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四:陈与义

陈与义

河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四)(1)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南宋朝廷重臣,爱国诗人,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出生于洛阳,自陈与义曾祖陈希亮开始,他的家人就住在宋朝的文化中心——西京洛阳。

陈与义出生在宦官世家,天资聪慧,又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从幼年时代就擅长写文章,当时同在洛阳与他相识的同辈儿童都不是他的对手。1113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年仅22岁的陈与义参加考试,考中了舍甲科,被授开封府教授,后来又在朝廷担任太学博士等文职,后来升至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在洛阳良好的教育,使陈与义心中充满了报效国家的衷心,他为官严肃正直,不苟言笑,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温良恭俭让。他常常默默地向皇帝推荐贤能的人才,当时的文人名流都非常敬佩他的为人。洛阳的生活对陈与义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河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四)(2)

陈与义青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繁华之都洛阳,经常与朋友聚会,欣赏自然风光,饮酒作诗,过着赏花吟诗的闲雅生活。在洛阳安逸的生活使得陈与义在创作诗词时多用明快的文字、轻松惬意的心情,表现着个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1125年,靖康之难迫使陈与义从河南开封陈留放弃官职,南下避乱,他一路劳累奔波,经湖北襄阳到达湖南,辗转奔走在岳阳、长沙与衡阳之间。1128年的初秋,陈与义登上岳阳楼,委顿、悲戚的心情使他无心欣赏岳阳楼的雄壮的景致。距离靖康之难已有三年的时间了,在这三年里,陈与义与其他普通百姓一样,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时甚至连性命也危在旦夕。虽然到了襄汉一带,稍稍安定些,然而此时国家的局势却难以让他心安。徽、钦二帝被掳掠到金国,并渐行渐远,在忙乱中登基的宋高宗赵构难以担当中兴国家的大任,并且正与臣僚苟安于扬州;而金兵仍然野心勃勃,并不满足于和南宋分南北而治,他们一方面在北方扫除宋朝残余的守备力量,一方面渡过黄河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南宋……虽然在逃难途中,但是陈与义对这些现实状况也有很清楚的了解。他的心情如同国家的局势一样暗淡无望。南下避难的日子始终看不到尽头,对未来的渺茫使陈与义对故土洛阳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家乡洛阳的安稳生活常常浮现在他的眼前,即使登上了岳阳楼,也平息不了他心中的忧伤,也暂时减轻不了他内心的压抑与沉闷,洞庭湖、长江水的波澜壮阔更深地勾起了他对故土洛阳的思念与眷恋。

河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四)(3)

1129年的春天,岳阳君子亭上,陈与义望着岳阳盛开的桃花,不禁开始想念故土洛阳的桃花,在《虞美人》中,他说:“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江南亭榭前的桃花在悄悄绽放,这一幕景象是那样的熟悉。想想年少时曾经的十多年里,每到春天,都会在洛阳的桃花下感受晨露,那是他一生难忘的故乡。如今漂泊在江南,又见到开花的桃树。现在洛阳城内也是春风吹过的季节了,然而铁蹄践踏下的洛阳故土,桃花还能开得像往年般艳丽吗?此时此刻“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远离故土数年,故乡红艳的桃花如浓施胭脂的美女刚刚睡醒,现在也正是春光最好的时候,只可惜他已老去了青春。心中溢满怀念故土的深情,只好吟几句诗来抒发。唐朝时的大诗人刘禹锡,因为写下《游玄都观》的桃花诗得罪了政敌,被逐出京城,然而,十年磨难后,他又回来了,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游旧地。可是,由于南宋朝廷的懦弱,中原的恢复渺茫无期,他不免发出一声声浩叹,他思念着家乡的桃花,更思念着那沦陷于敌手的故土。只是,终其一生,他再也没能看到故乡洛阳的桃花。

河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四)(4)

1135年,陈与义已经46岁,在青墩僧舍隐居的日子,他也会思念故土洛阳的朋友,追忆起二十多年前与友人在洛阳的场景,他不禁感慨万千。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他常与友人相聚游赏洛阳。在一个春天的傍晚,他和友人一起去洛阳南边裴度的别墅,在午桥上饮酒欢庆。同游者英气逼人,豪气干云,都是当时的豪杰。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欢畅淋漓!不知不觉,月亮已经升起,月光下杏花的影子疏疏密密,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带来了清静。同行豪杰彻夜吹笛奏乐,尽情享受这美好的夜晚。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竞吹的笛声是它余韵悠远的画外音。只是二十年的岁月有如一场梦境,而今想起只是浩如烟海般再现,此时再也无法亲临其境,无限的国事沧桑、知交零落的情感都已属过去。往事历历在目,洛阳是他生活了近二十多年年的地方。回首往事,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昨天一样,他还是二十多年前的那个潇洒的青年,孤独地走出了家门,被迫背井离乡……古今兴衰之事,都将其付诸笑谈之中吧。陈与义抚今追昔、伤时感世的情怀在这里表露无遗,有如苏轼对国家的情感。1138年,陈与义因病逝世,时年49岁。

河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四)(5)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