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的内在小孩就是你生命宝库的看门人。找到你的内在小孩,走回你的童年,把她变成健康、快乐的内在小孩。

最近在看这本书,Hi. Hy Inner Child《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

Inner 这个单词的词议是adj. 内部的;内心的;精神的;

Inner Child指的是:内在小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的小孩。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1)


01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

下面这些情形是不是你遇上过的呢?

• 督促孩子做作业时常常控制不住情绪,一丁点不顺意,就能衍化成情绪失控;

• 一群人的聚会当中,因着朋友某一句玩笑话,突然就触发了你的敏感神经,接下来心情就变得患得患失,紧张不安,心烦意乱;

• 明明大家都认为这件事这个职务你能够胜任,偏偏就是你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

• 明明值得更好的生活和婚姻,却一再结识与自己差距太大的人,看到喜欢的人觉得对方那么优秀,一定不会喜欢自己…

追溯到你的内心深处,有可能那里住着一位受伤的内在小孩。

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的30堂深度成长课,循着“探索自我——解开心结——理解人性——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的思维路线,带着我们踏入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旅程。它陪着我们一起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让我们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自己的童年,帮助我们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并把它变成健康的快乐的内在小孩。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2)


02 内在小孩是我们生命宝库的看门人

施琪嘉老师说: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3)

看到这里,一直困扰我的一件事渐渐有了答案。

从小我就在审美、绘画、舞蹈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在学校成绩优异,工作后也表现突出,给同事和领导的印象是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办事效率高,能力出众。但我内心深处却常常底气不足。

明明大家都认为这件事这个职务我能够胜任,偏偏就是我自己觉得自己还需要历练;明明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却担心自己做不来,而不敢去尝试。

这多少来源于小时候父亲对我的长期否认。他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做事没有看相”、“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别以为你蛮了不得,做事先做人,人都做不好,你能有多大能耐”……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在他的心目中,我就那么差劲。

我是全市第45名考入外语学校的孩子,其中语文全市第7名;我是1999年就拿1250元一个月的工资,两年后月收入5000 ,在当年算得上是高收入了;我小学的画作得过全国奖项,学校舞蹈社团、绘画社团都来邀请我加入,有征文比赛,班主任一定会通知我参加,我也两次拿回来市征文大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但为什么我从来听到来自家人的鼓励和赞美呢,成长阶段的我真的很需要人肯定,尤其是来自家人的支持。

可能父亲觉得我没有他更有毅力,1949年出生的父亲,吃过我所没有吃过的苦,他确实有资格说我不如他。

但我也有我的优点,周围的朋友都觉得我长期健身和瑜伽,长年早起,写作日更,画水彩画……真的太自律太牛逼了。

父亲自己并不觉得他的那些话语对我造成了伤害,我的委屈和愤怒都是矫情。

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在机会面前打退堂鼓的时候,我终于发现了不对劲。

我明明可以的,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4)

人是不是都会陷于一种宿命?结婚后,我发现我的老公竟然也没有好的言语,没有肯定,有的就是打击,他说“你不要那么虚荣,想些有的无的”、“你也就那个样子,还尼玛学心理学”、“做个商业街的总经理蛮了不起?” 升职加薪了就是运气,跌回谷底就是正常的,你就是那个水平,打回原形。

话语不同,语气、论调惊人的相似。

为什么不想想,我职业生涯的转折是因为我怀孕生娃?

每当听到老公的这些话,我就异常难受,失望、愤怒、不甘,

但我无力反驳,因为我确实算不得成功。

成功到底是个什么标准?

在同龄人当中,我觉得我很优秀啊。

由此,我很困扰。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5)

看了施琪嘉老师的这本书,我渐渐有了一些启发:别人发出他的声音和评价,都是正常的。而产生的感受,却是自己的。我内在小孩子的创伤,投射到了我的反应上,让我听到这些话语时,备受伤害。其实,是我自己选择了“受伤和退缩”。

换作一个人,可能根本就没把这些话当回事,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与我何干。

是我自己太受这些话的影响了,失掉了信心和勇气。

上周五心理学沙龙上,引领老师让我们用一个标准句式做自我介绍。开场句是“我有很多的优点,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讲三点……”,结尾句是“我这么的出众,认识我是你们的荣幸!”

有的人卡在了那三个优点上,一边想一边说,艰难地凑足了三点,讲的磕磕巴巴;有的人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我是重新讲第二遍,才顺利讲完了。

等大家都讲完之后,引领老师突然来了一句:你们最后一句怎么讲的都那么心虚啊,声音越来越小。

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都若有所悟的低头深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① 每天多给自己一些“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对着镜子大声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

② 从微习惯养成开始,持续打卡,努力去做到年初立的那些Flag,成就感将带来信心和勇气。

持续去做!无论再听到什么评价甚至抵毁,你都能不受影响,因为你更加相信自己的实力。

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焦虑、恐惧、迷茫,只需内在疗愈。向外看的人,有梦;向内看的人,清醒。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与自己和解的人生就是未来。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6)

Your state is your best FengShui.

Be simple, be kind, work hard, and be surprised.


03 潜能 • 开发自身未知的优势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

潜能探索分为“0~15岁”、“15~35岁”、“35岁以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外探索,注意力在母子关系中;第二阶段关注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第三阶段,35岁以后,向内探索,关注自身感受。

向内探索得到的乐趣高于一切乐趣。

如果你找到一条向内探索的途径,让你发掘到未曾开启的潜能,让你产生对人事的新看法,影响你对整个宇宙和对自己的看法,这个乐趣是不足以与人道的。

去看极光,爬上顶峰,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对神秘现象、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对自己内心某种灵光一现的感受和想法特别感兴趣。

这些向内探索的行为,就是“自性化”。

我在35岁之后,会去古镇旅行,会在近郊徒步。无法远足的日子,会去做冥想、打坐,或者做一些高难度的瑜伽,在一些极度的痛苦之中找到另外一种自我。

此时的我会觉得形而上的潜能才是最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不一样的眼界。

我还会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因为有这些梦想,每日的辛苦也能乐在其中。

非常多的人害怕向前探索,他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焦虑,超过了他们对探索自己潜能的愿望。

人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探索自我的过程也是无可限量的。

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乐趣,你会突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这种乐趣要远远高于你在世俗中能够得到的一切物质上的乐趣。

就比如我现在的几个探索方向:拉丁舞、瑜伽、茶道、书法、绘画、心理学……

当我做这些事情,或者仅仅是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整个气场都变得光彩照人,与众不同。

看门护院感人的故事(善待你的看门人)(7)


写在最后 | 活出爱与新生自我

如何让内在小孩健康地成长发展起来?

给他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

正如这本书扉页上的那句话:

成长也是一种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