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是不是皇族血统(伯澜后裔为主体的潘姓)(1)

潘姓人徙居广东,大概始于唐代。据《大埔县志·人物》载,生于唐元和十二年( 817 )的原福建沙县籍潘了拳,从小吃斋, 12 岁时父母先后去世。 17 岁流落到广东大埔西河乡,为寡妇游氏收为养子。及养母去世,便出家为僧。后为灵光寺开山祖师。史载五代十国时,南汉南海人潘崇彻官内侍省局丞,好读兵书,屡立军功。宋将潘美南下,崇彻奉后主刘chang(第三声)命率军 3 万防守贺江,遂降于宋。至宋,徙居广东的潘姓人逐渐增多。而大批入粤者,则始于明代。潘氏进入今清远市域较晚,最早者也只到明初。市内其他大姓,主要族支都来自多个地方,但潘氏是个例外,主体族支均由今新丰沙田分枝而来,主源地只有 1 处,均属潘伯澜的裔孙。

潘伯澜是清远潘氏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故对其人其事须作简要的交代。族谱称其为明中叶人,系中国潘氏的第88代祖。他们这支潘氏,上源系承季孙,以“荥阳”为郡望,早期居河南,晋代分枝到江西临川,至宋代移居福建长汀,宋末迁回江西赣州府,定居安远项山(今寻乌)。79世祖元智公,又由江西赣州移居福建汀州宁化县。至元代,81世祖琴、瑟两公由闽迁居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明洪武年间,琴公之子文质公移居兴宁。伯澜公是琴公的裔孙,为88世祖。他性格刚烈,明成化四年(1468)因阻军役,与县令结仇,为避官祸,乃携眷逃匿,由兴宁潜移到粤北翁源南浦再创基业。若干年后,家业重振,富甲乡里,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家族。他这个家族在翁源南浦风光了20多年,不料又与县主交恶,为应付官兵捉拿,伯澜公密嘱家人分散潜逃,由他只身留下对抗官兵。这位刚烈的老人,后在拒捕中身负重伤而丧生。

伯澜公生有5子,取名都带“王”部旁,即nian玙、nian玟、nian玪、nian瑞、nian珠。其中nian玟、nian珠避逃到今新丰沙田镇开基立业,从而开启了潘氏在新丰县境的发展历史。伯澜公这两个儿子的后裔发展迅速,房支众多,新丰县内有64个村庄为潘姓人所居,人口众多,民国时期有“潘半县”之称。

沙田是个典型的山区,山多田少,耕作条件十分艰苦。潘氏族人为着生存发展,只有不断地分迁外地。除向新丰县内四处迁徙外,毗邻的今清远市域更成为这个家族的向往之地。故从明代后期开始,这个家族便不断地分迁入境。

清城源潭有1.2万潘姓人,占全区潘姓人口之半,也是全市潘姓人口最多的乡镇。他们的先祖均来自新丰沙田,大多入迁于清代,早者已繁衍10余代,晚者只有几代。如源潭青龙潘氏,开基祖是宇天、宇辉、宇骋、宇勋4兄弟,入迁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传10代,发展到2700丁口,衍居25个自然村。横荷街有4500潘姓人,是清城潘氏第2大聚居之地。先祖均从新丰沙田迁来,其主要房支有任斌、文辉、潘全3家,均入迁于清代,衍居横荷、青山、玉塘、打古等村。清远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潘绪光就出自横荷潘氏族支。

清新潘氏人口逾千的有三坑、太平、石坎、南冲、浸潭等镇。其中三坑最盛,逾6000丁口,为该镇的第1大姓。三坑潘氏主要有两大房支:一支于清康熙年间由新丰沙田迁来,族裔衍居崩坑的新屋、蒲水莲、大圳头、旱坑头,湴塱新屋、田寨岗、黄坑、艺珠等自然村;另一支于清雍正年间由新丰沙田迁来,族裔衍居安庆的新桥、新兴、青龙围,枫坑的新屋、大锅塘,鸡凤的新新桥,陂头的麦寮、新东等自然村。

英德潘姓人口逾千的有白沙、望埠、黎溪三镇,其中白沙最多,近4000人口。白沙潘氏于明后期由新丰沙田迁来,开基祖名仲衍,后裔分布甚广,留居在镇内的集中在白沙、红星、水心三村。

新丰沙田潘氏派衍连南县境始于明末。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潘维举、潘维纲兄弟携族亲玉侦、玉科等,由新丰沙田迁至今连南寨南镇开创基业,后裔衍居寨南石径、新寨、大崀等地。现寨南有4600多潘姓人,多为这批迁居者的后裔。连南三江城西潘氏来自英德白沙潘氏的再分迁。原居白沙水心美田村的伯澜公裔孙潘定芹,生成奎、成庄、成端、成化、成均五子。定芹公于清嘉庆八年(1803)去世,成奎等4兄弟奉母于清嘉庆十四年迁居今连南三江城西伙铺尾发展家业,留下五弟成均在白沙看守祖业。两年后,由于母亲挂念小儿成均,他们兄弟又回英德白沙带成均上连南,安排他在三江梅村置居创业。他们5兄弟奉父亲曹定芹为三江开基始祖,发展至今,逾2000人口。

连州有9500潘姓人,其中源于新丰沙田属伯澜公裔系的有:九陂潘永三家族(居九陂石寨)、潘定芹家族(由连南三江分枝而来,居九陂新圩、长塘两地),潘廷泮家族(居连州河西新立寨)、潘廷上家族(居连州西河水湃村)、潘成托家族(居连州龙口新家村)等。

阳山县潘姓人不多,只有3400多人。七拱是其主要聚居之地,次为岭背,大崀等地,均属伯澜公后裔。清同治年间,连阳地区的伯澜公后裔为方便祭祖,经商议,并征得新丰潘氏宗亲会同意,在阳山七拱修建了伯澜公分祠,约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为祭祖日。足见伯澜公后裔的念祖情深。

潘姓是不是皇族血统(伯澜后裔为主体的潘姓)(2)

潘姓是不是皇族血统(伯澜后裔为主体的潘姓)(3)

清远潘氏亦有少数非伯澜公裔,主要分布在连州市境。其中人数较多的有大路边潘家村潘氏和西岸潘屋潘氏。潘家村潘氏的开基祖叫潘万记,明嘉靖十年(1531)由今粤东平远县迁来,至今已传20余代,后裔散居大路边、星子、龙坪等地,计有2100余人,其发祥地潘家村现有860人。西岸潘屋潘氏,开基祖叫潘自六,明洪武年间由今江西寻乌迁英德大湾暂居,继迁连山,再转连州西岸黄花坪,最后于明永乐七年(1409)迁今西岸潘屋开村置业。这个家族已传承26代,后裔主要衍居西岸、保安等地。当代清远文坛上的出类拔萃者潘伟就出自这个家族。潘伟曾长期从事新闻秘书工作,后担任《清远日报》社长、总编,现为市政协副秘书长。多年来,他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摄影作品上千件,新闻作品数千件,甚多作品获国家级奖和省级奖。代表作有散文集《故乡这方土》、长篇报告文学《大路歌》、《走出“寒极”》,摄影散文集《民间一瞥》,专题摄影集《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等。其专题摄影《稻草人——中国农民的大地艺术》曾入选首届巴黎世界摄影双年展。2008年,潘伟曾被中国报业协会推荐为《中国报业》第11期封面人物。

搬迁到清远市域的伯澜公后裔,不显山,不露水,世世代代勤奋地耕种,默默地繁衍生息,对明清时期清远市域的经济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潘氏族人接受共产党的指引,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先后有潘波、潘棠、潘大九、潘贻桑、潘琦等热心青年为革命捐躯。其中连南三江人潘琦,少年时代就从事地下党的秘密联络工作,后奉组织指令,积极从事连县敌情活动信息搜集工作,为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连州镇提供了可靠的情报。1949年12月8日,连县全境解放,潘琦被任命为石角乡乡长。1950年5月9日,不幸在抗击上百土匪袭击石角乡新寨村的战斗中牺牲,年仅19岁。《连南县志》特为这位年青的烈士撰写了传记。

来源:史志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