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花》又名《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由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导,上映于1991年。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1)

由片名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像是中国道家思想中的太极阴阳。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被认为开启了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型:自我分裂。如今这种精神分裂题材的影片已经屡见不鲜,比如其中经典的《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黑天鹅》。不像上面这些电影显得悬疑和压抑,这部影片在美丽的伊莲娜·雅各布的饰演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镜头下显得十分梦幻唯美。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2)

不过本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去欣赏这部电影的人美、画面美,而在于这朵"两生花"为观众勾勒了当代女性在生存中所处的位置,女性的镜像只能存在于梦境,现实里女性只能从公共事业中回退到家庭角色。导演将一位女性分裂成了"两生花",一朵上演的是一出凄美的悲剧,一朵是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一、电影的精神分析潮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一书问世,电影符号学理论进入了"第二电影符号学"阶段。理论吸收了以拉康、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以人类意识为中心去解读电影文本,本片的导演也是受此理论的影响构思的这部电影。因此,精神分析将是解读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手段。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3)

二、《两生花》的符号学线索

影片的两位主角的名字都叫做维罗妮卡,分别生活在波兰和法国。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她们也拥有同样的外貌,同样对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就像是本人和镜子里镜像的关系一样,她们相似又互相牵连。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4)

影片在许多细节上也时刻体现着两人的镜像关系,比如唇膏、弹力球,用戒指压睫毛的动作。这些细节也可以被称为符号,是电影符号学的重要概念。她们在符号的能指上拥有这么多相同点,但两人的命运走向却各不相同,为何相同的能指却指向不同的所指呢。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5)

这里先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一切都在童年的时候被决定了。"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成长受童年经历很大的影响。生活在波兰的维罗妮卡她的母亲很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她的姨妈随时提醒着她生命的无常,对于她来说从小就有死亡的阴影围绕着自己。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6)

法国的维罗妮卡虽然也是自幼丧母,但在她身边有一个可以充当靠山的父亲。这位父亲总是能够给予她支持,她的困扰也能够完美解惑。波兰的维罗妮卡并没有这样一个理解自己的父亲,她有一次问道:"告诉我,爸爸,我到底要什么?"父亲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在恋爱关系上,法国的维罗妮卡拥有一个精神上无比契合的情人,她与这位童话作家能够达成灵魂上的沟通交流。而波兰的维罗妮卡并不能从与安台的爱情中得到慰藉,两人始终不能心有灵犀地沟通。相反地,她更习惯于在音乐中寻找精神上的满足。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7)

波兰的维罗妮卡在家庭和情侣关系中都缺少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这种缺憾导致她只能在对音乐的奉献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热情歌唱中宣泄她那无处安放的"力比多"。反观这位法国的维罗妮卡,即便放弃了音乐的梦想,她依然可以回到家庭关系和恋爱关系中去寻找慰藉。

三、想象界的凋零,象征界的压抑

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了解,生活在波兰和法国的两位维罗妮卡在相同表象下的差异,这种差异给她们的命运带来的是不同的结局。波兰的维罗妮卡在梦想的绽放中死去,法国的维罗妮卡在秩序的框架下活着。借用拉康的思想概念,我想将其表述为:想象界的凋零和象征界的压抑。接下来需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去分析两人的命运走向。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8)

让·雅克·拉康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使婴儿通过一次同化由实在界过渡到想象界,二次同化又让婴儿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对应在影片中,法国的维罗妮卡处于象征界,波兰的维罗妮卡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处于象征界,但是她想象界的驱力使她与象征界冲突,所以迎来了死亡的惩罚。

处在想象界阶段的幼儿在这一时期开始认识他者,但却没有开始认识真正的自我。而这一时期对他者的认识,使他产生焦虑,因为原本这些他者都属于他自我的一部分,而如今他者的存在提示他他本人的缺失。于是他开始渴望回到最初的统一状态,并渴望得到他者的爱。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9)

想象界在成人身上的遗留,表现为焦虑和匮乏。波兰的维罗妮卡感受着母亲缺席的匮乏,世界上另一个自我的存在也让她感到匮乏。她把这种匮乏带来的焦虑转移到音乐事业当中,在充满生命力的歌唱中,她宣泄着无处释放的"力比多",借此得到短暂的满足。

当儿童获得语言能力后,能够区分你、我、他等不同人称,而这种语言的使用就是缺失的表现。 "母亲"这个词汇是母亲实体的替代物,也就意味着母亲的缺失。此时儿童与母亲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开。这种分开使得儿童产生了巨大的缺失感,这种缺失感造成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这种欲望在人们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找到替代品,这个替代品又称为小他者。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10)

象征界对于想象界的焦虑有着压抑的作用,同时也能缓解这种焦虑。影片中的波兰维罗妮卡缺少象征界的压抑,即父亲、男友等象征秩序。法国的维罗妮卡则与之相反,面对命运的分支她选择放弃音乐梦想转而做一名音乐教师,她回到日常生活中接受了象征秩序的束缚同时也得到了它的庇护,得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

两个维罗妮卡本来同属于一人,生活在波兰的是梦境中的维罗妮卡,法国的是现实中的维罗妮卡。波兰的维罗妮卡死去后,法国的维罗妮卡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缺失,恋人指出了两生花的秘密,维罗妮卡凝视着镜像中的自己,为自己的缺失而哭泣。

两生花文章(两生花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11)

结语:

《两生花》把一个完整的女性拆分成两个虽然是一种戏剧的处理手法,但通过这种隐喻影片向我们谱写了一部女性主义的悲剧神话。即女性必须从公共事业从回退到家庭角色,如果一个女性过于投注于公共事业,那么她真正关心的就是公共事业,迎来的惩罚就是死亡。现实中一个人未必像波兰的维罗妮卡处于"镜像我",但正是这种隐喻提醒着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所处境况。

文|艾克儿影视

编辑|玖菜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