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是《水浒》最为精彩的几个回合中的一个。这个环节,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是《水浒》精湛纯熟的描写艺术的一个生动体现。

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缠

故事开始写道:

“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生辰礼物完备,选日差人起程”。

这起笔看似宁静平稳,其实隐蓄了诸多矛盾,就像一个待引燃起爆的火药包。在那个民不聊生、“盗贼”蜂起的动荡社会里,梁中书不顾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汇集十万贯厚礼,去取悦蔡京,以求博个升官进爵。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听闻此“生辰纲”,岂能不愤怒?岂能就这么算了?因此,

“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至今无获。”

今年又将如何?这大宗礼物乃是肇祸惹事的根子,是无法避免的矛盾起因,这便隐蓄了“押送”与“劫取”生辰纲的社会矛盾冲突。在梁中书这一方面,从押送“生辰纲”的“选日”和“差人”这两个问题上开始,便播下了种种矛盾纠缠的种子。

从智取生辰纲中看出谁更聪明(一场矛盾纠缠与悬念跌宕的心理战)(1)

一、矛盾开始:“选人”

鉴于上年送生辰纲“只因用人不着”的教训,梁中书此次为“选人”是颇费了一番用心的。然而还是犯了个“用人相疑”的错误。他对杨志既使用又有保留,既“信”又“疑”:先是“忘”了,后来虽“用”,却又加上了“附带条件”,说:

“夫人也有一担礼物,另送与府中宝眷,也要你领。怕你不知头路,特地再教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候,和你一同去。”

这名为派人领路,实为“监督”,这乃是不信任杨志的表现。而增添的这三个,“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师府门下奶公”,虽然梁中书让他们听杨志“提调”,实际上他们既吃不得苦,又不服杨志“提调”,这便埋伏了途中的危机,在押送队伍内部注入了分裂不安的因素。这种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是相互促进的。梁中书的“用人相疑”,“视十万贯过重,视杨志过轻”的失策,自然是鉴于以往教训,也是本性的表现;而杨志的“委曲求全”,“情愿便委领状”则是“官迷心窍”这样,社会矛盾与押送队伍内部的人事纠缠,便交织在一起了。

二、矛盾纠缠和升级

上路之后,那潜在的种种矛盾纠缠便日益勃发愈演愈烈。

一是“选日”问题:5月半出发,要赶上6月15日生辰,时间十分紧迫,杨志便拼命赶路,搞得人人疲乏不堪;

二是天气太热,路难走,为避免“歹人”袭击,又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偏在“日中热时”赶路,引起众人怨声载道。

三是,杨志只是一昧地打骂军健们,使众人更觉其苦难熬。

如此,愈发加剧了杨志与众军健的矛盾冲突,大有“一触即发”的情势。

最后,这人事纠缠发展到杨志与虞候、老都管的冲突:那虞候的地位虽高于军健,却低于老都管,因而他们不敢顶撞杨志,却到老都管那里去搬弄是非,终于挑起了老都管对杨志的不满,使老都管最终大声喝令杨志“住手”,并加以嘲讽、痛斥,致使这支押送队伍处于骂不起、打不动的瘫痪状态。显而易见,这杨志与军健们、与虞候、与老都管的矛盾,虽有主次之分,但又紧紧交织在一起。虞候和老都管站到军健一边,这才使矛盾激化,而造成了“生辰纲”的被劫。

作者正是极力铺叙这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缠,为下面劫取生辰纲的情节,作了有力的铺垫。

从智取生辰纲中看出谁更聪明(一场矛盾纠缠与悬念跌宕的心理战)(2)

别具一格的悬念设置

《智取生辰纲》悬念的设置与“解除”是别具一格的。故事开始写道:

“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

吴用究竟是力取还是智取?若是力取,如何去战胜武艺高强的五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若是智取,又怎样瞒过杨志机智敏锐的眼睛?它迫使读者去思索、判断与选择。劫取生辰纲本是一个虎口拔牙的冒险行动,吴用等人必将面临十分危险、变化莫测的局面。它使读者对危局发展,产生焦急的悬念。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吴用定计之际,杨志曾反复思索,他那“途中盗贼又多”,军校一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和老都管、虞候“闹别拗”的预言,在后面都应着了,即后面的事态发展,已被杨志“隐隐都算出来”。这便是伏笔技巧的“预示”式悬念。

虽然,读者从这些描述中不一定看得出事态的后果,却能够使他们在读完全文之后,把前后思绪串为一体,悟到作者匠心所在,从而领受到极大的艺术快感。正因为如此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悬念设置方式,整个故事才显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从智取生辰纲中看出谁更聪明(一场矛盾纠缠与悬念跌宕的心理战)(3)

《智取生辰纲》悬念的解除:一般说来,悬念一经设置,往往采取紧密围绕中心事件和人物,一路明写过去的写法,读者能够清晰看到面纱的逐步揭开。《智取生辰纲》采用的却是“另开一路”的技巧。

吴用定计之后,读者关心的是吴用所说的“如此,如此”的具体内容。但作者却偏偏让读者在那里悬想着,转而去写那些似乎与“如此,如此”无关的事件:诸如梁中书与蔡夫人如何商量押送事宜,杨志“去与不去”的思想斗争,杨志与众人矛盾以及贩枣客商与卖酒汉的出现… …在这长过程里,读者还没想到吴用的出场,也许还在思索吴用如何施计呢!

但事实上,吴用的炒计却一直在顺利进行着,答案也已悄悄然踏入情节进程中。当读到杨志众人被麻倒的时候,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但随着贩枣人“聒噪”的呼唤声的晌起,那生辰纲已被是用等人劫走了。至此,读者才顿悟到吴用妙计的“妙”处和那“如此,如此”的具体内容。这真是逸趣横生,令读者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获取到艺术美感。

当然,作者也并非毫无暗示的描写。例如,当贩攻人出现之时就有这样一笔:

“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

这不就是对人物身份的“暗示”吗?因为在前面有“赤发鬼醉卧灵官殿”,写到刘唐的时候就有

“鬓边一搭朱砂记”

一句。这种故意撂下星半点“蛛丝马迹”的细节暗示,既避免了给人突兀之感,又在透露事情真相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智取生辰纲中看出谁更聪明(一场矛盾纠缠与悬念跌宕的心理战)(4)

擒纵跌宕的心理刻画

劫取生辰纲本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吴用等却不伤一人,不经一搏而取得了,这主要靠的是心理战术。在心理描写上,与《智取生辰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空城计》,诸葛亮所以敢于“弄险”,是因为他准确地掌握与利用了司马懿其人在当时的心理活动,即诸葛亮所说的:

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吴用所以能智取生辰纲,就因为洞悉并利用了杨志众人的心理。作者心理刻画的特点就在于,通过敌我双方行动、语言的描写,去展示双方的心理历程。

其一,以惊慌害怕强盗的姿态,去解除杨志的防盗心理。

故事开始即交代了梁中书上年生辰纲被劫的事实,这一“前车之鉴”在杨志众人心上投下了阴影,他们的每一根神经末梢都浸透了“害怕强盗”情绪。而“害怕强盗”就必然产生岀“防盜”的高度警惕性,从而防范更加严谨。这种警惕性本来是“智取”的障碍,但由于吴用善于利用杨志心理,却把这“智取”的障碍变为“护送”的障碍。如,为接近杨志,使先以“歹人”姿态出场:

“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这就把杨志吸引了进来,从而达到接近目的。第二步是做出亳无所备的懒散样子:

“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乘凉。”

这哪象打家劫舍的强盗?杨志因而被麻痹了。继而是故作“惧敌”的惊恐之状:当杨志赶入时,

“七人齐叫一声:‘阿也!’都跳起来。”

原来他们也是如此害怕强盗!杨志的紧张心弦松了下来。接着,又以情真词切口吻虚拟所谓惧怕盗贼的一番经历。此番经历又同刚才那一系列惊恐之状相互呼应、吻合。于是,杨志深信不疑了。而吴用等人则得以在岗上露面,又赢得了同白胜演戏的时间和条件。从此,杨志越发陷入了吴用的圈套。

其二,以嬉戏的争抢喝酒情形,去强化杨志众人求酒的焦渴心理。

在杨志消除了对贩枣人疑之后,白胜出场了。其目的在于同贩枣人演出买酒喝酒的闹剧,以“吊”起众军健的“胃口”。此地此时的军健们已困顿至极,热渴难耐,见到可以解渴解馋的白酒,岂不像久早逢甘雨,求酒之心倍增?而求酒心切,便愈对不让买酒喝的杨志不满,这就激化了杨志众人的内部矛盾。

还有,那贩枣人不仅喝完了一桶酒,而且开始喝起另一桶酒了,这等于告诉杨志:不必多疑,两桶酒都没有蒙汗药呢!杨志终于解除了思想武装。

从智取生辰纲中看出谁更聪明(一场矛盾纠缠与悬念跌宕的心理战)(5)

其三,以欲擒故纵的故弄玄虚手段,去诱使杨志喝下蒙汗药酒。

经历一番诱惑,卖酒的条件终于酝酿成熟了:

众军健“内心痒起来,都待要吃”,老都管“自心里也要吃得些”,

杨志也发话让大家买酒了。但此刻,那卖酒人却卖起乖来,死活不卖:

“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

这就完全击中了杨志的疑虑心理,纯属是以欲擒故纵之技,去诱迫杨志束手就范。然而,这桶酒如何出手才好呢?让众军健抢着吃,显然不好,同前面描写也不协调。让卖酒人痛快地出卖吗?也不好。万杨志顿有所悟,看出破绽来,岂不前功尽弃?作者真是匠心独运,让贩枣人充当中间调解人,去强迫卖酒人开桶卖酒。这样处理,既显示了卖酒人真的生了气,是“诚心诚意”地不乐意卖,并非虚晃一枪。同时,在吵吵嚷嚷声中开桶卖酒,也使杨志的思想没有反复的余地。这样,买卖终于作成了,杨志等人乖乖喝下了蒙汗药酒。

在这心理战的细致刻画中,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那严丝合缝、细针密缕的高超描写技巧。从人物刻画看,在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时,显现了严密的逻辑性,比如,在喝酒这件事上,为突出杨志过人的精细,先是写唯独杨志一人注意观察到另一桶酒已喝了半瓢;接着写他等别人都喝了酒才喝酒,这自然是要看看后果如何继而又写他“只吃了一半”,何故?怕酒后致醉误事呢!又如,贩枣人、卖酒人,酒、瓢,本来自一处,却写成来自各处,是巧合。卖酒人分明是冲着杨志来的,却说“挑出村里卖”,且装得通真。那贩枣人要喝,他就说:“又没碗瓢舀吃”以此证实确是到村里去卖。而那贩枣人下瓢到另一桶酒里去舀,恰好为下药提供了极自然的机会。

从智取生辰纲中看出谁更聪明(一场矛盾纠缠与悬念跌宕的心理战)(6)

结束语

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对于价值十万贯的生辰纲,一方巧取对策,严加防范;一方布下圈套,决意劫取。双方二十几个武装人员,在黄泥冈遭遇,定有一番刀光剑影的厮杀。但作者出手不凡,却在“智取”上做文章,偏偏让主角吴用等人隐到背后去,而把杨志等人放到重要位置上,予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这乃是为了有力地衬托出英雄们的机智和团结一致。杨志不可不谓精明强悍,但依然步步陷入了英雄们预先布置的圈套,这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以智斗智方显出智高,以智斗智才现出光彩。

在叙述方法上,杨志押送生辰纲部分多用直笔方法,加剧的气势和紧张的氛围。吴用智取生辰纲部分,属于多用虚写,显得影绰飘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两部分又是互为紧密联系的,前半部分着重写“押送”,突出了杨志精细狡黠的个性,并渲染了押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后半部分是“智取”。但这智取是建立在前面的矛盾基础上的。后半部分的结局是前半部分矛盾发展的必然归宿,吴用的智谋也是以杨志来反衬的。这就使前后部分紧密联系,脉络清晰,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如此缜密周详的笔法和格调,施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