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mìng]会意字。
甲骨文的字形与“令”是同一个字,金文在左下部加了一个“口”,以表示“命自口出”,而与“令”字相区别。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口部》命:使也。从口从令。
段玉裁注: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
“命”的本意是从王者口中所发出的号令,而指使他人去执行。所以古人说:“在事曰令,在言曰命”;“天之令曰时令,国家之令曰律令”;“尊者之言皆曰命,必行之命曰令”。
文献选读
“伪《古文尚書·大禹謨》: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
根根据古时候的传闻,大禹的名字叫“文命”。大禹之所以称“大”,是因为他的功劳大。真的《古文尚书·大禹谟》没有被唐·孔颖达收入而最终散佚了。今天所见的《大禹谟》,是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中的一篇,是从引用《古文尚书·夏书》的古文献中的一句句话拼凑而成的。
“《周易·泰卦》: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古代的城市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有城墙的叫“墉[yōng]”,另一种是没有城墙的叫“邑”。“城復于隍”,就是把城墙推倒在护城的壕沟里。“勿用師”,就是放弃武力。“自邑告命”,就是在没有城墙阻挡的“邑”中发布政令。大禹不仅治水用了跟他父亲鲧不一样的方法,而且治国也是采用了不一样的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有大量的古城址。鲧就是用筑城的方法来建立防御、保护财富。可是带来的结果是假想敌越来越多,而朋友越来越少。到大禹执政时,采用了让人不可理解的做法。他把筑起的城墙推到,把财物散给大家。大禹实行的“零壁垒”政策,结果不仅仅是使“四方宾服”,而且是“万邦来朝”。天下九州都来朝贡大禹,结果就有了《尚书·禹贡》。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詩經·大雅·江漢》:文武受命,召公維翰(棟樑)。”远古社会与原始宗教是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为了证明其合法性,创造出了君权天授的天命观。商人受天命,说是因为先祖契的母亲简狄吞了玄鸟(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契。周人推翻商人的统治,说是因为文王修德而获得了天命,结果天帝把本来给商人的天命,给了周人。周初说只是文王受的天命,到西周中期后改口说是文王、武王都受了天命。
成语典故
耳 提 面 命
不仅是面对面的教导,还要提起孩子的耳朵大声地说给他听,深怕他听不进去《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民 不 堪 命
民众无法再忍受沉重的税赋。东汉·蔡邕《難夏育上言鮮卑仍犯諸郡》:民不堪命,乃盗贼群起。
畏 天 知 命
敬畏上天,顺应天命。知天命,识时务。王莽新朝的末年,冯异在投靠刘秀后,率军与舞阳王李轶对峙。他写信给李轶,希望他以微子、项伯、周勃、霍光为榜样,“畏天知命”,改换门庭而投奔刘秀,以转危为安。李轶接受劝降,放弃了抵抗。所以刘秀称冯异是“一纸抵万兵”。
《後漢書·馮異傳》: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畔楚而歸漢,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故能成功於一時,垂業於萬世也。
革 命 反 正
拨 乱 反 正
即变革天命,改朝换代,使天下秩序恢复正常。
《周易·革卦·彖傳》: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命 途 多 舛
命运中充满不顺,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唐·王勃《滕王閣序》: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