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脏气虚统摄失职又叫气不固,气虚固摄失职无力升举,清阳不升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
解读1、脏气虚统摄失职。
又叫气不固,气虚固摄失职无力升举,清阳不升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是在气虚表现(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的基础上出现气不固的表现而形成的,如自汗、各种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
2、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
气虚不摄也指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应用领域(一)脏气虚统摄失职。
1、病因病机
本证基本病机是气虚,失其固摄。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先天禀赋不足之人,或久病、慢性病患者。其形成原因为久病咳喘、劳累过度,或吐泻日久,或饮食失调,或年老肾衰,或房劳过度,耗伤肺气、脾气、肾精所致。
本证常见证候类型有“卫表不固”“气不摄血”“肾气不固”。三者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并有各自不同的证候特征。卫表不固表现:自汗,易感外邪。气不摄血表现:各种出血。肾气不固表现: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
气虚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则常有自汗,易感外邪,属肺气虚的范畴;气虚不能控摄血液循脉道运行,可导致各种出血,即脾不统血证;气虚而下元固摄失职,可致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是肾气亏虚所致。
2、辨证要点
以各种“不固”表现和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3、类证鉴别
气不固证和卫表不固证、脾不统血证、肾气不固证的鉴别。均以不固为基本病理表现,但肺气虚,卫表不固以自汗、易感外邪为主;脾不统血以出血症状为主;肾气不固以二便失禁、遗精、滑胎表现为主;气不固包括不能固摄汗、血、二便、精、胎元等,故后三者从属于气不固证,或者说后三者是气不固证的具体表现。
4、治法:益气固涩。
5、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黄芪、五味子、赤石脂、甘草)。
6、针灸选穴:肺俞、脾俞、肾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
7、中成药
(1)卫表不固:玉屏风散、荆防败毒散、参苏胶囊、当归六黄散、复芪止汗冲剂、黄芪精。
(2)脾不统血:益气止血冲剂、止血复脉合剂、归脾合剂(浓缩丸)。
(3)肾气不固:金锁固精丸、萃仙丸、金樱子膏、益肾液、普乐安片(胶囊)、金匮肾气丸。
(二)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
1、气不摄血的病因
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不摄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时兼见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等气虚的表现。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的病机,易见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
气摄血的功能,虽以脾之统血功能为主,但亦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盛衰有关。比如肺气、肝气、肾气以及胃气亏虚,也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2、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多由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转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如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疗原则: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参考文献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5、陆小左,陈兰亭,王树祥.《内科百证精解》: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