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晨语初听
编辑 |老涵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记载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位好汉的故事。按照书中所写,梁山好汉都是有些本领在身上的。
在这108位好汉中,有一位被称为“扑天雕”的人,他在上梁山前武功盖世,但是上山后却从不打仗,就连梁山的首领宋江也束手无策。
这个人就是李应!那么李应为何上山后就不上阵打仗了呢?作为梁上首领的宋江为何也拿他没办法了呢?
李家庄李应
李应出生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长大后成为了李家庄的庄主。尽管是个有钱的主,但是他从不会去欺压穷人,反而十分的仗义,因此在当地名声十分好。
在施耐奄的笔下,李应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庄主,一般来说这样的有钱人出门应该是前呼后应、保镖众多的,但是李应却不是这样的。
难道李应不怕有人会伤害自己,然后抢夺自己李家的钱财吗?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李应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富豪,相反他武功盖世。
据书中记载,李应的武功极高,甚至可以和打虎的武松一决高下。
李应有两个绝技,其一就是浑铁点钢枪,这是一把可以穿透精钢盔甲的枪,被李应玩得出神入化;其二是他的背后藏有五把飞刀,传说可以在百米之内一击毙命。
家财万贯,加上有着一身绝世武功,李应在当地也是混得风生水起。除了李家庄外,当地还有祝家庄和扈家庄,这三个庄子呈现鼎角之势。
不过这三庄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一直和睦地相处着,彼此之间还会互帮互助,李应过着让很多人都羡慕的日子。
那么这三个庄子的关系真的像大家看到的那般和睦吗?其实并不是,尽管这三个庄子签订了联盟,但实则是面和心不和,各自心里都有无数个心眼。
这三个庄子离梁山都不远,而尽管他们各自混得还不错,但是单个都不是宋江的对手,于是他们就选择了联盟,其实主要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李应可以在当地混得不错,除了有三庄之间的联盟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他的管家杜兴。那么杜兴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杜兴在遇到李应前,其实也是个生意人。杜兴出生在一个商户人家,他从小被父亲寄予厚望,杜兴这个名字也蕴含了父亲希望他“兴盛杜家”的意思。
但是杜兴从小就认识到,当今君王昏聩,从商必不能长期发展,习武才是上策,但是他的父亲并不认同,并让他前往蓟州做生意。
杜兴与父亲的旧交完成了一笔生意后,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赚钱,反而还赔了钱,感觉对方实在是毫无情谊可言,于是与他发生了冲突。
然而杜兴毕竟是学了武的,一不小心就将对方打死了,他因此锒铛入狱。在狱中,杜兴因为会拳脚枪棒,深受狱押杨雄的赏识,在杨雄的帮助下,杜兴被提前释放。
出狱不久的杜兴遇到了李应,也许是欣赏李应的盖世武功吧,在李应的邀请下,杜兴到了李应的庄子内做起了管家。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李应发现杜兴确实有管家的才能,对他越来越信任,尽管两人是主仆关系,但是二人相处十分的和谐融洽。
那么生活过得如此安逸的李应,怎么会落草为寇,上了梁山呢?
宋江拉李应
李应上梁山,与其管家杜兴有极大的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救过杜兴的杨雄身上说起。
杨雄本在狱中当狱押,工作十分辛苦。但是由于长时间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他的妻子居然趁他不在家时,与别人有了一腿。而这一切又正好被他的好友石秀看到了。
石秀不忍心老实人杨雄被蒙在鼓里,于是就将这一切告诉了杨雄。杨雄知道后十分气愤,本身被带了绿帽子就十分气愤,这还是自己的好友告诉自己的,真的是丢人丢到家了。
气愤的杨雄直接将自己的妻子和出轨对象杀了,而时迁正好目睹了杨雄和石秀杀人的过程,还听到他们计划去投奔梁山,于是站出来说自己也要前往。
于是三个人开始同行上梁山。一天他们途径祝家庄的地盘住店,由于晚上时间很晚了,客栈的菜品并不多,只剩一些素菜,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吃这些素菜。
但时迁之前是个擅长偷鸡摸狗的人,虽然贫寒,但也是餐餐可以吃上肉的人,现在只有素菜,他定然是第一个不愿意。
于是他在客栈又干起了偷东西的老本行,将店里的一只鸡偷来吃了,但是很不幸,他被客栈的老板祝家庄庄主给抓住并扣押了。
杨雄和石秀都是十分仗义的人,表示愿意出钱买下这只鸡,但是祝家庄就是不依,不愿意放了时迁。焦头烂额的杨雄突然想到了附近的杜兴,于是他去向杜兴求援。
杜兴肯定是没有让祝家庄放人这个面子的,但是他认为李应可以啊,于是向李应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李应本就是个仗义的人,加上他认为这个面子祝家庄肯定会给的,便允诺下了救时迁的事。一开始他让自己的门馆先生给祝家庄的祝彪写了一封信,但是祝彪拒绝了放人。
李应没办法只得亲自写了封信让杜兴给祝彪送去,但是没想到祝彪不但不放人,还直接撕毁了李应的书信。李应知道后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十分气愤。
他当即就点了一些庄客,去往祝家庄找祝彪算账。祝彪当然不是李应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败下阵来,不过李应也中计被伤了胳膊。
好在时迁算是被救了出来,但是原本稳定的三庄结盟这次也算是破裂了。杨雄被李应所感动,邀他上梁山却被婉拒了。在到达梁山后,杨雄便将李应的事告诉了宋江。
之前由于三庄联盟,宋江确实不敢贸然前去攻打他们,但是现在这事一出,三庄联盟说不定就不稳了。宋江便产生了拉拢李应然后攻打祝家庄的念头。
于是宋江亲自去拜访李应,准备拉李应入伙,但是李应却直接拒绝了。
不过尽管李应拒绝了,宋江还是选择了攻打祝家庄。那么李应为何不愿意入伙呢?宋江又为何确定三庄不会联盟呢?
李应不愿意入伙,原因其实是比较明显的。以当时李应在当地的声望,和梁山匪寇为伍,那就是自降身份的行为啊。
那么宋江是如何确定自己攻打祝家庄,李应不会出手呢?毕竟他拒绝了入伙。
其实是李应的管家杜兴给宋江吃下了定心丸。
原来宋江去拜访李应时,李应声称自己手臂的伤还未愈合,不便见客。而杜兴担心因此得罪了宋江,便跟宋江解释李应确实是卧伤在床。
不仅如此,杜兴还告诉宋江,祝家庄和扈家庄即将结亲,因此攻打祝家庄需要提防扈家庄帮忙,但是李家庄肯定是不会出手的,还告诉了宋江进入祝家庄的一些方法和情报。
宋江本来为李应的拒绝感到十分气愤,但是杜兴的一番话却又让他充满了感激。
不过宋江想要拉拢李应的心没有就此结束,他深知李家庄的财富是可以帮助梁山发展壮大的,于是他选择设计逼李应上梁山。
被迫上梁山
宋江在知道李家庄与祝家庄之间还未和解的情况后,心生一计。这个计谋最后取得了成功,李应被迫上了梁山。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计谋呢?
宋江首先放出消息,说祝彪被李应打了之后,要报官,并举报李应勾结梁山匪寇,官府之人要抓捕李应,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应只能选择出逃。
而在李应出逃之后,宋江则派人伪装成官府的人去抓捕他,在抓到李应之后,宋江又派人去解救他,这一番操作下来,李应对宋江救自己充满了感激之情。
其实为了彻底断掉李应的后路,宋江在李应出逃时,将李应的财产和家人都运到了梁山,并火烧了李家庄。
李应知道这一切时,以为都是祝家庄干的,十分生气且绝望,而宋江则在这时候用情感化李应,再次邀请李应上梁山。考虑到自己的家人在梁山,且李家庄已被烧,李应只能选择了上梁山。
也许是做贼心亏,也许是真的佩服李应的管理能力,也许是为了确保李应不会离开梁山,宋江将梁山的后勤管理权交给了李应。
李应对于管理兵马粮草之事选择了接受,毕竟上战场十分凶险,且自己又有管理这些的能力,于是他就在梁上当起了“后勤一把手”。
起初有些人还对他表示不服,但是慢慢地,人们发现他的管理能力确实不错。
有了李应之后,梁山打仗没有出现过粮草问题,和之前相比,梁山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大家也就对他十分信服了。
李应可以说是一位十分有原则的“打工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自己的事情一点不做。尽管上山前他武功盖世,但是上山后他是坚决只做后勤工作不打仗。
当梁山人在战场上厮杀时,李应就在“摸鱼”。但是对于李应的这种行为,宋江作为首领也不敢说什么。毕竟是他欺骗别人在先,且他管理后勤的工作做得真的无可挑剔。
尽管是被逼上梁山的,但是李应在山上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他的生活十分安逸,但他没有得过且过。据书上所写,李应上山后是没有“用武”,但是“文”方面却没有懈怠。
每当梁山攻下新的城池,李应就会去与当地的大人物沟通交流,安抚这些百姓。李应的安抚工作做得真的不错,这些被他安抚过的城池都没有再出什么乱子。
招安后回乡
对于梁山的发展,当今的皇帝都是看在眼里的,起初还想用武力解决这些梁山好汉,但是他后来改变了战略,用和平方式将梁山招安。
说到梁山被招安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这是宋江做出的错误选择,因为在被招安后,梁山好汉经历过很多的战争,尤其是方腊一战后,好汉折损严重。
起初当朝廷提出招安时,很多好汉都是反对的,但是宋江却联合自己的支持者进行劝解,最终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那么这些好汉为何要反对呢?宋江为何又坚持要接受招安呢?
按照书中所介绍,很多好汉都是被逼上的梁山,而逼他们的人就是当时的朝廷。
他们上梁山就是为了对抗当时的朝廷,接受招安就意味着投降,那就背离了当初的想法,因此他们会反对招安。
而宋江则不一样,尽管当时的北宋朝廷十分的昏暗,奸臣当道。但是宋江是个愚忠的人,他希望接受招安,为北宋出一份力,自己还可以有所名利。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宋江选择接受招安确实不是个明智之选。
接受招安后的梁山好汉,被指派打了很多的仗,一部分战死沙场,一部分选择了离开,结局大多十分凄惨。
相比很多梁山好汉的结局,李应的结局算是很不错了。在梁山接受招安后,李应跟随宋江打了很多的仗,也立下了不少战功,最后被封为了武节将军。
但是李应与宋江不同,他活得十分通透,对于一些官名并不看重,因此在上任半年后,就称病辞官了,和自己的管家杜兴一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独龙冈。
回乡后的李应和杜兴一起做了富豪,并安逸地走完了一生。很多人猜测如果李应没有辞官回乡,很有可能不会有这么好的结局。
纵观李应的一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十分有智慧的人,他仗义帮助杨雄救时迁,但是自己并不愿意与梁山结合。
他被迫上了梁山后,时刻在隐藏自己战斗能力,只是低调做个后勤管理者。在后期当上将军时,却选择了辞官回家当富翁。
李应的一生十分通透,尽管环境和现实情况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从未迷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