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的功效和炮制(豆蔻烹饪之玉果)(1)

近些年来,每年4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品尝小龙虾成为众多食客争先恐后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小龙虾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除了其本身的鲜美可口以外,还离不开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其中尤以十三香小龙虾为最。作为著名的烹调佐剂,十三香是由许多不同的药食两用品组成的一种香料,肉豆蔻便是其中一员。

肉豆蔻之药名

肉豆蔻主产于东南亚,从唐代开始便已成为中药家族的一员,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肉豆蔻,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一些别有趣味的药名,如肉果、玉果以及脾家瑞气等。

1.肉果、玉果 肉果形象地展示了肉豆蔻的视觉美感及药用部位。药工把成熟的果实采收后,割开果皮,剥下假种皮,再击破硬壳状,此时出现的具有芳香气味的核仁便是肉豆蔻。内心深藏着的种子便是肉豆蔻果实的精华,从远处看,形似肉团,故名肉果。

玉果则体现了肉豆蔻的价值不菲。《说文解字》认为:“玉,石之美。”肉豆蔻生长缓慢,产量偏低,自古便是奢华和地位的象征,被誉为“令人心醉的果子”。其幼苗一般需要8年才能结果,树龄20年后为盛果期。此外,肉豆蔻树有雌雄之分,只有雌树能结果,而雄树只提供花粉。因此,玉果之名体现其高昂的价值。

2.脾家瑞气 脾家瑞气是对肉豆蔻功效特点的高度评价。《说文解字》认为:“瑞,以玉为信也。”可见“瑞”的本意是古代作为凭信的玉器,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肉豆蔻气味芳香,不仅能增添风味,还能祛除食材中的异味。肉豆蔻主入脾胃,契合脾“喜燥恶湿”的特性,具有开胃、消食、止泻的作用特点,可以治疗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故被称为脾家瑞气。

3.肉豆蔻 与“豆蔻”有关的中药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豆蔻”一名常用来代表不同来源的药物。“豆”为象形字,古代多指食肉器,是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寇”有聚众匪盗之义,后来逐渐衍生为聚众的意思。草豆蔻果实是由多个子仁组合而成,密集成团,因此冠名为“寇”,再加上它的外形呈“豆”状,故名豆蔻。作为“豆蔻”家族的舶来品,肉豆蔻的花、果实、气味皆与草豆蔻相似,但是其去壳只用肉,故名肉豆蔻。

肉豆蔻之食用

肉豆蔻的食用主要体现在食品佐剂——香料上。作为香料家族的一员,肉豆蔻散发着甘甜而迷人的香气,在多种名贵香料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如我们所熟知的五香粉、十三香等均含有肉豆蔻。通过食品香料的作用,达到调味助香、祛异矫味、增进食欲、抑菌杀菌的目的。因此,肉豆蔻在中餐烹饪中常与其他辛香料混合使用于煮、卤、烧、汤等多样菜式中,特别是一些荤腥类、阴寒类的食品如小龙虾。在西餐烹饪中,肉豆蔻粉广泛应用于清汤、牛羊肉、鱼类、蔬菜等菜肴的增香,也是制作蛋糕、水果布丁、饼干、巧克力等甜品常用的辅味料。

肉豆蔻之药用

肉豆蔻不论作为香料使用还是药用,都与其辛香之性密切相关。肉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其功效特点均围绕“辛”“涩”“温”:辛散温中固摄,具有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的功效,被誉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肾阳不足的虚寒泄泻,命名火衰不能温养脾胃,以致脾胃虚寒引起的久泻不止,即五更泻。治疗既要温补脾肾以治其本,又要涩肠止泻以致其标。肉豆蔻辛温而涩,入脾、大肠经,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性泄泻之要药,常与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

2.虚寒胃痛,脾胃虚寒而气滞不畅,常表现为胃脘胀痛、得温痛减、食少呕吐、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等。治疗上当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主。肉豆蔻性味辛温,归脾、胃经,辛香而温燥,既能温中理脾,又可行气止痛,是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的常用药。

作为香料,肉豆蔻一直都深受东西方烹饪界的重视,人们为了它曾发起过无数香料争夺战。作为药用,肉豆蔻凭借其辛温之性,既可暖脾涩肠止泻,又可温中行气止痛,无疑被誉为“脾家瑞气”。但对于湿热、阴虚火旺以及大便燥结者,肉豆蔻不能使用。

专家简介

豆蔻的功效和炮制(豆蔻烹饪之玉果)(2)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