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来了历史领域的话题了,那一定积极参加啊!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人物非常普通,即没有显赫的家族,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却帮他立了传。那他是谁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聂政,战国时期轵邑深井里人。他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是因为他杀了韩国国相侠累。当我读完这篇传记,就深深地被聂政所震撼,不是因为他高超的剑术,而是为他高尚的品德所感动。

一个春秋年间刺客的悲壮故事(他是先秦第一刺客)(1)

聂政(剧照)

父母在,不远游

孝如曾参,苏秦在面见燕王的时候,曾经说过:“像曾参一样孝顺,为尽孝道,决不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

那聂政又如何呢?

聂政早年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靠屠宰为生。当时,屠夫是很卑贱的工作,而聂政一身武艺,完全可以投靠到王侯将相的门下,但他却选择了隐居在市井之中,只为了给母亲和姐姐一份安定的生活。

濮阳严仲子得罪了韩国国相侠累,逃离韩国,然后遍访天下,希望寻得一位勇士,帮他杀掉侠累。后经人推荐,结实了勇士聂政。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宴请聂政全家,并赠送黄金百镒。聂政拒绝,严仲子便坦诚相告。聂政再度拒绝:“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

聂政屈心抑志,小心侍奉母亲,直到其去世、安葬及丧服期满,直到自己的姐姐嫁人,他才决定离开屠宰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严仲子曾想赠送聂政黄金百镒,聂政却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收下这份厚礼。

吴王阖闾得到专诸后,便好生招待,行刺吴王僚之前更是许下承诺,将帮其照顾他的家人。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后,阖闾即位,封其子为上卿。燕国太子丹得到荆轲后,便尊奉他为上卿,入住上等宾馆。

我并不是说专诸和荆轲纯粹是为了利益而前去行刺他人,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侠义,但和聂政相比,却又不值得一提。因为聂政从未收过严仲子的一点恩惠,也从未想过提什么要求,哪怕是死后委托严仲子能好生照顾其姐。他只为了一个义字,便可以生死以之。

如果将聂政的一生分成两部分,那么前部分是为了尽孝道,母亲去世,心事已了,后部分则是为了一个见过几次面的人,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只因为严仲子曾经不嫌其卑贱,礼遇过他,他就将严仲子视为知己。

于是,聂政便前去濮阳,告知严仲子愿意为他效劳。严仲子为了聂政的安全,欲派壮士前往协助。聂政为了避免走漏消息,选择只身前往。其实,聂政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严仲子,即使行刺失败了,也没人会知道真正的幕后主使是严仲子。

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聂政从头到尾考虑的都是如何保全别人,而未尝为自己考虑半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早已打定主意前去赴死。没有荆轲那么长的悲壮的送行队伍,也没有高渐离的击筑,更没有人为其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聂政就这样,孤身一人,义无反顾地前赴龙潭虎穴。

一个春秋年间刺客的悲壮故事(他是先秦第一刺客)(2)

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剧照)

武艺超群而自绝后路,只为守住秘密

聂政直奔韩国国相侠累府邸,尽管相国府护卫众多,却讨不到半分便宜。聂政仗剑杀开一条血路,不但斩了国相侠累,更连续击杀20多名训练有素的护卫,相国府于聂政而言,防卫形同虚设。电影《英雄》里荆轲一路斩杀如入无人之境,其实聂政才是实至名归啊。

一个春秋年间刺客的悲壮故事(他是先秦第一刺客)(3)

如此高超的武艺,本可以全身而退,但万万没想到,聂政才出相府,竟自毁容貌,挖出双眼,剖腹而死。自杀的人很多,但敢于自残到如此程度实在是少之又少。韩国重金悬赏其同伙,但因其尸身毁坏严重竟无人可辨。聂政为了保全自己的姐姐,不惜毁掉自己的容颜,为了保全严仲子,不惜自杀,他在顾忌,如果他现在跑了,那么韩国将举国追捕,假如有一天被抓捕,就有可能会牵连到严仲子。只有死人才能保守住秘密,因此,他选择了死

就这样,聂政被曝尸于韩国的街头,过往的老百姓无不唾弃他的无耻行为,直到他的姐姐不远千里从齐国过来指认尸体。人们才知道,原来聂政为了不连累其姐才自愿毁容,不牵连严仲子才不惜毁掉自己的名誉。聂政的姐姐为了恢复他的名声,才赶来认尸,最后因悲伤过度,竟也死在聂政的身旁。晋、楚、齐、卫等国听闻此事,皆大为震动,感叹其姐弟的高风亮节。

一个春秋年间刺客的悲壮故事(他是先秦第一刺客)(4)

相较于舍利为名,舍己为人更令人敬仰

伯夷、叔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而不愿为周武王的臣子,最后饿死于首阳山。介子推为了不受晋文公的封赏而躲进绵山。他们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宁死也要守住自己的节操,而赢得了后人万世的赞誉。那聂政和他们相比又当如何?

一个春秋年间刺客的悲壮故事(他是先秦第一刺客)(5)

士为知己者死,侯嬴为了守住信陵君的秘密而自刎。聂政为了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性命、毁尸,甚至是毁掉自己的名誉来保全严仲子及家人。士为守节而死已经令人仰望,士为知己者毁名,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风筝》,共产党员郑耀先同志为了心中的伟大信仰,为了新中国,长期潜伏于国民党内部,不惜一辈子背负大特务的骂名,甚至是三番几次遭到战友们的追杀。甚至解放后,为了挖出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仍不能公开身份,直至病重,才敢向组织申请去看一回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啊!

一个春秋年间刺客的悲壮故事(他是先秦第一刺客)(6)

风筝剧照

在我看来,聂政和郑耀先同志的品德远比为守住自己节操而死的仁人们高尚得多,他们舍己为人,甚至是舍掉生前死后的名誉,这样的品德又岂是伯夷、叔齐可比呢?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喜欢这个故事请留下您的赞,如果还喜欢我讲别的故事,不妨关注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