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会发生九王夺嫡这样的事情?试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九子夺嫡传位十四(九王夺嫡二)(1)

一,从社会制度方面分析;

清朝的社会制度,基本上全都是照抄明朝的,明朝对皇室子孙管理极其严格,皇子全都有自己的封国,成年后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必须到自己的封国去就藩,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皇子是不能随意离开封地的,而且他们会被严格的禁止干预行政事务,甚至是人身活动范围,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社会制度,但是唯独在关于皇子和继承人方面独树一帜。因此康熙时代的众多皇子,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康熙都会国家大事交给自己的儿子们去处理,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了不光是太子拥有办事的权力,其它皇子也有类似这样的权力。那么这样的话,大臣就开始结交皇子,皇子也想办法结交大臣,因为大臣需要通过拥立之功来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的牢固,而皇子需要通过大臣的支持,来体现政治能力,来吸引康熙的目光。因为各有各的诉求,因此皇子结党、攀附就再正常不过了。

并不是什么人都想结交太子,都能够结交太子,太子也不会结交所有的大臣,于是就会有很多的大臣,去结交类似三阿哥、八阿哥的情况,让他们成为了一股很强的能够威胁皇权的势力。而其他的阿哥,也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攀,就是所说的烧冷灶,虽然现在这些皇子没有表现出突出的能力,但是处在那个环境,处在那个位置,就注定了他们都有机会成为最终胜利的那个人。

九子夺嫡传位十四(九王夺嫡二)(2)

二,从康熙对皇子的教育分析;

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但凡在富贵娇惯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形成高度自私的人格,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教养,缺少起码的怜悯和同情心,根本不会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

太子胤礽的老师,辅导太子读书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教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要站着,而且每当和太子讲话的时候,就要跪下来,太子背书的时候,老先生也要跪下了。盛夏时节,北京酷暑难耐,老先生几乎要晕倒了,而当时13岁的太子,虽然看在眼里,但却自顾自的在那里读书,很少主动让老师坐下来休息。终于有一天,老师当场昏厥过去了,康熙知道这事儿之后,竟然说你们自己不说,我怎么知道这事儿?康熙这明显是在装糊涂,堂堂大清朝的一个太子,连让老师坐下来的权利都没有吗?这事儿过去了之后,有一次,康熙皇帝当着太子的面,命令太子的老师,回答书中一些很偏僻的典故或者词语,并命令老师背诗,结果老师答不上来。这种做法,非常的恶毒,无非是想告诉儿子们,老师只是奴仆而已。有这样的父亲做表率,怎么能把孩子教好?到了康熙52年,太子第二次被废的时候,康熙又找了太子的另外一个老师进行羞辱,这个老师,已经为皇家服务了30多年了,为很小的事情,对这个年龄已经60岁的老师破口大骂,然后把他推到河里面,又拉出殴打,了解了这些情况,假如还有人。说什么康熙皇帝仁慈和伟大的话,我也无话可说去殴了。一代明君,就是如此的教育自己的儿子,这样教导出来的儿子,怎么可能做到胸怀天下?难怪后来为了争夺皇位,太子能够找来一个巫师,来诅咒自己的弟弟,也难怪雍正继位了之后,刻薄地对待自己的亲兄弟。

九子夺嫡传位十四(九王夺嫡二)(3)

而且,因为康熙的这些儿子们,可以很早地接触到国家政务,因此他们经常去卖官,比如漕运,盐务等等官职,康熙的儿子们都会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里面也包括了后来的雍正皇帝,他通过贪污发家致富,来维持奢靡的生活,当了皇帝之后才把欠外面的钱还清。雍正还大言不惭地对自己的兄弟说,我过去虽然没有免俗巧夺人家的财物,但是我可从来没有伤害过别人的性命,你们干过的那些杀人的事情,我就既往不咎了,但是你们抢夺人家的财物,一年内要还给人家。如果有人告到我这里,我可要严办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康熙的儿子们的人品究竟如何的差,而且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如何的失败。

而九子夺嫡这场闹剧,最终以雍正皇帝接位而告终。

关注作者,下集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