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韩非,大家想到其身上的标签就是法家、口吃、韩国公子,而说起韩非之死,几乎没有异议的认为是李斯害死的,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样记载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李斯为什么会把韩非子给害死?韩非子是被李斯陷害致死的吗(1)

韩非

司马迁写韩非子之死,写得简练、生动、传奇,前后相连,看上去有理有据,然若仔细推究,同样让人疑心难释。

韩非子从韩国到秦国,按司马迁的说法,是“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死不恨矣”、“因急攻韩”八个字,惊心动魄、排山倒海,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被千古一帝秦始皇引为知己,以这种方式引为知己,不是空前绝后,也是绝无仅有了。——然而,费尽如此心机,为着李斯一句话,秦王费尽周折把韩非从韩国给弄到秦国来,又因为李斯一句话秦王就把韩非杀了?作为千古一帝的秦王嬴政,是否太儿戏了。

李斯

总不能笼统来一句,因为韩非子有才,所以,但凡一殿为臣的,都嫉妒他,都想弄死他。

司马迁写韩非之死,还留了个“尾巴”,即“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这是个极富戏剧性的“尾巴”。短短两句话,蕴含却相当丰富。一,它说明韩非不想死,但不得不死;二,它从侧面强化了李斯谋害韩非的说法;三,韩非之死,具有偶尔性。假如韩非能见上秦王一面(不得见的原因,是李斯捣鬼,还是秦王不愿见?)又假如秦王后悔得早一点(后悔,是在暗示杀韩非杀错了么?),韩非不就不会死了么?

再说韩非是李斯害死的,各位看官可以想一想,作为一个千古一相,李斯的智商也太弱了,这么明目张胆的害死韩非,不但背了一个嫉贤妒能的骂名,还有薄情寡义的大帽子戴下来,于情于理,李斯都不会亲自出手的。如果李斯是始作俑者,李斯极有可能假他人之手。我们在看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韩非之死的记载,里面还有个姚贾,由于李斯的光环,姚贾容易被遗忘。

姚贾何许人也?他与韩非之死的真正关联何在?

翻查相关典籍,姚贾的名字,总共见到四处。除上述《史记》、《战国策》外,另两处,也在《战国策》中。一是《赵四赵使姚贾约韩魏》“赵使姚贾约韩魏,韩魏以友之。举茅为姚贾谓赵王惠曰:‘贾也,王之忠臣也。韩、魏欲得之,故友之,将使王逐之,而己因受之。今王逐之,是韩、魏之欲得,而王之忠臣有罪也。故王不如勿逐,以明王之贤,而折韩、魏招之。’”;另一处是《魏四周最(同音假借,取字上加宝盖头)入齐》“周最入齐,秦王怒,令姚贾让魏王。”

其实即使不知道这两条,单从《秦五四国为一》也能看出,姚贾的职业与身份(加上这两条就更加清楚):姚贾是个标标准准,专以外交为务的游说之士,也就是所谓的纵横家。

姚贾和韩非可是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而且说道韩非影响到姚贾地位,这不见得,同殿为臣,不同政见是很正常的,不可能因为嫉妒就痛下杀手,而且姚贾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相对于韩非和李斯来说就是太无名了,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可能对这个人也不熟悉。因此姚贾出于本人利益去害韩非的可能性很小。

纵横家的特点就是左右逢源,见风使舵,因此姚贾肯定是看出了什么,有人想杀韩非,我猜想这个人应该是嬴政,为什么呢?或许就是因为韩非太过锋芒毕露了。仔细读一读《韩非子》,你会发现韩非写的不是作为一个臣子该如何辅佐君王治国,而是作为一个君王该如何治国。《初见秦》一文是韩非求见秦王的上书,他说秦国大臣不尽忠,他说秦国制度不好……这些秦王看了会舒服吗?秦王会说自己制度不好吗?秦国的哪个大臣会承认自己不尽忠?这几乎是将秦王和秦国所有的大臣都得罪了,而且有些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委婉一点。不能打君王脸不是吗?

有人说《初见秦》是主张灭韩,与韩非“存韩”的思想也不合,其实这从侧面证明了韩非是想留在秦国建功立业,但是太过锋芒毕露,得罪了秦王,而且让李斯感觉到了危机,所以李斯只是跟姚贾一样看透了秦王的心思,顺水推舟了一下。因此李斯应该是帮凶而不是主谋。

本文为历史百家争鸣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历史百家争鸣,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ihx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