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摄影报道

细密的针线快速地从甘富华手中穿过,落在修补的衣服上,变成平整的针脚,再经过锁边、缝纫,不一会儿,修补一新的连衣裙就重新“亮相”了。

缝补衣服、修改样式,这是老裁缝甘富华如今的日常。而再往前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里,甘富华做的最多的是定制服装。

甘富华今年68岁,14岁开始学艺做裁缝,满打满算已经54年。依靠这门手艺,甘富华可以孝顺父母、帮衬手足,再到后来成家立业。他说,手艺是不会骗人的。

济南老裁缝(六旬老裁缝甘富华)(1)

裁缝,几乎是与服装同时诞生的古老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裁缝是街头巷尾最常见的身影,为人们量体裁衣。在制衣和家纺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裁缝也摇身一变,有了一个更时髦的称呼——服装设计师。但在成都的街头巷尾,还是能寻见传统裁缝的身影,他们大多做着巧手织补的活计。

在成都市郫都区,甘富华也不舍一身的技艺。闲不下来的他,将自己的裁缝铺搬进了社区。在郫都区奎星楼社区,裁缝匠甘富华正是“社区十八匠”里的一员,用他的手艺为社区居民创造便利。

14岁学艺

卖了两头猪换来一台缝纫机

8月下旬,记者见到甘富华时,他同往常一样,正在社区里忙活着。68岁的甘富华头发已经花白了,做针线活的时候必须戴上老花镜。“这个年纪,本来应该退休了,但我又闲不下来。”甘富华说,他最舍不得的还是这身本领。

甘富华是土生土长的郫都人,出生在唐元镇(今划归唐昌镇),家中共有7个孩子,他排老三。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吃不饱饭是常态。“一大家子人呀,总要想办法改变命运吧。”1968年,14岁的甘富华决心学一门手艺,便在人引荐下,到彭州一位老裁缝家中学艺。

济南老裁缝(六旬老裁缝甘富华)(2)

一把黑色的大剪刀、一把古铜色的木尺,就是甘富华跟着师傅学习裁缝的家当。师傅从最基本的裁剪教起,而学习也是从模仿开始——师傅边做边教,他在一旁边看边练。

“学裁缝,还是要有点天赋。”在这之前,甘富华也接触过理发,但他总提不起兴趣。在学习裁缝过程中,他却觉得游刃有余,“好看的布匹经过巧手改造就能变成各种衣服,边角碎料经过缝合也能变成花书包。”这种成就感让他满足。潜心学习半年后,甘富华出师了。

回首往事,甘富华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更感激父母的支持。甘富华清楚地记得,第一台缝纫机的价格是158元,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支持他学艺,父母卖了两头猪为他买回一台蝴蝶牌缝纫机。

济南老裁缝(六旬老裁缝甘富华)(3)

这台缝纫机陪伴甘富华已经有54年

如今,这台缝纫机仍然陪着甘富华一起工作。在社区里的小小裁缝铺,甘富华有时会给缝纫机擦拭灰尘,给零部件抹油。在日复一日的“哒哒”声中,富华就和他的“老伙计”就这样见证着衣服款式的日新月异,服装也从遮羞御寒来到了追赶时尚和凸显个性的新阶段。不知不觉,已过了54年。

最喜欢旗袍

裁剪中见证服装领域的变化

量身、选布、画线、裁剪、锁边、缝纫、钉扣、熨烙......要完成一件定制服装,经过的工序也不少。虽说这几年服装定制的工作已经大幅度减少,但甘富华说起来还是头头是道——这些流程,几乎是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济南老裁缝(六旬老裁缝甘富华)(4)

他也记得,过去半个多世纪来,服装流行的每一个款式和细节。在甘富华的裁缝生涯里,他见证了我国服装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的主色调基本都是黑、灰、蓝,款式多为衬衫工装裤,还有中山装是当时最流行的。”甘富华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服装款式单一,色调相对沉闷,“70年代,做条裤子挣3毛钱,中山装5毛钱。到了80年代才涨到1元钱。”甘富华也记得劳作的回报。

衣服紧缺、款式单一的时代在改革开放后渐成历史,“衣服料子多了,有全棉的、化纤的、毛呢的,各种质地应有尽有,颜色也是五彩缤纷。”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甘富华也可以自己进货、挑选面料,把裁缝铺经营成了可以致富的生意经。

作为裁缝匠人,甘富华深深地明白,每件服装的裁剪必须全情地投入才能赋予其生命。为了追赶上每个阶段的流行和时尚,甘富华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新样式出来了就看杂志学习嘛,这个是没有捷径的,只能多做。”他也发现,时尚是个轮回。“这几年流行的喇叭裤、健美裤和蝙蝠衫,早就流行过了!”

定制过各类服装的甘富华,最喜欢的还是旗袍,“让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他还记得,顾客中最爱定制旗袍的是医院的医生。

因为这门手艺,家里人也都穿上过甘富华的“独家定制”,从妻子的连衣裙、儿子的海魂衫,到两个孙女的小衣服,“我现在还自己做裤子呢!”

从业54年

用一生沉淀一门手艺

济南老裁缝(六旬老裁缝甘富华)(5)

一张一合的裁剪、一针一线的缝补......靠着裁缝这门手艺,甘富华一步步从农村走了出去。54载光阴,他的裁缝铺从唐元的乡下,搬到了唐昌镇,又来到郫都城区。

2020年,原本计划退休的甘富华在社区的盛情邀请下,来到奎星楼社区,成为社区里的“十八匠”之一。在这里,他用低廉的价格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对8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免费。

“就是闲不下来。”辛勤劳动了一辈子的甘富华,对于“玩”没有什么概念。他休息时,就是简单的菜市场、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煮饭、睡觉,唯一的娱乐是看电视。

平铺直叙的生活,对于经历过贫穷和磨难的甘富华来说,却特别珍贵。也就是靠这一份勤劳,甘富华用双手养活了一家人,在平淡中坚持了54年。

随着时代变迁,裁缝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搬进了记忆的深巷。流水生产线,让量体裁衣成为老一代人的回忆。但缝纫机工作的声音重新响起,甘富华觉得,曾经熟悉的烟火气好像又回来了。

在甘富华的世界里,衣服破了可以补,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慢慢品,而一门手艺需要一生去沉淀,方能看到星河浩瀚。

济南老裁缝(六旬老裁缝甘富华)(6)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