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1)

东北黑土地,黑油油的,有人形容说: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特别是东北出产糜子磨成的大黄米面,金灿灿如鱼籽,比糯米都好吃,做出来的粘糕、豆包不但筋道,黄洋洋的颜色,也非常诱人。大黄米面吃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豆面卷子,不知道诸位品尝过没有?假如,你不是黑龙江人,来这里旅游时候一定要尝一尝,保证不会后悔。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过去的农村很困难,不但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大米白面等细粮,连吃粘干粮都是很困难事情。生产队种的糜子少,各家分的糜子非常有限,进了腊月才开始淘米。大黄米碾成面回来,孩子们也都馋的直流口水,大人们胃里也痒痒,发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为了解馋,最快捷的吃法是做豆面卷子满足欲望。

做豆面卷子,主要食材是用黄豆的面粉。首先,要把黄豆在铁锅里炒熟,炒的时候要勤翻动,千万不要炒糊皮,如果炒大劲,就影响口感。黄豆炒熟后,要加工成面状,现在加工成面状设备非常多,在过去却是相当费事的事情。要到碾房去碾碎,碾房没有功夫,就得用擀面杖在面板上擀碎,或者用酒瓶子擀也行。反正,必须把炒熟的黄豆弄成粉面状,越细越好。

大黄米面用温水和好后。在铁锅里加上适量的水,放上蒸干粮的帘子,帘子上铺上湿的屉布子。然后,开始把和好的大黄米面做成窝窝头,宽松地码在屉布子上。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2)

黄米面窝窝头蒸熟后,要一个个揭下来,放在另一个盖帘上冷却一下,待窝窝头里外都是一个温度后,在面板上放上已经加工好了的豆面粉,把窝窝头放在上面擀成一个饼,为不粘擀面杖,要随时放上一些豆面粉做补面。窝窝头擀成有韭菜叶厚时候,像擀白面条一样,折几层,每层均匀地放上黄豆面,然后,用刀打成一寸左右的小段,豆面卷子就做好了。

豆面卷子好吃,抗饿,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食品。有这样一个传说,东北这个地方是满族开拓的疆土,满族人当时主要劳动以狩猎为主,男人们上山打猎,打猎路途很远,中午都不能回住地吃饭。妇女们怕丈夫挨饿,经常把黄豆炒熟了,擀成豆面给丈夫中午“打间”冲水喝。一次,有一个男人把带的黄米面窝窝头装进了一个口袋,打猎的时候连滚带爬,把口袋里的窝窝头压得扁扁糊糊,黄豆面全部粘到窝窝头上。中午大家吃饭的时候,这个男人吃了一块,情不自禁地大喊:哇呀,这干粮怎么这么香啊。听他一喊,大家疯抢起来。晚上,他们回到自己家里,讲给妻子们听,妻子们经过多次实践,发明了豆面卷子。就这样,一阵风地传开后,一直延续至今。

朋友:听完这个故事,你也馋了吧。我再告诉你:吃豆面卷子的时候,一定要手捧着吃,要不,豆面会掉下来。信不,反正我信。

选自郑旭东《东北风情》一书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3)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4)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5)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6)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7)

乡村散文煎饼情结全文 乡村散文豆面卷子(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