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祥,1947年生于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文史馆馆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九三学社书画院副院长。
韩嘉祥书刘禹锡《听旧宮中乐人穆氏唱歌》
在日常生活中或读书时遇到一些人名或姓氏,时常会读错。错误的原因不一,有的属于生僻字,有的属于多音字,有的属于方言音,有的是古音或变音。还有一些字的读音只用于人名姓氏上不用作它处。
先说生僻字。许多人起名常常用一些生僻字,一般查阅下字典、辞书方面的工具书就能解决。如唐朝诗人钱珝,“珝”(xǔ音许),在今天就属于生僻字,一些小型的字典都不收此字,包括《王力古汉语字典》亦未收。“珝”本意是美玉,多用于人名。但也有一些生僻字,因和一些常见字字形相似或相近,而往往被人们大意忽略。如夏朝桀的宠妃叫妺(mò音末)嬉,妺字与妹妺的“妹”字形似,常被人读作妹嬉。再如,晋朝著名将军卞壸(kǔn音悃),“壸”与壶字形似,如将“卞壸”读成了“便壶”岂不是大笑话,也太难听了。过去,有一则笑话,一个人名叫“鍚荼壸”(yáng tú kǔn音羊图悃),被先生念成了“锡茶壶”了。凡遇到生僻字或读不准的字,手勤快一些,多查一查工具书为妙。
韩嘉祥书白居易《暮江吟》
多音字比较麻烦,只凭靠字典、辞典往往解决不了问题。例如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被人们奉为楷书的鼻祖。但“繇”字有四个读音,分别为yáo(音遥)、yóu(音由)、yòu(音又)、zhòu(音宙)大多数人都读作钟繇(yóu),可是《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钟会是钟繇的儿子,晋文帝故意用钟会的父讳来与钟会开玩笑。“繇”、“遥”同音,所以说将钟繇的“繇”读作yáo才对。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不少人读作刘禅(chán音蝉),包括一些说书的人。细推敲一下,应读为刘禅(shàn,音善)才对。在刘禅出生之前,刘备曾认一养子叫刘封,《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从刘封、刘禅兄弟二人名字来说,是取封禅之意。再则,刘禅字公嗣,“禅”和“嗣”都有继承、接续的意思。“禅”读作chán,是后来的梵语译音,佛教禅宗在南朝梁武帝时才产生,至于三国时期,“禅”字有没有chán这个音都不好说。
再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长”字是多音字,可读为阳平cháng,又可读上声 zhǎng。司马长卿,应该读作长( zhǎng)卿,不取 cháng音。因为杜甫《赠陈二补阙》五律颔联“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李商隐《寄蜀客》七绝首两句“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用的都是司马长卿的典故,其中的“长”字必须读仄声(即上声zhǎng),如果读成平声,杜甫那两句诗失粘,李商隐那句成了三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大忌,平仄失律。依此而推,唐朝的大诗人刘长卿,因其慕司马长卿的才华,取名“长卿”,也应读作 zhǎng。
韩嘉祥书李珣《漁歌子》
再举二例,宋代的大诗人陆游,字务观,“观”字也有两个读音,一读平声guān,如观看。一读去声guàn,如庙观。人们常把陆务观读为平声。刘克庄《后村诗话》有一则文字“王景文云:‘真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放翁见诗亦笑云:‘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把作平声押了。' ”连宋朝人都读错了,应读为“务观guàn”才是。
近代的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硕”字,shuò、shí两读(《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都标为两个读音,唯独《新华字典》只标shuò一个音。),具体到“吴昌硕”应该读作吴昌硕(shí音石),因他本人署名时,或写作同音字“仓石”或“苍石”。还有一佐证,吴昌硕的学生赵古泥,亦是大篆刻家,自谦说“老师是‘石’,到我这里就是‘泥’了。”篆刻家邓粪翁是赵古泥的学生,也仿其先生口吻,说“老师是‘泥’,到我这就是‘粪’了。”这虽然近似笑谈,但也可从侧面知道吴昌硕的“硕”字读作shí。可能是《新华字典》中“硕”字只标shuò音,今人多把吴昌硕(shí)读作“吴昌硕(shuò)了。
韩嘉祥书稼軒《西江月》
至于方言音即使字典中无此音,也不可武断地说读错了。如大学者陈寅恪先生的“恪”,字典中只标有一个kè(音克)音。可有人读作què(音确)或qià(音恰)。我曾请教过陈寅恪先生及门弟子卞伯耕先生,卞先生说:“陈先生本人就读成què(音确)。”“恪”字古体写作“愙”,(见《说文解字》),清代文字学家吴大澂,号愙斋,著作《愙斋集古录》,老一辈学者文人都读作“què斋”,似乎念作“kè斋”反而错了。再作一点补充,“愙”字在汉代《鲁峻碑》中作“愘”。“愘”字就读作qià(音恰)。所以对于人名中的方言音不可完全以字典绳之,轻易否定。
此外,还有的读音只用于人名,如汉朝的郦食其、審食其,“食其”二字读作yì jī,为《汉书》作注颜师古特意注出“食音异。其音基。”“食其”二字取名的意思也令人费解,在战国时有位叫司马食其的,可能是后来慕其为人而相沿取名。
汉朝有位大臣叫“金日磾”,《三国志》中有马日磾,“日磾”读作mì(音密)dī(音低)。(《辞源》将“日磾”注为mī tī音咪踢)。如果将郦食其、金日磾读作本音,恐怕要贻讥大雅了。
靜者心多妙 飄然思不羣 韩嘉祥书
再有,古代的谥号往往也不读本音,如三国蜀将关羽,死后追谥“壮缪侯”,“缪”音mù(音穆)。《中文大辞典》就直接写成“壮穆”了。还有一些字读音怪怪的,很难说清楚来龙去脉。《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神茶郁垒,也不读本音,神读为shēn,荼读为shū,垒读为lǜ,四字读音为“申书郁律”
姓氏中变读或古音的字更多了,习闻常见姓氏中的“单”读善、“仇”读求、“任”读人、“查”读渣、“缪”读妙,为人们所熟知,都不能读作本音。
晋武帝时,以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而出名的一个人叫“不准”。读为“fóu(“否”的二声)准”,“不”字如读成本音,会成笑话的。
现代女作家於梨华,“於”(wū)读巫,不可读作yú。也不可简写为“于”。
韩嘉祥书吴玉如《古木竹石》
“谌”(chén)音陈。后汉谌重(一作谌仲),南昌人。今天姓谌的人,多是南昌人。据传晋朝陶侃的母亲就姓谌。不要误读为“甚”或“湛”。有朋友告之,当代女作家谌容女士,就将自己的姓读作“甚”,我推想不太可能,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姓氏都会格外关注的,只有别人读错,为之纠正,很少有自己读错的。再说“谌”也只有chén一个音。
“种”( chóng)音虫,此字不可写作繁体的“種”。后汉有种暠,宋代种世衡及其孙种师中、种师道都享有大名。
有的是繁简字造成的误读,如“党”姓,特别要注意,一个就是今天简化字的“党”,一个是繁体字的“黨”,本来是两个姓。简体字“党”读dǎng,宋代著名书法家党怀英。繁体字的“黨”读作zhǎng音掌。清初有黨崇雅,曾为太子太傅。现在简化字二字并为一字,都读成“党”了。
韩嘉祥书苏轼《定风波》
“萧”、“肖”,本是两个姓,这两个字本来也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字。就姓氏来说,姓萧者多,姓肖者少。二字也不是繁简关系,不知何日始将二字合二为一了,统统写作“肖”。可是绝不可将汉相“萧何”写作“肖何”。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也绝不可写作“马肖肖”。类似的情况还有“傅”和“付”,也是两个姓,姓“傅”者多,姓“付”者少。不是繁简关系,不可混淆。
“繁”(pó)音婆。三国时期诗人繁钦,不读fán。
“盖”(gě)音葛。汉朝有盖宽饶,今“盖”姓者多读为gài。
“过”(guō)音锅。明代围棋国手过百龄。现代围棋高手过惕生可能是其后人。不要误读成guò。
“笪”dá音达。清代书画家有笪重光,不读dàn。
“区”ōu音欧。明代有区大相、区大伦兄弟。不读qū。
复姓“万俟”,mò qí,音墨其。“万”字不可写作繁体的“萬”字。宋朝有万俟卨(xiè),与秦桧共陷害岳飞,遭后人唾骂。复姓万俟者多是拓跋氏后人。
少数民族中有冒顿(mò dú),音墨独。阏氏( yān zhī)音烟支。龟兹(qiū cí),音秋词。吐谷浑(tǔ yù hùn),音突浴混。
以上只是一时想到的,信笔举例而已,还有多多。
我建议起名时,尽可能少用生僻字和多音字。以免他人读错,给自己也造成麻烦。例如大学问家钱穆先生的二公子叫“钱行”,是叫钱háng还是叫钱xíng?至于姓氏,前度闹的沸沸扬扬的“姓名权”,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甚至二者都可以不随。我说就不要随便改姓了,别跟着添忙裹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