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文章讲过,王阳明强调的「知行合一」,一句话解释就是:对的事情就去做。

还有一句话叫做「心即理」,做任何事情都是你的心在带领你、在主导。

有朋友留言反馈,讲得还是不够接地气,需要让人一听就明白。

那今天就通过王阳明的“四句教”来举例来说明,到底怎样做才是“知行合一”。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

《大学》这部书一开始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阳明对「止于至善」有一个解释,为了追求止于至善,王阳明讲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叫做「四句教」。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平常的时候,人心处于平稳的状态,「无善无恶心之体」。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3)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个人在你面前走过去,地上掉了一叠钞票,这个时候「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时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把它拿起来放在自己口袋,或走过去一脚把它踩着,不要让别人看见,大家都走过去之后,再把它拿起来放到自己的口袋。所以那个人,丢掉的钱永远找不回来了,这是损人利己的恶。

第二种是,马上大声叫住他,“前面那个人你钱掉了”。不过可能会引起骚动,赶快把钱捡起来冲过去,知道是谁掉了,去拍拍肩膀,“这是你掉的吧”。

这叫做有善有恶两种念头同时出现,会不会有那种只会出现一种念头的人?其实我认为大家都是两个念头同时出现,「有善有恶意之动」都是两个念头同时出现。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4)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但是就在那一秒钟、不到一秒钟,「知善知恶是良知」,你跟圣人一样对的。你跟圣人一样,没有不一样,你跟圣人一样的那一个良知,知道应该把钱拿着赶快冲过去交给他,「知善知恶是良知」。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5)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同一秒钟的时间,你已经知道你想要据为己有,也想要送给他,可是你同时知道拿去还给他是对的,是符合良知的,你的良知当下就知道对错的。

因此你就知行合一,「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就是革去不对的,做对的事情。去做那一件对的事情,不做那一件不对的事情,所以你就做了那件对的事情,你就「知行合一」了,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叫做四句教,非常非常有名的,希望大家能够把它背下来。

知道了什么叫“知行合一”,那到底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

在这里,要明确的告诉大家,阳明心学在企业的管理上,他并没有提出什么。

他提出的,只有一点,提升你的道德意识,服务的胸怀。对于一个体制健全、制度健全、财力充足的公司,如果还想要再翻五倍、翻十倍、翻百倍、翻千倍,那就是提升你的企业经营的目标,那就是为社会服务,那时候你就一统天下了。这是阳明心学对我们有用的地方。

如果认同我,请关注我。

对于文中观点,有任何意见或者问题,请在文末评论或者给我留言。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