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扬州八怪”的金农看到郑板桥画的竹子,曾经慨叹:相较两人之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

“林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贤媛》中:“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济尼评价王凝之的夫人谢道韫时,认为她神态娴雅飘逸,有名士之风。后来,这个词又有了幽僻之境的含义,引申出退隐或隐逸的意境。

郑板桥题画诗五首 题画诗里的郑板桥之七(1)

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归隐情结,而陶渊明更是被塑造成隐士典范。文天祥在《遣兴》诗中写道:“何从林下寻元亮,只向尘中作鲁连”,他将陶渊明的归处放在了林下,两个代表隐逸的文化语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倪瓒时常将自己的居所称为“林下”,在其画作题跋中常有记载,如“玄素先生来林下”“高进道过余林下”等,在他尚未散尽家财时,清閟阁便已盛名远播了。郑板桥向倪瓒学习画石、画竹之法,大概是太崇拜了,甚至觉得清閟阁门前的竹子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到:“一枝卧竹一枝昂,石笋肃然与竹长。好是倪迂清閟阁,阶前点缀不寻常。”

“林下”一词早在北宋的《宣和画谱》中就引入到对画作的描述中,“林下材华虽可尙,笔端人物更清妍”。这种引用,使得这个词语的适用范围从形容人物又扩展到了形容艺术作品。然而,其中的内涵是相通的,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是相同的。

郑板桥题画诗五首 题画诗里的郑板桥之七(2)

郑板桥在题画诗中多次表达出自己的隐逸情怀,同样,也是将这种心境寄托在陶渊明的思想寓意上。“偶然画竹浑无色,又向秋风写菊花。不敢自夸君子节,愿从陶令作篱笆。”像表现这样隐逸情思的诗句,在其题画诗中还有很多,如:“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鞠,归去秋风耐岁寒。”前两句在慨叹自己在官场仕途中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随后又表达了心中渴望逃离现实,归隐田园的心情。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笔下的竹石兰菊也是渐渐褪去了烟火之气和世俗之气,越发的清逸淡雅。于是,便引发了文首金农的一番感慨。

郑板桥的林下风度是在生活中磨砺出来的,是在向前人的学习中感悟出来的,更是从他内心深处的良知里生发出来的,是他人性光辉的最好展现,更是他留给后学最宝贵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