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2》是今年最好看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

故事的背景在明天启七年,主角和第一部一样,都是沈炼,一个锦衣卫的中层干部,因为爱画,对画画的人起了恻隐之心,杀死了同僚,卷进了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深浅的黑洞。

作为一部动作片的核心,沈炼从头打到尾,和北斋也从头爱到尾,可真正让我动容的不是他,是陆文昭。

明朝锦衣卫的刀为什么叫绣春刀 历史上的绣春刀2(1)

《绣春刀2:修罗战场》一开场,就是一次无比惨烈的战斗的结尾,“萨尔浒之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沈炼,在后金士兵的屠刀下救出了西路军杜松帐下守备陆文昭,两人一起看着吉林崖下的修罗场,几万条人命,割草般地没了……

要想不这么死,就要换个活法儿。

这是陆文昭的自语,也是整部剧的伏笔主线。

01

但是上了战场,明军就只能几万、几万地被人割草一样追撵着杀死,正如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所说:

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

大败的明军蜂拥而入山海关,辽东、辽西数千里土地弃守,五百万辽民落入后金之手,事后,广宁巡抚王化贞被逮捕治罪,此人在任上一通胡搞,重用的部下孙得功暗通后金,在城中叛乱,王化贞不明就里,弃城而逃,殊不知,后金军两天后才赶到广宁。

就这样,十三万大军、百万石军资积蓄,被王化贞败坏个精光。

另外一位大员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他两次临危受命,一次在萨尔浒之战后,一次在沈阳、辽阳失守后,第一次可谓力挽狂澜,重建了对后金的防御体系,搞得努尔哈赤无机可乘;第二次出山,手下只有五千京营兵,一切部署,都被王化贞弃之不顾,反因为广宁失守吃了瓜落,而且由于党争,做事的人下场比胡整的人更惨。

天启二年(1622年),熊廷弼、王化贞都被判了死刑,看押到天启五年,熊廷弼先被杀,“传首九边”,就是把砍下来的脑袋在北方边防线各地接力展示,他死后,御史告他贪污,地方官疯狂追赃没捞到好处,逼得他的长子熊兆珪自杀,他的妻子喊冤叫屈,地方县官竟然扒掉了她身边两个丫鬟的衣服,重打四十,以示羞辱……

而王化贞却一直缓刑缓到了崇祯五年(1632)年才被杀,为啥呢?因为王化贞有个老师是首辅、东林党魁叶向高。

咱们说,这是天启朝的事情,是明熹宗朱由校在魏忠贤的蒙蔽之下是非不分,那么到了崇祯朝呢?

《明实录·崇祯实录》:

故经略熊廷弼子兆璧乞收葬父骨,上不许。大学士韩爌复请之,乃允。

翻译过来就是熊廷弼的儿子熊兆璧乞求皇上能把老父亲的头颅还回来,好入土为安,崇祯不干,直到大学士(相当于总理、副总理)韩爌出来说话才同意,这时候已经是崇祯二年了。

对于熊廷弼,他敌人的子孙,清乾隆皇帝有一段评价被记录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里:

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这一切,《绣春刀2:修罗战场》里的陆文昭没机会看到,他已经死在崇祯皇帝登基的前夜,作为小军官,他看到的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作为臣子,他看到的只是权阉弄权万民倒悬;作为人,他看到的只是,这世道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要换个活法!

02

《绣春刀2》的世界,比第一部要生动,因为一部分笔墨画在了戏外,让你觉得这不是一出戏, 而是一个世界。

明朝锦衣卫的刀为什么叫绣春刀 历史上的绣春刀2(2)

杨幂饰演的北斋被人诟病不少,可能正因为北斋不该是那个时代的人,而有太多的现代气息,比如她的质问:

这样的世道,你还没过够吗?

这是怎样的世道?沈炼的眼睛代我们看到了。

他是锦衣卫的百户,带着几个弟兄管片儿,职责上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发现命案时,首先想的是功劳,想的是抢功。这些都还是正常的人生。

然而,当他的部下殷澄喝多了酒,开始谈论宫廷秘事,开魏忠贤的玩笑时,一个职位比沈炼还低的总旗凌云恺站了出来,当面暗示让殷澄攀咬沈炼。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却是凌云恺指着沈炼身旁的部下,一个个地点过去,“你笑了”、“你笑了”、“你也笑了”。

议论是罪,笑也是罪。

被沈炼拦截到的殷澄,在自杀前只剩下一句话,“我不去诏狱,你我送进去多少人,有哪个有好下场的?”

作为维护这个“世道”的一份子,沈炼、殷澄和凌云恺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如陆文昭在小院中反问沈炼的:

你还以为你是个好人啊?

他们都不是好人,陆文昭、丁白缨、北斋杀了郭珍,又要凌云恺、沈炼捕杀北斋,又要挟沈炼烧掉锦衣卫案牍库,又伏击了尽忠职守的裴纶,最终又要把他们一同杀死灭口。

陆文昭肯定不是个好人,但是他有“换个活法”的念想。正像他所说的:

活到这个岁数,情义、气节都磨得差不多了,要是没这点念想,和死人有什么分别。

有这点念想,就有了妄念,认为自己的理想是不同的,自己追随的人也就是不同的,所以,当陆文昭和师妹丁白缨被大批的军队困在吊桥边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不信,是迷惘,反倒是丁白缨点醒他,自己被理想出卖了。

换个皇帝,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要么卑微地活着,要么死……

03

大明朝的天下,就是那个让人过够了的世道,而不是一个、两个魏忠贤造就的。

为了能在魏忠贤钓鱼的时候跑身边伺候,堂堂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掏了200两银子,买的是什么呢?

明朝锦衣卫的刀为什么叫绣春刀 历史上的绣春刀2(3)

在魏忠贤的鱼咬钩后,穿着官服跳到水里,把那条活蹦乱跳地鱼,跪着举到他的面前,换来的差事, 也是找“三条腿的蛤蟆”,戏里叫金蟾。

屈辱真的有意义吗?没有,东厂的郑掌班照样当着他的面说:

锦衣卫就是厂公养的狗。

再补一句,“当然你老兄不是”,真不是吗?

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在魏忠贤的时代,一直仰东厂的鼻息,说是恶犬,并不为过。

在其他的时代,其实也没高尚到哪里去,它是明朝特殊的存在,也是那个世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时今日,不少人用现代的眼光看待锦衣卫,认为是古代的KGB、CIA,作为情报组织,对于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锦衣卫本身是天子亲卫,从仪仗兵发展到具有侦缉、审讯、掌管诏狱,乃至于保障京城治安的职责,其正常的职责范围和机构,从来没有超出过明朝南、北二京的范围。

也就是只有锦衣卫和南京锦衣卫两处,并不存在遍布全国的军事情报网络,甚至可以说,其主要活动范围就是皇帝所在的北京。

就锦衣卫的职责来看,有以下几条:

1,侦缉百官阴私;

2,采风京城流言;

3,参与京城治安,尤其是缉捕妖言;

4,管理诏狱刑讯;

5,监督司法审判;

6,实际执行廷杖。

在实际执行中,锦衣卫在京城中参与的事务远非情报机构可以概括的, 甚至包括警察、城管,甚至法院的职责。

明朝锦衣卫的刀为什么叫绣春刀 历史上的绣春刀2(4)

▲锦衣卫参与京城治安的项目和人员配置

实际上,锦衣卫就是明朝皇帝干预正常的“三法司”为代表的司法体系的一把利刃,像什么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政治暗杀,反倒不太合乎锦衣卫的职责,他们可以“片纸”陷大臣入罪,还搞什么暗杀?

反倒是他们采取的“打事件”更能体现他们这种组织的特性:

明朝东厂、锦衣卫类似的规矩是每个月初一,员工集中抽签,有去法司衙门听审,监视锦衣卫审讯的,叫“听记”;有去各个城门和京师各衙门去查访的,叫“坐记”;几处信息汇总上交,就叫“打事件”。这个“打事件”不但是听,还鼓励北京城里的城狐社鼠来告密,也就是线人,他们提供线索之后,直接抓捕嫌疑人刑讯。

04

举个具体的案例,大家可能就更清楚锦衣卫的工作方式了。

明嘉靖八年(1529年),北京城里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死者是一个老太太。死者的儿子张福一口咬定是邻居张柱所为,东厂和锦衣卫初步调查,认可了张福的证词,上报皇帝是张柱谋杀。

按照明朝的制度,首都凶杀案的受理级别极高,初审要由刑部或都察院初审,但是又有规定,这两个部门不得直接受理案件,因为他们属于“三法司”,是终审机构。《大明会典》又明确规定:

凡在京问刑衙门,大小词讼,非经通政司准行,非经各衙门参送,不许听理。

然而,通政司和各衙门也不能擅自参送,必须先奏报皇帝,由皇帝分派给“三法司”之一或者“三司会审”,谁也不能接,那自然只能东厂和锦衣卫来接,皇帝直接拿着结论把案子划给了刑部,基本上认定是走个过场判死刑。

问题是,当判决下来, 案犯张柱拒不认罪,而且找来了两个有力的证人,即受害人之子张福的姐姐和邻居,一致咬定是张福杀母。

刑部看到谋杀罪变成了忤逆罪,问题性质变了,前者是砍头,后者是十恶不赦的凌迟,只好重审,重审的结果是改判张福杀母。

结果明世宗急眼了,直接把重审官员下诏狱, 要求三法司重审,必须维持锦衣卫的原结论,最后,皇帝还是赢了,张柱被处死,违逆他意愿的官员被发配充军。

这里面的玄机是什么呢?

明朝锦衣卫的刀为什么叫绣春刀 历史上的绣春刀2(5)

其实,张柱是明武宗皇后夏家的家奴,而明世宗是武宗的堂兄弟,是因为武宗无子才入继大统,所以对前朝外戚憋着一口气敲打,虽没有直接打夏家的人,却狠狠地在前朝外戚家族的脸上扇了一个耳光,用的,就是一条无辜人命和真凶逍遥法外。

在这个过程中,可见锦衣卫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法外之法”,“刑外之刑”,司法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皇帝的需求,换言之,就是皇帝的一条狗,让咬谁就咬谁。

所以终明一朝,文臣们就一直对厂卫深恶痛绝,反反复复向皇帝陈情废除,至不济也控制下厂卫的权力,那当然是不行的。文臣对于锦衣卫在制度上唯一的制约,就是抓捕人犯的时候应有驾帖,就是受皇差的证明, 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逮捕证”。

驾帖由皇帝授出,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拿人事由还须经刑科给事中“佥签”,并付以签署详细的批文才能拿人。但在具体执行中,至孝宗弘治朝,“赍精微批文”的制度已经开始执行不力,官校开始仅凭驾帖直接拿人。此外,锦衣卫官校持签印完整的驾帖,至刑科“佥签”时,还必须持有弹劾奏章的原件以备勘合,而这一制度则坏于嘉靖元年,明世宗后,锦衣卫交刑科给事中处就不再有详细的事由,基本上就成了走过场。

到了崇祯元年,就在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台后,号称“众正盈朝”,听从劝谏“罢黜厂卫”的时候,锦衣卫开始先抓人后补驾帖,甚至连去刑科给事中处走个过场都省了。

所以,陆文昭觉得“换个活法”很重要,可真的换了,这个世界会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