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他,是1000多万林姓人的太始祖,尊称谏圣,死后封财神

在河南新乡卫辉县的比干庙,有副铂金书写的对联: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

剖心谏纣数万世忠烈有谁能比,焚身丧殷留千古唾骂与公无干。横联是:丹心千古。

从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垂青史的千古爱国忠臣:比干忠烈公。比干是殷商少师,是史上记载的首位爱国谏臣。曾因直言上疏进谏,被纣王剖心,后人尊称为:“谏圣”。鲜为人知的是:比干除是中华德礼文化的先驱,还是海内外1000多万林姓人的始祖。

“比干姓子,为何称了林姓的太始祖?”比干庙的工作人员,道出了一段真实而生动的历史。商朝末年,史上著名暴君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比干作为王叔,对纣王一再劝阻。纣王执迷不悟,反而惨无人道地挖出了比干的心。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2)

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他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不顾有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牧野(今淇县、卫辉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逃难途中,陈氏路遇官兵的盘查盘问,看到山林中的树林,答道:“姓林”。“您留意下,陈氏后来生下的儿子,就是林坚公,也在庙里供奉着!”工作人员提醒说。比干成林姓太始祖的缘由,其实也有其他说法。历史上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厚葬比干,同时四处寻访比干后人下落。陈氏便带儿子去见周武王。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3)

武王有感于比干之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林坚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而比干自然就成了中华林姓人的太始祖。事实上,林姓在比干之外,还有其他祖源说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也提出了一种观点:周平王建都洛阳,其庶子林开在河南繁衍子孙,其后裔也以林为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命鲜卑人的丘林氏,改用汉姓林姓。”诚如,开篇的对联上书写的:比干忠义无双,古今谁与能比?古今的林姓人,更多愿尊比干为太始祖。《辞海》这样解释林姓:“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如今,作为南方第二大姓,起源于河南的林姓,大多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比干,不仅被天下1000千多万林姓人当作祖先,还是王、孙、柴、辜等姓氏的祖先。萧姓、沈姓、尤姓、叶姓、钟姓、林姓六蘭同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已成为全球寻根活动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4)

民俗文化里和《封神演义》中,比干因护国佑民,耿直忠心,被封为“文财神”、“文曲星”。比干也因此成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财神财富的象征,维系着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比干庙所在的卫辉市,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财神文化之乡;2007年,比干祭典,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主要源流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5)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6)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史料记载,商朝殷太师封于比,故名比干,是一位爱国忠臣和政治家。他为民请命、冒死进谏,直到遭残暴的纣王剖心殉国。比干的遗孤赐姓林氏,后裔逐渐遍及海内外。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7)

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自鲜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命鲜卑人改用汉字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

③源自满族改姓: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迁徙分布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8)

先秦时期,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9)

西汉时期,林氏家族渡过黄河,开始向山东济南迁徙。到了西晋,济南林氏家族一支往四川成都迁徙,一支往江苏徐州迁徙。迁至江苏的林禄在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奉命持符节守晋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省。入闽始祖林禄继比干、林坚后,树立起第三块里程碑,开创了林氏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史。

林禄的第4代曾孙林格,在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定居今天的城厢区霞林棠坡,成为入莆始祖。时至今日,莆阳林氏人口发展到442649人,3大支系中,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

西晋末年,下邳林氏就是林姓人南迁形成的。林姓传衍到第八十世林礼时,正值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林礼不得不离开故土,随子迁居徐州下邳,成为下邳林氏的开基者。林礼的儿子林隶,曾任徐州别驾,居于徐州下邳梓桐乡。晋愍帝建兴三年(311年),林隶升任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南巡。

林隶的长子林懋在晋愍帝建兴四年(312年)除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侍卫将军,后迁下邳太守。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很有出息,时号称六龙。林懋任满以后,时局已经十分动荡,而当地又比其他地方安宁,其世代子孙便在下邳(治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之梓桐乡一直居住下来,成为徐州之冠族。林懋也因此被奉为下邳林氏望族之始祖。至今,这支林姓人后裔仍以“下邳堂”作为堂号,使用“派出下邳声望远,支分八闽泽绵长”等作为堂联。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0)

晋安林始祖林禄为林隶第二子,林懋之弟,比干八十三世孙。因此晋安林起源于下邳林。林禄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由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累迁晋安郡太守,追封晋安郡王,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是有名可稽的林姓人闽第一人。东晋太宁三年(325年),西晋黄门侍郎林颖的次子林禄任晋安郡太守,成为开闽始祖。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之际,林禄奉敕守晋安郡,迁居晋安,为林姓开闽始祖。

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传十五世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阙下林始祖)、披(九牧林始祖)、昌(游洋林始祖)。

阙下林:阙下林源于唐贞元年间的孝子林攒,韬公,万宠公长子。欑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宋朝时,林攒的后裔林杞任知州,他的九个儿子也是知州,称为“宋九牧”、“父子十知州”。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1)

“金紫林”:从林禄十八世孙台州知州林沙算起,这一支派有林晖、林英、林悦、林光朝4人在朝为官,均获朝廷赐“金紫”,被称为“一门四金紫”。荔城区北高张城、黄石定庄、秀屿区埭头英田林氏族人同出林沙派下,他们以“忠义”家风传世。金紫林家族中,有一位被誉为“南夫子”的儒学大师林光朝,连宰相陈俊卿、状元黄公度都是他的“粉丝”。他从26岁起先后在“红泉东井”、“松隐精舍”、“蒲弄书堂”等处讲学。一时间,四方学士纷至沓来。他博览百家经史,学问渊博。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2)

九牧林:开派始祖林披,披公,万宠公第二子,字茂彦,莆田县西天尾(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刚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莆田素有“陈林半天下”之称,林姓人口有45万。莆田林姓渊源可追溯到殷少师比干,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的七世祖是林披第六子林蕴。

游洋林:林昌,字茂吉,乃万宠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于唐贞元间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仙游游洋,世称“游洋林家”。林昌为游洋林家始祖。宋初,游洋林一支由林居裔为首在仙游县游洋百丈岭揭竿起义,受到朝廷镇压, 后来分别迁入浙江 泰顺、漳浦、尤溪等地。后裔林石再辗转迁入台湾,在台湾台中县雾峰定居。因此,莆田林氏也是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游洋林”后裔林和义迁居漳州漳浦路下,分衍“路下林”一系。路下林始祖林和义,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五寨埔坪社迁移到台湾的林石繁衍雾峰林家一派。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各个分衍地均成为当地大族。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共14万多人丁(不含外迁人口),占全市林氏人口26%。分布漳浦县有90000多人,芗城1800人、龙海市4318人,云霄县2375人、诏安县140人、东山县9857人、平和县35811人。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3)

莆田林氏的后裔,还曾在历史上短暂地称过帝。原来南朝陈时,居住在莆田北螺(今莆田西天尾镇林峰村)的林英迁居今江西景德镇市波阳县,生子林士弘。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林士弘随同乡率众起义,任为大将军,在鄱阳湖大败隋军。后来,林士弘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今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林士弘战败投降,后退守到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就病死了。

林士弘的楚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7年。楚国消亡后,林士弘的家族逃匿在浙江杭州山中,改姓为“柴”,后裔迁居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即是林士弘后裔,他安顿流亡农民,减免苛捐杂税,惩治贪官污吏,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为后来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959年,柴荣病逝,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成为后周恭帝。960年年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江山,建立宋朝。柴(林)氏先后只做了5年的皇帝。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4)

除了在历史上出现两位皇帝,莆田林氏还有两位圣人载入史册。林家的两位圣人分别是妈祖林默娘和“三一教”教祖林龙江,他们都是九牧林的后裔。

在荔城区西天尾龙山,至今还有一座建设于唐代的林氏九牧祖祠。祖祠大门正中嵌着明成化进士周瑛书写的“九牧祖祠”石额,左右悬挂着“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堂联。堂上供奉的是林氏九牧先祖壁画。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5)

九牧长房林苇是福建早期的书法家,他留在“九牧祖祠”的三块石刻“乌山”、“种槐”、“砚泉”让人叹为观止。林苇这一支系,子孙最为昌盛。他的二十五世孙林龙江,在明嘉靖年间创立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学说,扬名中外,被称为“三一教”教祖。

林家另一位圣人妈祖女神林默娘是九牧六房林蕴的后人。林蕴不仅是福建早期杰出的书法家,白居易为他写的诗,还记载在《兴化府志》上。唐宝历二年(826年),71岁的林蕴被人诬告,流放到海南岛,途中不幸病逝。《西河林氏族谱》记载,林蕴的第四世孙林保吉是林默娘的曾祖父。宋建隆元年(960年),林默娘在林家出生,这位渔家女子救苦救难,被海峡两岸民众奉为“天上圣母”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6)

莆田林氏有四个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还有一支游洋林,后迁往漳州。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随郑成功攻打台湾,迁往台湾雾峰,称为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7)

入闽林姓,与其他各姓一样,都是从中原迁入的。就已掌握的资料确定,林姓入闽主要 分为四期:一是东晋明帝太宁三年,禄公奉敕守晋安,其后裔在八闽繁衍,是闽林的主流派 ;二是唐高宗时随陈政入漳的浦南林;三是唐末随王潮从河南光州入闽的固始林;四是宋初由房州辗转入闽聚居闽西的柴林。闽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禄公,因匡扶晋室,建立功勋,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泉港涂岭)。其后裔世居莆田,至唐开元年间,晋安十五世万宠公,生三子:长韬公为阙下祖;次披公为九牧祖;三昌公为游洋(雾峰)祖。其后裔繁衍,在我省、在全中国,仍至全世界,多数为这支派。时至今日,闽、台、两广、海南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对联,这就是对闽林世系"九牧传芳" 渊源的概括和真实写照。

韩国林氏共同的先祖名为林八及,唐朝时从惠安彭城渡海出国避祸,漂泊到新罗国(今韩国)江华湾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万韩国林姓人口。

人口分布

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后人尊为谏圣和财神)(18)

林姓人口分布图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为林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1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38%)、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头条号:郑州周边游——和你一起在路上

分享旅游信息,记录旅途快乐。欢迎关注、分享和推荐,您的推荐可能就是明天的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