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往事》是83岁的老父亲以散记片断形式写成的回忆录系列。他以手稿形式写出来,想哪写哪,并没按时间顺序。他写出来了,我便原样发上平台,除加上了标点符号,其它不作任何改动。

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有时难以回忆出准确时间,便以大概而论。】

铁路民工的历史(父亲的往事37铁路公路的养护工)(1)

回忆修路的生活

大约是六十年代中期吧,汉丹线刚通火车,铁路路基极不稳定,坐在车上就如身在摇窝中,左摇右晃。

时值铁路试运行阶段,客货运业务尚未完全开放,每遇雨季,雨水冲刷,则出现路基塌方现象,千疮百孔。铁路工务段正在组建筹划中,当时的随县城关镇受县委指示,承担了铁路的基础维修任务。我和詹全志、黄维正、魏泽春等人应征加入这个暂时组建的民工维修队伍,宿营地点落脚在铁路边的寨湾学校和十岗站的粮食仓库,生活给养在城关镇内购买,用麻袋装束后送随县车站,装上铁闷罐车厢送往宿营地。我们的特殊待遇是,可以随时乘坐往来的试通行火车,在寨湾、淅河、十岗、马坪等地停靠时上下。我们维修的路段则是从随县至马坪路段,遇路基被水冲坏时则紧急赶赴现场,用锄头、篮筐、扁担等老式工具进行劳作,工资是按出勤天数计算,每月大概工资40元左右,虽生活艰苦,可心情舒畅,无忧无虑地打发日子,闲暇时,我还弹起三弦琴,悠悠哉哉。

铁路民工的历史(父亲的往事37铁路公路的养护工)(2)

维修铁路任务完成后,我又被安排到随县交通局下属的两水道班和尚市道班,承担公路的养护任务。和我同去的有吕志雄、周顺新、彭健、杨兴旺、周理等人。那个时候的公路都是砂土路,下起雨来一团糟,天晴则是灰土漫天。

别看养护公路,它也是一门学科和技术,路的中间名曰路弓,路的两边称之为路肩,长年要保持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使路面保持干燥平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老班长罗金城(淅河罗井村人)和尚市的田啟华,都是从事养路工作几十年的老行家, 尤其是修补路坑是很困难的事情,在路坑中得先洒上水,再填上拌合好的沙土料,弄平压实,然后示意经过的汽车从路面上进行碾压,待平整后,均匀地喷洒水进行保养,全部工序完成后,路坑则恢复了平整的路面。遇大雨天气,则是我们在屋内休息打扑克的好时机,待雨停后则扛上锄头铁锹上路巡视,遇坑洼处随地铲起土填入洼坑中。

那时候,两水道班所辖的养护路段是从上农场至厉山龚家棚,我们长年得在公路边备上砂石土料,以便及时使用,劳动强度不小,劳动任务也多;尚市道班所辖路段则从厉山镇开始至尚市镇为止,路长为30里地,且尽是起伏不定的山间公路,这里养护任务似乎比两水道班任务重得多,我们的生活点设在厉山农机站对面的库房里,遇休息时间,我们还与该站的工作人员开展蓝球友谊赛呢。

几十年后的今天,屈指已80多岁的我回忆起这段养路生涯,不由得想起了一句俗言:“修桥补路,添福添寿”,我现在的高寿大概是应验了这句话的结果吧。

铁路民工的历史(父亲的往事37铁路公路的养护工)(3)

铁路民工的历史(父亲的往事37铁路公路的养护工)(4)

铁路民工的历史(父亲的往事37铁路公路的养护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