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人性弱点(这三种人性的弱点)(1)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轻则会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相处与合作,重则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前途和生活。

正如“木桶效应”所说的那样,一个木桶所盛装的水有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也取决于他自身有没有限制自己的“短板”。

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那么这个“心理障碍”,就会导致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潜力,陷入“失败”的负面循环当中。

所以,找到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然后有意识去克服,才是正确的做法。

五种人性弱点(这三种人性的弱点)(2)

那有哪些“人性弱点”,会比较严重地影响到我们呢?

对人生无望的消极思维

希腊某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过这件事做出的结论。”

这个说法,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正是由于我们自身持有一些不好、消极的信念,导致我们在看待某些事情时,就会以这些消极的信念出发进行解读。

例如你是一个持有积极信念的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认为这是一项挑战,只要熬过去,自己就会获得进步。

但如果你是一个持有消极信念的人,当遇到困难时,你就会认为这是你悲凄命运的体现,觉得做什么事都是这么倒霉。

这种消极的思维,对于人际交往和自我奋斗这些方面,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消极的思维,大概有以下几种:

1,思考极端化;

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认为有好事发生,就觉得自己很厉害,而一旦做不成,就觉得人生没希望。永远看不到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的“灰色缓冲地带”。

2,选择性过滤;

一件事情的发生,从来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往往会忽略那些值得肯定,有价值的地方,最终导致自己越想越灰暗。

3,灾难化判定;

有这种思想的人, 一旦认定这件事不好,就会把事情的后果放大到如同是灾难一般。例如有些女生,对感情很敏感,一旦男朋友跟异性聊几句,就觉得男朋友不爱她,希望其他人。

4,受情感支配;

很少能够运用理性去分析事情,动不动就被情感支付,觉得这样不好就是不好,这样做不行就是不行,而不会认真思考,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行,然后去改变。

5,泛化思维;

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扭曲,即通过某一次的意外或随机事件推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但这种推论是缺乏证据且极度不可靠的。发展到后期,当一件坏事发生时,他们甚至会期待这件事一遍又一遍的发生。

那怎么做才能克服这种消极思维呢?

建议一,用理性的思维取代情感思维。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每个人的反应,肯定是情感先于理性。这没问题。

但当你意识到,你的情感思维已经开始“变质”,朝着不好的方面演变时,你就需要介入理智,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这种消极的思考?你能不能找到呢?

很多时候,我们会无缘无故就悲观、消极起来的,所以我们就需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样子。

如果确实找不到,停止消极的判断,想办法让自己开怀起来,这才是理智思维的做法。

建议二,转移自己对当前事件的注意力。

如果我们对事情越陷越深,我们的消极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停止的方法,就是将自己从中抽离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管是你跟爱人吵架之后,还是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你都需要尽快远离“源头”,然后找一些能让自己心情改变的事情去做。

建议三,敢于走出消极思维的舒适区。

当我们待在一个不好的环境,时常接触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消极的思维。最快的改变方式,就是离开当前的环境,前往一个能够让你感到轻松的地方。

但停留在不好的环境,同样也会受到舒适心理的影响,而不敢行动,所以你一定要敢于迈出第一步,让自己变得不同。

这样才有改变的可能。

嫉妒和猜疑的心理

嫉妒和猜疑,是心理障碍的“双胞胎”。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得知某些人的才学、收入、能力、人缘等方面高于自己,就会由此产生出一种由羡慕转为愤怒甚至嫉妒的情绪。

当这种情绪出现之后,这种人就会试图以种种方式中伤、诋毁他人,以维持心理平衡。通常表现方式,都是用一些“阴阳怪气”的语调,去嘲讽、取笑、鄙视他人。

我们跟这样的人相处,会无形中感到很大压力,因为做什么,这种人都“不当回事”,然后就开始自己的批判行为,如同“智者”般,对我们指指点点。

某程度上,嫉妒是因为自身不自信,却又自尊心强的后果。这种“强大”自尊心,是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理,就是内心深处还存有的自卑感。

如果我们有这种心理,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在各种嫉妒行为当中,会让自己陷入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旋涡中挣扎。

想要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认识到嫉妒对我们身心的危害,尽量开阔自己的心胸,纠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明白到人外有人,也知道每个人都有厉害的人,包括自己。

只要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不会事事与人对比,也可以由此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因为一般来说,虚荣心强、好出风头的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狭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至于软弱、依赖、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缺点,同样也是滋生嫉妒心理的温床。

所以,嫉妒者一定要善于化嫉妒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当发现自己嫉妒某些人时,要了解到自己为何会嫉妒,然后正视自己和他人,努力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说到底,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好和不好,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态。

至于猜疑,则是跟嫉妒是相互依存的。有嫉妒心理的人,其猜疑心理也会存在。

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对很多事情都会感到神经过敏,喜欢什么都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

听到朋友的事业做得很好,先是嫉妒,然后就猜疑对方是不是靠父辈菜混到这个地步。也就是说,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喜欢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的看待外界的事物。

不管你做什么事,这种人都觉得你的能力压根不会做到,做到也是因为事情很容易,而不是你的本事使然。

通常导致猜疑的原因,通常有两个:

1,有些人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自尊心又过强,因此总是因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鄙视自己。

别人说一句“我参加比赛得奖”,有猜疑心理的人就会认为对方说这话是在看不起他。越想越不愤,越想越难受。

2,由于自身比较轻信他人,经常受到巨大的挫败,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我防御心理,于是不再这么容易就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都要再三怀疑。

猜疑心理,不仅会让自己痛苦,同时也会让相处的人也会感到很痛苦。

那怎么克服呢?

方法一,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不做无端的猜测。

当你发现自己正在出现猜疑心理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该停下来,思考:我这样想有什么证据?理由是什么?

在做决定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让自己更加冷静地进行思考。

方法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所以,不要受到自身缺点的影响,而去嫉妒和猜疑别人,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价值点”。

当你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在自己的领域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那么别人在他的领域发挥出能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样就能够保持平常心了。

方法三,勇于沟通,化解疑惑。

有些猜疑,往往是来自于自身对对方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可以通过适当的沟通,彼此坐下来交流,获得更清晰的信息。

当你知道对方的成功,其背后是付出了很多之后,你就会明白,对方是值得这个结果。明白对方的想法,彼此才能够消除误会。

总之,我们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让自己从嫉妒和猜疑心理中解脱出来。

自傲的偏见心理

很多人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有一种“蜜汁”的自信,就算是道听途说也好,也觉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这就是偏见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然后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结果。

偏见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

有偏见的人,看人看事很容易走极端,往往是“抓住一点,死咬不放”。如果说某个人很好,就觉得对方做什么都不会错;如果说某个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

这种人,对人对事的看法都会非常固执,自己认为是对的才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才是最聪明最厉害。

他们懒于思索问题、拒绝接受新的观点,使人难以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无知和愚昧。

那怎么才能够克服这种不良心理呢?

第一,判断要懂得避免先入为主;

人的大脑,往往很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所留给自己的感觉,就会影响到其后面接触到的同类事物。

其实,这并不一定是事实,或许只是个体的想象结果而已。如果有些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感觉、靠印象做出判断,就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中。

所以,不要被先来的事物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延迟自己做判断的时间。

第二,避免“循环证实”;

有些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消除了,还自认为有很多“理由”,就其原因,只是受到“循环证实”的影响。

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就是你对某个人有不满,你就会对对方做出不满的行为,而对方因为你的不满,也会对你做出不满的行为。

于是,你下意识就会去寻找,对方这些不满的行为,从而印证自己的当初的想法,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首先主动理智低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循环论证”。

第三,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水平;

五种人性弱点(这三种人性的弱点)(3)

可以说,偏见就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修养越高,对外界的认知越是客观,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强,偏见也就会有意识地控制,减少。

想改变偏见,知识和修养缺一不可。单有知识,我们就会对知识产生偏见;单有修养,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掌握更多的知识,然后通过人生的阅历去增长自己的修养,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才能够更加客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这些不良的心理,影响自己的进步。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