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读《伤仲永》,对比方仲永和王安石的一生,谁才是真的伤?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1)

可以这么说,两人都是少年神童,只是所走的路不同。

方仲永,1020-1087。五岁啼求书具,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已江郎才尽,令作诗,不能称前世之闻。再过七年,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幼时勤奋好学,仕途几经波折,老年丧子。著书立说,改革变法……一生成就颇高,却终郁郁不得志。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2)

一个平平淡淡,一个轰轰烈烈。

庆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了《伤仲永》一文。这一年,王安石23岁,是高中进士的第二年。

回观历史,方仲永确是一生平平。但站在王安石的时代,23岁的年纪预言另外一个24岁同龄人的人生,是不是早了点呢?

23岁的年纪,古人都在做什么。

秦始皇嬴政,亲政的第二年。23岁的嬴政已经先后除掉了lao'a i、吕不韦,干掉了觊觎皇位的弟弟,软禁了不检点的母亲,掌控了秦国大权,如火如荼的实施着统一六国的宏图伟业。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3)

汉高祖刘邦,史书记载他“不事生产”。这个小了秦始皇三岁的男人,23岁的年纪还在翻墙上树,偷鸡摸狗,无所事事。直到十三年后始皇帝统一六国,刘邦才混上一个泗水亭的基层干部。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4)

汉武帝刘彻,初掌大权,宏图未展。此时的刘彻刚死了奶奶,也就是窦太后。没了窦太后的压制,母亲王太后又冒出来掣肘。加上陈皇后的搅闹,整个一出宫斗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5)

诗仙李白,四川老家隐居。没错,李大大就是这么不拘一格,我们这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在从事了三年社会干谒活动后选择了隐居。什么是社会干谒,为达某种目的求见。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这就是我们李诗仙15岁到18岁之间的工作,大概是攒够了生活费后才开始隐居?李诗仙的一生未经历过科举,公元723年,23岁的诗仙才开始思考人生,打算结束隐居,开始“北漂儿”。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6)

……

23岁的现代人更不用说了。初入社会,别说崭露头角了,是否自食其力都未可知。

言归正传,王安石和方仲永,谁才是真的伤。

我的理解是:都真‬伤,又‬都‬不伤‬。

时间回到王安石和方仲永的年代,非内忧外患不足以蔽之。内部民生凋敝,经济困窘,朝风败坏;外部有契丹、西夏虎视眈眈,江河日下。

有了这个背景,就好理解为什么说两人都伤,又都不伤了。

先来说伤,方仲永之伤在于:受之天,而不受之人。受之天即天受才赋,受之人即后天努力。方仲永空有天受之姿,却没有后天努力,所以终归众人。

另一伤则是时代背景局限,伤仲永开篇说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弱民之策,这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商君书》,弱民篇里有言: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一个“弱民”,一个“世隶耕”就注定了方仲永一生的走向。毕竟方仲永不是王安石,谈起王安石的家世,那是“世隶官”。

王安石又伤在哪里呢?王安石在北宋庙堂里可谓几进几出,致力变法,也曾高官显禄,却终变法失败,还搭上了自己儿子。一生报复未曾开,白发人送黑发人。轰轰烈烈的开局,凄凄惨惨的收场。方仲永若一路高歌,会不会是第二个王安石呢?

两人‬都是‬算得‬上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那为什么‬又说‬两人‬都‬不伤呢‬?

还是先从方仲永说起,方仲永家在金溪,大约也就是现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金溪这个地方好就好在人杰地灵,没有大的战乱,“六分半山两分田,分半水路和庄园”,素有象山故里、江南水乡之称。恰好的是这个地方朝廷辐射又没那么强,隐隐有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意思。生逢乱世,却能有这么一处所,安度一生,岂非方仲永之福?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7)

再来看王安石,王大大绝对是个人物。嘉祐三年,王安石大约三十六七岁,进京述职时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对比我们现在写个作品三天憋出俩字儿的尴尬,实在是牛到家了。

此后王安石又多次请辞入朝,越次入对,硬杠司马光,主持变法。什么叫生如夏花般绚烂,这就是,王安石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

王安石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伤仲永(千年王安石和方仲永)(8)

往事如烟,转眼已千年。

王安石,这盛世已超你所愿,你可以瞑目了。

生逢盛世,方仲永之伤也不会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