界,人的思想就会有潜意识状态。潜意识储存潜能,潜意识就会释放出深度思维的潜能,就是“仁”生智慧的结晶。

如:现在企业讲用人才,学历高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要有仁义道德。否则,有天大的本领也发挥不出来,因为一个人不讲“仁”义,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就认为自己吃了亏,别人得了利益。所以,一个人没有了仁义道德,智慧是发挥不出来的,就成了死水一潭,令人厌恶。

孔子仁的思想名言(孔子论语里仁)(4)

03

“仁”的最高境界,体现出管理智慧。以“仁”为核心的重要标志: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世界与人生是最为相同的本源规律,对其管理有着最精准的哲理理念。仁者,克己为仁,天下归人焉!

由此,“仁”的内函及其本质,用一句古代学者的言论来说就是:“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意思是:如果没有“仁”作根夲,就不会去考究其事物的根源和状况,就不知道古今的变化过程,就不会分辨是非曲直,人生就无法获得士途之门。这也是研究事物的智慧及方法。

为此,延伸出人的管理能力及智慧。所以当今社会,以仁政管理也成为当代企业管理者的核心理念。

孔子仁的思想名言(孔子论语里仁)(5)

总之,“仁”是人们调和评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基本道德标准。仁者,可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化而奋斗,作出自己的人生使命贡献,也完全体现出,以“仁”为根本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