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潘钢所著《明清宫廷疑案》一书中所写,明宣宗朱瞻基虽然才智出众,但并不是什么圣明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促织天子”。朱瞻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一个娇艳的女人迷住了,以致任性地做的出一些糊涂事来。这个美女便是后来被称为孝恭皇后的孙氏,也就是《大明风华》的女主角孙若微。
历史上真人叫什么名字没有记载,只称孙氏,是邹平人,从小就生得十分娇艳。她的父亲孙忠在永城县担任一个小小主簿之职,机缘凑巧,朱瞻基的外祖母是永城人,见到过孙忠的女儿,十分喜欢,觉得这小女孩又俊俏又伶俐。这位外祖母常常到宫廷中去探望女儿---就是后来的张皇后,言谈中多次提起永城县主簿孙忠家有美女。就这样,孙氏仅十岁之时就被选入宫中,被收在朱瞻基的母亲—当时的太妃后来的张皇后身边。
----仅就汤唯的容貌来看,并不符合“娇艳”“俊俏”这些条件。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为皇太孙举行大婚,选定济宁胡氏之女胡善祥为皇太孙妃,而将孙氏选为嫔。孙氏美艳绝伦,又和朱瞻基青梅竹马,深得这位皇太孙之心,反而把身为太孙正妃的胡善祥比了下去。
----也就是说,电视剧除了人物的名字是真实的,大事件脉络是真实的,其它具体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后来朱瞻基即位称帝,后宫封赏,由于他刚刚登基,还不敢有太出格的行为,所以仍将自己不太满意的胡善祥立为皇后,而将宠爱的孙氏封为贵妃。
孙氏是个工于心计的女人,一直算计着能取代温敦仁厚的正妃胡氏,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在明成祖时,孙氏的这种野心是不敢稍有显露的,惹恼明成祖,不仅不能取代胡氏,甚至连嫔的地位也难保。所以,在胡氏面前,她处处显得很恭顺。老实的胡氏虽然觉得她时时占着上风,但又说不出什么来。
朱瞻基即位后,孙氏就以索要金宝为名,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原来,按照明代制度,皇后有金册和金印,称之为金宝,而贵妃虽然也有金册却无金宝,明显地体现着等级差别。 于是孙贵妃向皇帝提出给自己一个金宝。朱瞻基对娇美聪明、善解人意的孙氏,当然是有求必应了, 于是专门为此向太后提出请求。
这位张太后算是明代一位久经政治风波磨难的人,对宣宗的举动当然是洞若观火。这孙氏虽是自己母亲荐入宫中,又长期在自己身边,张太后对她却不很喜欢,认为她过分聪明,倒是沉静稳重的皇后胡氏更让她觉得喜欢。但作为皇太后,对儿子要宠爱哪个妃子又不好过分干预,于是妥协了这一次,但同时敲打说:今后再也不能与皇后攀比了。明代贵妃有金宝的制度便是从孙氏这里开始的。
不能攀比,那就取代好了。朱瞻基为孙氏的美貌所迷,决定再想想办法。胡善祥虽然门第比孙氏高,但她一直没有生育龙嗣,可以从这个弱点下手。但问题是宣宗宠爱的孙氏也没有生育。怎么办呢?不久,孙贵妃突然有了一个儿子,生下刚四个月,宣宗就急急忙忙地将这孩子册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这个明英宗当然不是孙贵妃亲生的孩子,但却是朱瞻基的骨血。原来,宣宗与孙氏和手下的宦官们合谋,将事情进行得极为机密。《明史》中说:孙贵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但是这个生下太子的“宫人”到底是谁,却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为了制造舆论,宣宗及宦官们在孙贵妃“怀孕”期间,还制造了很多“奇征”,如天降祥瑞等等,使人们相信这孩子是孙氏所生。
太子一立,母以子贵,孙贵妃的地位便大大提高了。宣宗这时开始暗示胡后自己提出让位,胡氏被迫上表辞位:“贵妃生子,吾安得久据后位,妨母以子贵之谊,请退位以早定国本”。在外廷,则由名满天下、世称贤相的杨荣、杨士奇等大臣带头,促请立孙氏为后。 这时孙氏又装出谦恭的样子推让再三,明宣宗于是假作犹豫不决的样子把事情拿到朝廷上讨论,大臣们当然知道宣宗的心思,于是,废胡氏、立孙氏为后的事就决定了。
胡皇后辞位后退居长安宫,赐号为静慈仙师,同时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胡皇后无端被废, 当时人们都觉得她可怜。朱瞻基也知道此事理亏在己,曾经自我解嘲地说:“此乃朕少年之事。”
宣宗死后,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当时年仅八岁自然不能主持政务。这时,张太后已成了太皇太后,孙氏晋为皇太后。 由于张太后历经三朝威望甚高,所以仍由她主持内廷事务,废后胡氏在她的庇护下得以平静度日。
后来太皇太后死去,孙氏这才成为内廷之主,而废后胡氏很快因病故去,倒也没受什么罪。
直到1462年孙氏年过六十才去世,而明英宗的生母是谁从此更无人知晓,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