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宋 王应麟(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资治通鉴的天文异象?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资治通鉴的天文异象(通鉴地理通释卷四)

资治通鉴的天文异象

通鉴地理通释卷四

宋 王应麟(撰)

厯代都邑攷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作都邑攷。

  宓羲都

  帝王世纪,宓羲都陈。春秋传,陈,大皞之虚也。今陈州【淮宁府】宛丘县。【稽古録,都宛丘。】

  神农都

 世纪,神农氏亦都陈。又营曲阜。【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故春秋称鲁,大庭氏之库,今兖州【袭庆府】仙源县。

【大庭氏,古国,在城内,鲁于其处作库。】

  黄帝都

  史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

括地志,涿鹿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涿鹿城在山侧。故城在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

世纪,黄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

【世本云,涿鹿在彭城,然则上谷,本名彭城。武经总要,涿州,古涿鹿之野,汉置涿郡。】

今上谷有涿鹿县,及蚩尤城。

阪泉

【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晋太康地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

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今郑州新郑县】

  少昊都

  世纪,少昊氏自穷桑登位。

【外纪,少皞青阳居江水,邑于穷桑。】

春秋传曰,遂济穷桑,在鲁北。

【贾逵曰,处穷桑以登为帝,故天下号之曰,穷桑。盖未为帝居鲁北,既而为帝,乃居鲁。】

登帝位后徙曲阜,于周为鲁,周以封伯禽。春秋传曰,命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

【注,曲阜也,在鲁城内。刘公干鲁都赋,昔大庭氏肇建,厥居少昊受命,亦都兹焉。水经注,曲阜,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库。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之坰。□或云,金天国号。】

  颛帝都

  世纪,颛顼氏自穷桑徙帝丘,于周为卫。春秋传曰,卫颛,顼之虚也。谓之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濮阳故城,在今澶州【开德府】濮阳县东。

【唐高宗封泰山,次濮阳,问:此谓帝丘,何也?许敬宗曰,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后夏后相因之,为寒浞所灭,后昆吾氏因之而为夏伯昆吾,既衰,汤灭之。至春秋时,卫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称,相夺予享以旧地也。由颛顼所居,故曰帝丘。通志,颛帝都高阳。皇览,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广阳里中。】

通典,棘城,即颛顼之墟,在营州栁城,东南一百七十里。

【晋载记,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乃移居之。】

郡县志,高阳故城,在汴州雍丘县,西南二十九里。

【颛顼,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外纪,颛顼都卫,故为帝丘,后徙高阳,称高阳氏。】

  帝喾都

  世纪,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

【通志,高辛氏故都,亦谓高辛。史记正义,高阳、高辛所兴,地名。】书序,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注,契父帝喾,都亳。括地志,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

【舆地广记,河南府偃师县,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周武王欲示休戎之意,名曰偃师。】

  帝尧都

  世纪,帝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

【郡县志,定州唐县,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唐水在西北,入唐河。

【南有望都县,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亘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县曰,望都。地理志,尧山在唐县南。张晏,以尧山在唐东北,望都北。史记,尧作游成阳。正义,濮州雷泽县是。】

后又徙晋阳,今太原县也。于周在并州之域。

【通志,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是其地。】

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风为唐国。武王子叔虞封焉。季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括地志,今晋州所治,平阳故城是也。

【舆地广记,晋州临汾县,本平阳,隋改平阳,河水一名晋水。韦昭云,陶、唐皆国名。或曰尧先居陶,后居唐陶。今广济军定陶县。唐今中山府唐县,犹有唐城存焉。或曰唐城在绛州翼城,西二里。括地志,定州,唐县,尧后所封。汉书音义,唐,今河东永安,去晋四百里,即彘也。诗谱曰,唐,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尧始居此,后迁河东平阳。】

书,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正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通志曰,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尧、舜、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在昔皆为河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所以幽、蓟之邦,冀、幷之壤,皆为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至汉元光三年,徙从顿丘入渤海,渤海今濵沧间也。李氏曰,尧、舜都冀地,壤最濶。今之边境,各在其内。】

  帝舜都

  史记,舜耕厯山。

【书,帝初于厯山往于田。郡国志,河东蒲坂有雷首山。注,县南二十里,有厯山,舜所耕处。括地志,蒲州河中府,河东县雷首山,亦名厯山,南有舜井,又越州余姚县有厯山舜井,濮州雷泽县有厯山舜井,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妫州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厯山,皆云舜所耕处,未详也。南丰曽氏曰,郑康成释厯山在河东,世之好事者,因妫水出于雷首,迁就附益,谓厯山为雷首之别号,不攷其实矣。孟子谓舜,东夷之人,则陶渔在济阴,作什器在鲁东门,就时在卫耕,厯山在齐,皆东方之地,合于孟子。图记,谓齐之南山为厯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厯城,今济南府。】

渔雷泽

【括地志,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郑康成云,在济阴。地理志,禹贡,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墨子曰,舜渔于濩泽。通典,泽州阳城县,有濩泽水。】

陶河濵

【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今广济军。括地志,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厯山不逺,何必定陶。】

作什器于夀丘

【夀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附寳生黄帝于夀丘。】

就时于负夏,

【孟子云,迁于负夏。郑康成云,卫地。】

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

【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东县,出厯山入河。尔雅,水北曰汭。括地志,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曰,即舜妫汭。水经注世本曰,舜居饶内,在汉中西城。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通典,金州西城县,有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世本曰,饶汭。古文尚书周语,嬴内音妫汭。括地志又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会稽旧记云,上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嫔于虞

【括地志,故虞城,在陜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今平陆县。皇甫谧曰,尧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今河东太阳,山西虞城是也。舜居虞地,以虞为氏。郡国志,太阳有吴山,上有虞城。括地志,宋州虞城县,舜后所封。外纪,本处虞之妫汭,号曰有虞氏。】

世纪,舜所营都,或言蒲坂,即河东县。

【今河中府南二里河东县界,蒲坂故城是也。或言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或言潘,今上谷妫州城是也。外纪,都蒲坂。】

  夏都

  皇王大纪,禹都于安邑。世纪,鲧封崇伯,国在秦晋之间。

【左氏传,赵穿侵崇是也。】

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南于秦汉,属颍川,本韩地,今河南阳翟是也。

【地理志,阳翟,夏禹国,今颍昌府阳翟县,有禹山。舆地志,宿州虹县,本夏丘县,尧封禹为夏伯,邑于此。】

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

【今陜州夏县,本夏禹之都,汉为安邑,属河东,后魏改为夏县。郡县志,夏县东北十五里,安邑故城,禹所都也。】

或在晋阳。

【左传注,夏虚,大夏,今太原晋阳。】

世本言,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

【刘熈云,颍川阳城,今属河南。按经传,夏与尧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居阳城者,自谓禹避商均,时非都也。外纪,禹都安邑。或云平阳,亦云晋阳,及韩啓,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是为钧台之享,又筮于晋之墟,作璿台于水之阳。寰宇记,禹自安邑都晋阳,桀徙安邑。】

相徙帝丘,于周为卫。

【左传,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注,相居帝丘今濮阳。】

外纪,相为羿所逐,失国居商丘,依夏同姓,诸侯斟灌斟鄩

【今按商丘,当作帝丘,盖世纪之误也。地理志,北海夀光县,注古㘰灌禹后,今灌亭是平夀县。注,故㘰寻禹后,今㘰城是。左传注,夀光东南有灌亭。平夀东南有斟亭。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夀光县,东五十四里,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水经注,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

少康中兴,复还旧都。

【胡氏曰,少康,靡鬲,真人臣子哉。经营四十年,然后克殄元凶,祀夏配天,不失旧物。通典,宋州虞城县有纶城,即少康邑,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战国策,称桀之居,左天门之险,

【上党天井闗,即天门也。】

右天谿之阳,成臯在其北,伊洛出其南。吴起对魏武侯亦言,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羊肠坂,在太原晋阳,西北九十里。史记正义,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此即太康居,近洛也。臣瓒云,斟寻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周书度邑篇,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故邹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夏亭故城,在汝州郊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

书,汤誓。注,桀都安邑。

【鸣条之野,地在安邑之西,鸣条陌。服虔曰,陶唐,虞夏之都,大率相近,不出河东之界。】

  商都

  世纪,契始封商,在禹贡太华之阳,上洛商是也。

【括地志,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卨所封,汉农郡商县。世本曰,契居番。水经注渭,水东迳峦都城北,故潘邑,契所居。阚骃曰,蕃,郑西,今峦城。】

世本,昭明居砥石。荀子成相云,契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注,砥石,地名,未详所在。或曰即底柱也,至相土乃迁商丘。】相土徙商丘,故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祀大火,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谓之辰,故辰为商星。

【杜预云,今梁国睢阳,宋都。括地志,宋州城,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今应天府宋城县。相土,昭明子也。】

书序,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

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都之,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孔安国云,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故曰从先王居。通典,曹州考城县,有北亳,亦曰景亳。诗正义,皇甫谧云,学者咸以亳在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有尸乡亭是也。谧考,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今拱州之宁陵,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非其理也。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即今南京之谷熟。北亳在蒙,即今拱州之考城,古谓之蒙,汉谓之薄,非偃师也。殷有三亳,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是汤所受命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也。立政曰,三亳阪尹是也。郑康成注立政云,三亳者,汤旧都之民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曰阪尹,盖东成臯,南轘辕,西降谷也。是郑以三亳,为分亳民于三处,非三处有亳地也。杜预以景亳为周地。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说即偃师也。汉书音义,臣瓒案,汤居亳,今济阴薄县,以经无正文,各为异说,地名变易,难得而详。林氏曰,郑氏云亳在河南偃师,郑说可从,盖偃师在河南,其地与周洛邑相近,乃曰方朝觐贡赋,道里取中之地。商颂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使非河南,则颂未必如此。周礼疏曰,尧治平阳,舜治安邑,唯汤居亳,得地中。通志,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是也。杜城,今在长安南。故太史公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汤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谷熟是也。书正义,契至汤八迁,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汤居亳,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仲丁迁于嚣。世纪,今河南之敖仓是也。

【史记,迁于隞。正义括地志,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世纪云,仲丁自亳徙都敖,周时名北制,在敖山之阳,后属韩,为荥阳县。】

河亶甲居相,

【在河北,括地志,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今属大名府,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筑,都之,故名殷城。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冢也。安阳城即相州外城。水经注,洹水迳殷墟,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类要安阳县,本殷墟,所谓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后魏天平四年立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治邺。】

祖乙圯于耿

【为河所毁。地理志,河东皮氏县耿乡,故耿国。括地志,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

史记,祖乙迁于邢。

【皇极经世,祖乙圯于耿,徙居邢。通典,邢州,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括地志,邢国,故城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地理志,襄国县,故邢国,今信德府龙冈县。书正义,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盖祖乙圯于耿,迁于奄。括地志,兖州曲阜县,奄国之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盘庚迁于殷,曰先王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马氏曰,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林氏曰,序言五迁,自汤至盘庚并数之。此言五邦,又言今不承于古,则是盘庚之前,迁者有五,考之前序,但有亳嚣相耿之四者,并盘庚数之,则盘庚归亳,不应谓之五邦。太史公谓,祖乙自耿迁邢。汲冢纪年谓,祖乙迁奄,此与序戾,不可据意者,更有迁而史失之。皇极经世,盘庚五迁,复归于亳,改号曰殷。三代世表云,徙河南。世纪,盘庚复南居亳之殷地,今偃师是也。周氏曰,商人称殷自盘庚始,自此以前惟称商而已,自盘庚迁都之后,于是殷商兼称,或只称殷。通志,激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颍,与颍水合流。古人并谓颍为溵,故命以殷焉。诗补传曰,殷以溵水得名。溵㶏同音。古溵水县,今陈州之商水县也。殷商兼商山、溵水而言之。】

史记,武乙徙河北。

【二代世表,武丁徙河北。世纪,武丁徙居朝歌,今河内县也。酒诰,明大命于妹邦。孔氏云,纣所都,朝歌以北是。通志,纣居朝歌,隋改为卫县,卫州,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二里。卫县,熈宁中,省为镇,入黎阳,战国策,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釡,前带河后被山。史记吴起曰,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括地志,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武丁始都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庸、卫国是也。注自纣城而北,谓之南,谓之庸东,谓之卫左。传注,殷虚,朝歌也。世纪,纣自朝歌,北筑沙丘台,沙丘在钜鹿,东北七十里。括地志,在邢州平乡,东北二里。史记货殖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周都

  世纪,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斄县是也。

【地理志,右扶风斄县,后稷所封。括地志,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京兆府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有后稷及姜嫄祠。】

及公刘徙邑于。诗称于斯馆,今新平漆之东,有亭是也。

【后稷生不窋。周语,不窋失其官,自窜戎狄之间。括地志,不窋故城,在庆州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国,公刘所邑之地。郡县志,古城,在邠州三水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通典,庆州安化县尉李城,在白马两川交口,亦曰不窋城。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邠,故栒邑是。地理志,右扶风栒邑,有乡。诗,国,公刘所都,栒邑故城在三水县,东北二十五里。】

至太王避狄,循漆水。

【在凤翔府普润县东,入渭。地理志,在右扶风,漆县西。】

逾梁山,

【括地志,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郑康成云,岐山西南好畤。熈宁中,属凤翔府。】

徙邑于岐山之阳。西北岐城,旧趾是也。诗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康成云,循西水,涯沮漆,水侧也。】

南有周原,故始改号曰周。

【康成云,周原,在岐山之南。诗,閟宫曰,居岐之阳。地理志,岐山在右扶风美阳,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通典,美阳县,故城在武功县,北七里。舆地广记,凤翔府扶风县岐阳镇,汉美阳县地,周太王邑于岐山之下,即此。诗所谓,居岐之阳也。文王始亦治焉。唐岐阳县,元和三年,省入扶风郡。县志,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凤翔府岐山县,东北十里。孟子,文王生于岐周。】

王季徙程。书序曰,维周王季宅程是也。

【孟子,文王卒于毕郢。史记正义,周书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阳县,东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诗正义,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皇甫谧云,文王徙宅于程,盖谓此也。地理志,右扶风安陵。阚骃以为,本州之程邑也。】

文王受命,徙都于酆。在今京兆之西。诗,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説文,酆,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括地志,周丰宫、文王宫也,在雍州京兆府鄠县,东三十五里。郑康成云,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徐广云,丰、镐相去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地理志,酆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通典,岐州,凤翔府岐山县,文王徙于岐,即此县也。孟子曰,文王治岐。尚书大传,春子曰,文王治岐。诗,皇矣曰,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郑氏笺,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侧,后竟徙都于丰。正义云,太王初迁,已在岐山,岐山之阳,去旧都不逺,丰则岐之东南,三百里。苏氏云,文王既克宻须,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焉。所谓程邑是欤。通典,周文王作酆,今京兆府长安县,西北灵台乡,丰水上是也。殷有崇国,在鄠县界。】

武王徙都镐

【封文王子于酆。括地志,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长安志,在县西北十八里。通典,今长安县昆明池北,镐陂是也。诗,宅是镐京。后汉志,镐在京兆上林苑中。孟康云,长安西南有镐池。水经注,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郡县志,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镐京遗趾沦陷焉。穆天子传,之于宗周。注,镐京也。通志,周地,西迫戎俗,自岐之丰,自丰之镐,是西逺戎而东,即华也。程氏曰,伐商作洛,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于丰庙,康有酆宫之朝,康王虽仍都镐,其受朝仍在丰地。】

及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观是也。

【史记,周纪,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阳,雒伊,毋逺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周书,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冇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詹望于有河。】

周公相成王,以酆、镐偏处西方,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土中,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洛邑书,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

【注,今河南城也。】

是为王城,名曰东周。

【公羊传,王城者何,东周也。地理志,王城,本郏鄏之地,或谓之郏鄏。春秋传,成王定鼎于郏鄏,河南是也。今东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郏山,名鄏邑名。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郏,王城。括地志,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居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赧王又居王城,洛阳故城在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书,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注,今洛阳也。将定下都,迁殷顽民,故并卜之。周语,灵王二十二年,谷洛鬬将毁王宫。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娄敬曰,成王营成周,都洛以为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钧矣。吕氏曰,孔子序,洛诰曰,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周人朝夕受事,习见既久,遂独指以为成周矣。通典,郏鄏,陌名。】

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酆、鄗。故书序曰,还归在丰。

【归于宗周。】

至懿王徙犬丘。

【秦谓之废丘。】

今京兆槐里是也。

【世本,懿王居犬丘。地理志,右扶风槐里县。周曰犬丘,懿王都之。括地志,犬丘故城,一名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即周懿王所都,汉高祖三年,更名槐里,今京兆府兴平县。秦纪,非子居犬丘。】

厉王出于彘。

【今河东永安是也。通典,晋州霍邑县,汉彘县。诗序,宣王复会诸侯于东都。王氏曰,成王于洛时会诸侯而已,宣王时会诸侯于东都,而车攻谓之复古。】

平王徙居洛,

【洛诰所谓,新邑也。吕氏曰,平王定都王城。地理志,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郡国志,河南,周公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干祭。注博物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陜山。地道记,去雒城四十里。】

及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

【子朝居王城,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曰东王。】

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

【后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晋率诸侯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以广焉。翟泉地,在成周东北。郡国志,雒阳,周时号成周,有狄泉,在城中。注,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阳。世纪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通典,狄泉在今洛阳城东,三十余里。吕氏曰,洛都虽有二城,而成周则其总名。杜预、孔颖达,皆以下都为成周。谓敬王继子朝之乱,自王城徙都之。其说不然,大可以包小,小不可以包大,茍成周,信为下都之名,则凡书之言洛,皆谓之成周,是以下都之名,而包王城,其不可信,一也。左氏未尝有,敬王自王城迁成周之明文。第言,子朝既逐,王入于成周而已。敬王请城成周之辞,亦谓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则成周者,洛邑之总名,明矣,其不可信,二也。】

至赧王又徙居西周。

【吕氏曰,平王东迁之后,所谓西周者,丰镐也。东周者,东都也。威烈王之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东周者,洛阳也。周纪,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惠公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注,于是有东西二周。世本,西周桓公揭,居河南,东周惠公班,居洛阳。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赵世家,成侯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徐广曰,显王二年,周纪无此。吕氏曰,东、西周各为列国,不复相闗。自是而后,称东、西周君者,皆谓二周君也。本纪云,赧王时,东、西周分治,非也。赧王时,徙都西周耳。当以赵世家为正。】

白虎通,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

【诗,公刘,京师之野。朱文公曰,京师,高丘而众居之也。董氏曰,所谓京师者,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曰嫔于京,依其在京,则岐周之京也。王配于京,则镐京也。春秋所书京师,则洛邑也。

皆仍其本号而称之,犹晋之云新绛,故绛也。洛邑,亦谓之洛师。正京师之意也。林氏曰,岐在邰西北,无百里。又在岐西北,四百余里,丰在岐山东南,二百余里。镐在丰东,二十五里。方氏曰,丰镐,宗庙所在,故谓之宗周,洛邑以王道成于此,故谓之成周。】

  秦都

  秦纪,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注,今天水陇西县秦亭。地理志,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括地志,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汉属天水郡。水经注,清水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厯三泉合成一水,而厯秦川,川有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是。秦水又西南,厯陇川,迳六槃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舆地广记,秦州陇城县,有秦谷。郡县志,秦城在陇州,东南二十五里。】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

【世纪,周懿王所都,今槐里是也。】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于是始国。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汧渭之会,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括地志,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南三里。世纪云,襄公二年,徙居汧,即此城。郿县故城,在岐州凤翔府郿县,东北十五里。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世纪,文公徙汧,今扶风郿县是也。】

宁公徙居平阳

【世纪,郿之平阳亭是也。括地志,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宁公徙都之处。岐山县有平阳乡,乡内有平阳聚,武公居平阳封宫。正义云,在平阳城内。水经注,汧水迳郁夷县,迳平阳故城南。】

德公初居雍城大郑宫。

【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世纪,今扶风雍是也。括地志,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城也。秦纪,康公居雍,高寝。桓公居雍,太寝。今凤翔府天兴县。】

献公城栎阳,徙都之。

【世纪,今冯翊万年是也。括地志,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东北百二十里,汉七年,分栎阳城,内为万年县。通典,汉万年县,在京兆府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栎阳故城,是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更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仍移广阳县入旧万年县城,即今栎阳县是。】

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

【世纪,汉元年,更名新城,属扶风,后并于长安。故太史公曰,长安,故咸阳也。元鼎三年,复别为渭城。今长安西北,渭水阳,有故城。西京赋,秦里其朔,寔为咸阳。括地志,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即秦徙都者,今咸阳县,古之杜邮。刘伯庄云,冀犹记事,阙犹象魏也。始皇置酒咸阳宫,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自孝公至子婴,十世居咸阳。】

  汉都

世纪,汉高帝元年,始为汉王,都南郑。

【属汉中,今兴元府南郑县。】

二年,北徙栎阳。

【地理志,属左冯翊,秦献公自雍,徙。括地志,秦栎阳故宫,在雍州栎阳县北,三十五里。秦献公所造。三辅黄图,高帝都长安,未有宫室,居栎阳宫。】

七年,徙都长安,秦咸阳之地,京兆所治县也。

【地理志,长安县,高帝五年置,长安本乡名,今为永兴军治。】

其城狭小,惠帝元年,更筑广之,五年乃成。

【地理志,六年成。通典,今城西北古城,是也。括地志,长安故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三十里。汉之旧都,本秦离宫,长安故咸阳也。】

高帝居雒阳南宫。娄敬说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哉?窃以为不侔矣。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羣臣皆言不如都周,帝疑未能决,留侯曰,闗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于是帝即日驾,西都闗中。

【吕氏曰,敬所谈秦之形势,乃周之形势也。】

翼奉上疏元帝曰,愿徙都于成周,左据成臯,右阻黾池,前乡崧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闗,而入敖仓,地方百里者八,尤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逺羌胡之难。淮阳王更始元年,都宛。

【今邓州南阳县。】

十月,北都洛阳。二年,迁都长安。光武以武信侯封萧王。

【今徐州萧县】

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更名高邑,今赵州高邑县。后汉注,即位坛,在柏乡县柏乡。熈宁五年,省入高邑。】建武元年,入雒阳,幸南宫郤非殿,遂定都焉。

【故成周之旧基,城东西六里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歩,时人谓雒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河南尹,领县二十,兼置司,领郡七。】

献帝初平元年,董卓迁都长安。

【郡县志,黄白城,在京兆府三原县,西南十五里。李傕乱政,天子东迁三辅。歉乃移保黄白城,即此地也。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三原今属耀州。】

建安元年,还雒阳。曹操迁帝于许。

【汉頴川许县,本许国。魏文帝改曰许昌,故城在今颖昌府长社县许田镇,南三十里。唐属许州,后唐改许田。熈宁四年,省入长社。】

通志,光武又以南阳为别都,谓之南都。

【张衡,南都赋,陪京之南,居汉之阳。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

  三国都

  汉昭烈于沔阳,立为汉中王,即位武担之南。

【沔阳故城,在兴元府西,县西武担山,在成都府西。】

都成都。

【公孙述改蜀郡为成都,刘焉为益州牧,初治绵竹,徙成都。唐玄宗幸蜀,为成都府。】 

魏武为魏公,都邺。

【邺县,汉为魏郡治,后魏置相州,隋文徙其居民,南迁四十里,以安阳城置邺县,本朝熈宁六年,省入相州临漳县。】

文帝复都洛阳。黄初二年,以谯为先人本国【今亳州谯县。】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与洛阳号曰五都。

吴大帝屯吴

【今平江府】

建安十三年,初镇丹徒。

【今镇江府丹徒县。】

筑京城,

【南靣、西靣各开一门,因京岘,号为京镇。在建业之北,因门为京口。】

十六年,徙治秣陵。十七年,城楚金陵邑,号石头,改秣陵为建业。【今建康府上元县。】

黄初二年,自公安【今江陵府】都鄂,改鄂为武昌。【今夀昌军】

黄龙元年,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登,留武昌,归命侯。露元年,徙都武昌,后还都建业。【滕牧。留镇武昌。】

  晋都

  晋武帝都洛阳。

【故洛阳城,在今洛阳县东二十里,置司州。】

愍帝都长安。元帝南迁都建康。

【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至成帝作新宫,始修城开陵阳等五门,与宣阳为六。苏峻灭后,宫阙荒残,温峤议迁都,王导曰,建康,帝皇所居,孙仲谋、刘德皆云,王者之宅不可改。】

  宋、齐、梁、陈都。

  宋因晋旧,都于建康。齐因宋,梁因齐,梁元帝兴,复即位于江陵。

【将还建康,胡僧祐等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帝以建康雕残,江陵全盛,从僧祐等议,诏王僧辩镇建康。】

陈复都建康,后梁萧察都江陵,称臣于魏,为附庸。

  后魏都

  拓跋氏,东胡之后别部鲜卑,

【刘道原以为,檀石槐两部,大人推寅之后。】

世居北荒

【因大鲜卑山为号,鲜卑山,在营州栁城县,东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

力微,迁定襄之盛乐。【盛乐县在朔州。北汉志,成乐。】

禄官分国为三部,【一居上谷北濡源西,东接宇文部,自统之。一居代郡之参合陂北,使子猗㐌统之,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使猗卢统之。】

晋怀帝时,刘琨表以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唐为朔州】

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愍帝进猗卢为代王。

【食,代,常山二郡。通典,今代州城,后魏所置。】

贺傉始都东木根山,什翼犍更营盛乐。

【建国元年,即位于繁畤北,三年都云中之盛乐宫。四年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

秦苻坚杀寔君而分其国,什翼犍之孙珪立为代王。

【登国元年即位,是为道武。】都云中,在朔州北三百余里。

【魏土地记,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唐志,单于府,金河县,本道武所都,秦、汉云中郡地。】

改代曰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代尹。

【天兴元年,迁都平城。后汉注,今云州定襄县。通典,即今云州。隋云内县常安镇也。】

孝文太和十九年,迁洛阳,以平城之司州为恒州。洛阳置司州河南尹。

二十年,改为元氏。后孝武迁长安,为西魏。孝静迁邺,为东魏。

【孝文经邺,登铜雀台。崔光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请都之。孝文曰:邺城非长久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灭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叶氏曰,孝文慕华风,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然则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以夷制夏者,夷狄之利也。失其利则衰,反其常则灭,乌得谓黎民怀之,三才其舍诸。】

  后周、北齐都

  周宇文氏,继西魏,都长安。

【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唐高宗幸故长安城。问侍臣,秦汉以来,几君都此。许敬宗曰,秦居咸阳。汉惠帝始城之,其后苻坚、姚苌、宇文周居之。】

齐高氏继东魏,都邺。

【后魏置相州,东魏初迁,都置魏尹。北齐改为清都,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邺县省入临漳县。】

  隋都

  隋文帝都长安。【长安县长夀坊。】

开皇二年,营建新都,在汉故城之东南十三里。

【本后周京兆郡,万年县界。】

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灞浐,西枕龙首原。三年迁新都,名其城曰大兴城。

【文帝初封大兴公,故以名正殿曰大兴殿。宫曰大兴宫,宫北苑曰大兴苑,改万年县为大兴县,或曰宫之大兴殿,本大兴村,故因用其名。通典,唐京城是也。吕氏曰,西京记云,大兴城南直子午谷。今据子午谷,乃汉城所直。隋城南直石龞谷则已微,西不正与子午谷对也。六典,京城东西十八里一百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十坊。】

东都,通典云,故都城,自周至隋大业以前,常为都邑,今都城。隋大业元年所筑。

【两京记,旸帝登北邙,观伊阙,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于此?苏威曰:以俟陛下。大业元年,自故都移于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谓之东京,改为东都。

六典,旸帝诏杨素、宇文恺,移故都创造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瀍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都十八里。大平御览,旸帝迁洛阳于故周之王城,即今东都城也。】旸帝幸江都。【于州立江都宫。】李渊立代王侑于长安。王世充立越王侗于东都。

  唐都

  高祖都长安

【本隋都,改大兴殿曰太极殿。大兴县复为万年县。】

六典,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后九嵏,皇城在京城之中。

【今谓之子城】

宫城在皇城之北,禁苑在大内宫城之北,

西内【太极宫】

东内【大明宫】

南内【兴庆宫】

通典,武德以来,称京城。

【唐志,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两京记,高宗曰:两京,朕东西二宅。【始作上阳等宫】

武后定都洛阳。昭宗天祐元年,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

六典,东都城左成臯,右函谷,前伊阙,后邙山。

【唐志,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曰东都。

光宅二年,曰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天寳元年,曰东京。

肃宗元年,复为东都。皇城曰太微城。宫城曰紫微城。】

肃宗至德二载,以蜀郡为南京。【成都府】

凤翔为西京,西京为中京。

上元元年,置南都于荆州。【为江陵府】

寳应元年,诏曰,五都之号,其来自久,宜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

【唐志,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一年,复置。

天寳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

六典,京兆、河南、太原,为三都。】

  五代都

 梁,朱晃以汴州宣武节度建国,升为东都开封府,

【以唐东都为西都,废京兆府为雍州。】 

后唐,庄宗即位于魏州。

【同光二年,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

灭梁,迁洛京。

【元年以太原为西京,镇州为北都,又复北都为镇州,太原为北都,复汴州为宣武军,永平军为西都。二年,以洛京为东都。】 

晋,石敬瑭镇太原,即位,都洛阳,徙都汴。

【行阙以大宁宫为名,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雍州为晋昌军,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复为邺都。】 

汉,刘暠即位于太原,都汴。

【改晋昌为永兴军,广晋为大名府。】 

周,郭威都汴。

【广顺二年,修大梁城。三年,筑郊社坛,作太庙于大梁。显德元年废,邺都二年,以大梁城中迫隘,诏,展外城。】

宋朝四京

  东京开封府,旧城,【即汴州城。】唐建中,初李勉筑。

【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本朝曰阙城,亦曰里城。】

新城,周显德三年,韩通筑。

【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本朝曰国城,亦曰外城。】

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五里。

【即唐宣武节度治所。梁为建昌宫,晋为大宁宫,建隆三年,广皇城之东北隅,按洛阳宫殿圗修之。干德三年,导五丈河,通皇城为池,祥符九年,増筑新城,熈宁八年,重修都城。太祖生于洛阳,有迁都之意,晋王言,非便。太祖曰,朕将西迁者,欲据山河之固,而去冗兵。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太祖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范文正公曰,太平则居东京辐凑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守西洛山河之宅,以保中原。通志曰,汴四战之地,受敌最深。魏东徙治梁,王假被虏,一国为鱼,梁末帝之祸,尤深。王假靖康之难,几于石晋。】 

西京河南府,开寳八年,修洛阳宫室,九年幸西京,四月,有事南郊。京城,周囘五十二里,大内据京城之西北,宫城周囘九里三百步。

南京应天府,阏伯所居商丘。周为宋国,汉为梁国,隋唐为宋州,太祖以归德军节度使即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景德四年,升应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正殿曰归德】高宗即位于此。 

北京大名府,汉属魏郡,后周置魏州,唐置天雄军,后唐建邺都,曰兴唐府。晋建邺都,曰广晋府。后汉曰大名府。

【舆地广记,左传,晋赐毕万魏,卜偃曰,魏,大名也。其地于今,为河中之永乐,非元城之魏也。汉以大名,名此,失矣。今按旧唐书,田悦称魏王,以魏州为大名府,其失始此。】

庆厯二年,升为北京。【正殿曰班瑞】

  中兴行都

  建炎元年,幸扬州。三年,幸杭州,进幸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四年,幸温州,复幸越州。绍兴二年,以杭州为临安府,幸临安。三年,营建康行宫。

【即旧府治。张浚谓,人主居此,则北望中原,常愤惕,不敢暇逸。】

四年,进幸平江府。五年,还临安。六年,又幸平江。七年,进幸建康。八年,复还临安。

【遂定都。】

三十一年,幸建康。三十二年,还临安。

【真氏曰,国家南渡,驻跸海隅,何异越栖会稽之日,宗庙宫室本不应过饰,礼乐文物本不应告备,惟当养民抚士之意复讐,而秦桧乃以议和,移夺上心,粉饰太平,沮铄士气,士大夫豢于钱塘湖山歌舞之娱,无复故都黍离麦秀之叹,此桧之罪所为,上通于天,而不可赎也。 朱文公曰,建康形势雄壮,然淮破则只隔一水,欲进取则可都建康,欲自守则莫若都临安。 建康形势胜于临安,张浚欲都建康,赵鼎入相,遂定都临安。】

  邵子曰,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余洌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朝伯之传舍也。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余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余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

  五伯

  夏伯昆吾。

【杜氏云,东郡濮阳县。唐武德四年,析濮州濮阳,置昆吾县。八年省濮阳县。今属开德府。括地志,昆吾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商伯大彭

【今徐州彭城县。】

豖韦

【或谓之韦。杜氏云,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今滑州韦城县。】

周伯齐桓

【世家,太公都营丘。括地志,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水经注,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有营丘之名。胡公徙都薄姑。括地志,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今博兴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本殷诸侯国。地理志,琅邪姑幕县。应劭曰,薄姑氏之国。后汉注,姑幕故城,在密州莒县东北。献公徙薄姑,都治临菑。舆地广记,青州临淄县,城临淄水,即营丘也。】

晋文

【叔虞封唐。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子爕,为晋侯,徙居晋水傍,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诗谱云,爕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穆侯自晋阳,徙都绛。孝侯改绛为翼。一名故绛,在绛州翼城东南十五里,后为曲沃。武公所并,自曲沃徙都之。献公又命曰绛。后魏为北绛县。隋改曰翼城。景公迁新田,又谓新田为绛。括地志,绛邑故城,汉绛县,本晋都新田,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因绛山为名。通志,新田,今绛州绛县。】

  十二诸侯

  太史公曰,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佚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 鲁都曲阜

【括地志,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祥符中,改曲阜为仙源。】 

齐 晋 秦

【见前】 

【见后】 

宋都商丘

【世本,宋更名曰睢阳。正义,今宋州宋城县。】

卫都朝歌

【故城,在卫州卫县西二十二里。卫县今省入濬州黎阳。】

戴公庐于曹

【亦作漕,今滑州白马是也。】

齐桓城楚丘而居文公焉。

【括地志,楚丘,滑州卫南县,今属开德府。】

成公迁帝丘

【濮阳】

元君徙野王

【正义,怀州城,古野王邑也。】 

陈都宛丘

【今陈州治】

蔡本畿内之地,为蔡叔之采邑。

【孔安国云,叔封圻内。世本,叔居上蔡。书正义,圻内蔡地,不知所在。】

蔡仲改封汝南

【宋仲子云,胡徙居新蔡。杜预云,武王封叔度于汝南上蔡。括地志,蔡州上蔡县,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国外城,叔度所都城也。有蔡冈,在县东十里,因名。】

平侯徙都新蔡

【蔡州新蔡县。】

昭侯徙州来。

【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州来即下蔡县,今夀春府治。】 

曹都曹

【今广济军治,定陶是。】

郑桓公友,初封于郑。

【括地志,故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

武公取虢、郐十邑之地,居之。今河南新郑是也。

【今郑州新郑县。】 

燕【见后】 

吴都吴

【世本,吴熟哉。始居蕃离。宋忠注,熟哉,仲雍也。蕃离,今吴余暨县。正义,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去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夀梦居之,号句吴。诸樊南徙吴,至光使子齐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世本,熟移,丹徒,句吴,家楚徙吴。宋忠注,句吴,太伯所居,地名。 

索隐云,表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 

吴越春秋,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歩,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城。阖闾元年,造大城,周囘二十七里,筑小城,周十里。

寰宇记,太伯初适吴,筑城在平门外。太伯至王僚,二十三王,都之。今常州无锡县,东南四十里,有吴太伯城是也。阖闾始筑吴郡城,都之。今苏州城是。通典,常州无锡。注,太伯始居此地。苏州,注,阖闾以后,都于此。】 

越都会稽。

【今会稽城,亦谓句践城。句践徙都琅邪,在宻州诸城县东。越见春秋,凡六其三称越,皆在昭公之时,其三称于越。二在定公,一在哀公之时。苏氏曰,十二诸侯首鲁讫吴,实十三国,而越不与焉,不知中国礼乐,絶而弃之。通典,吴之都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

  六国

  赵之先造父,封赵城。

【今晋州赵城县。】

晋献公赐赵夙耿。

【今河中府龙门县东南】

赵襄居原

【括地志,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今属孟州。】

简子居晋阳

【今太原府】

献侯治中牟

【索隐曰,在河北,非郑之中牟。】

敬侯元年,始都邯郸。

【今礠州县】 

魏晋献公,以魏封毕万。

【魏城在陜州芮城县北五里。汉河北县。舆地广记,河中府永乐县,古魏国,唐分芮城置。水经注,永乐涧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以封毕万。】

悼子徙治霍

【晋州霍邑县】

魏绛徙治安邑

【在陜州夏县,又解州县。武侯二年,城安邑。】

惠王三十一年,徙治大梁。

【今开封府祥符县】

称梁王。

韩武子封于韩原。

【今同州韩城县】

宣子徙居州

【汉河内州县。括地志,怀州。】

【武德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熈宁六年,省武德为镇,入河内县。】

贞子徙居平阳

【晋州临汾县,世本云,景子徙平阳。】

哀侯二年,灭郑,因徙都郑。

【改号曰郑,今郑州新郑县。战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 

齐田和,立为齐侯。都临菑。

【地理志,临菑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 

楚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于楚蛮,居丹阳。

【徐广曰,在南郡枝江县,今江陵府。括地志,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舆地志,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

文王始都郢

【括地志,纪南故城,在荆州江陵县,北五十里。杜氏云,郢,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是。括地志,平王城郢,在江陵县东北六里,故郢城是也。】

昭王去郢北徙,都鄀。

【括地志,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舆地广记,鄀县,故鄀国。春秋时,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昭王畏吴,自郢迁焉,后复还郢。唐改为乐乡,周省入宜成县,今襄阳府。】

襄王二十三年,秦抜郢,东北保于陈城。

【今陈州】

考烈王二十二年,东徙都夀春,命曰郢。

【今安丰军夀春县。】

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都盱台。

【今招信军。】

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郴县。

【今郴州】

荆自文王,始见于春秋。僖元年始称楚。 

燕,武王封召公于北燕,都蓟。

【幽州蓟县,司马公曰,春秋时,北燕至微,逼介蛮貊,不与中国之会盟。太史公世家,以姞姓之燕仲父,伐周惠王者,为北燕误矣。括地志,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国都城记,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舆地广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又封召公于北燕,其后燕国都蓟。诗补传曰,蓟,后改为燕,犹唐之为晋,荆之为楚,或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蓟,为燕。 

苏氏曰,周衰,姬姓复兴者三国,燕、韩、魏,皆据地千里。 

战国策,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柱国也。柱,国都也。】

  十八王

  汉异姓诸侯表,据汉受命谱,十八王。

西楚霸王项籍,都彭城。

【今徐州县】

衡山王吴芮,都邾。

【今黄州黄冈县东南】

临江王共敖,都江陵。

【江陵府县】

九江王英布,都六。

【安丰军安丰县】

常山王张耳,都襄国。

【邢州龙冈县】

代王赵歇,都代。

【蔚州】

临淄王田都,都临菑。

【青州县】

济北王田安,都博阳。

【在济北】

胶东王田市,都即墨。

【莱州胶水县南】

雍王章邯,都废丘。

【京兆府兴平县】

塞王司马欣,都栎阳。

【京兆府县】

翟王董翳,都高奴。

【在鄜州北,今延安府肤施县金明寨。】

燕王臧荼,都蓟。

【幽州】

辽东王韩广,都无终。

【蓟州玉田县】

魏王魏豹,都平阳。

【晋州城西南,北靣。】

殷王司马卬,都朝歌。

【卫州卫县,今濬州黎阳县卫镇。】

韩王韩成,都阳翟。

【今颍昌府县】

河南王申阳,都雒阳。

【今河南府】

  西汉末羣雄割据

  赤眉樊崇立刘盆子于长安居长乐宫 

彭宠据渔阳,称燕王。

【今蓟州】 

王郎称帝,于邯郸。

【今礠州】 

刘永据睢阳,为梁王,称帝。

【今应天府】 

卢芳据安定,称西平王。

【匈奴立为汉帝,今泾州。】 

隗嚣据天水,为朔宁王。

【今秦州,初据平襄,后保翼县。】 

秦丰据黎丘,号楚黎王。

【今襄阳府宜城县,黎丘城。】 

张步据临淄,为齐王。

【今青州】

董宪据东海,为海西王。

【今海州】 

李宪据庐江,称淮南王。

【今庐州】 

公孙述据成都,为蜀王,称帝,号成家。

【今成都府。】

  十六国

凉 

蜀 

后赵 

燕 

秦 

后燕

后秦 

西秦

后凉 

南凉 

南燕 

西凉 

北凉 

夏 

北燕

  晋载记,刘渊以惠帝永兴元年,据离石,【今石州】称汉。

【永嘉二年,徙都蒲子,今隰州隰川县,僭位。迁都平阳,今晋州。】

刘曜徙都长安,国号曰赵。

【谓之前赵,曜子嗣,奔上邽。】

李雄以永兴元年,称成都王,僭帝位。

【建国为成夀,改为汉,谓之后蜀。】

后九年,石勒据襄国,【今邢州龙冈县】称赵。

【石虎据邺,今相州,谓之后赵。】

张氏先据河西,【张轨据姑臧,今凉州。】是嵗,自石勒后三十六年也,重华自称凉王。【据敦煌,今沙州,谓之前凉。】

后一年,冉闵据邺,称魏。后一年,苻健据长安,称秦。

【永和八年,僭位,苻丕称帝于邺,苻登称帝于陇东南安郡。】

慕容氏先据辽东,

【廆迁于徒河之青山,移居棘城。通典,汉徒河县之青山,在营州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在营州城东南一百七十里】

称燕。是嵗,自苻健后一年也。儁始僭号。

【皝以咸康三年,即燕王位,筑龙城,改栁城为龙城县。七年,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通典,营州栁城县,有和龙城。通志,即大辽之黄龙府也。儁都蓟,以永和八年,僭位。自蓟城迁于邺,谓之前燕。】

后三十一年,后燕慕容垂据邺。【都中山】

后秦,姚苌据长安,后二年,西燕慕容冲,据阿房。

【京兆府长安县,有阿房宫。】是嵗也,乞伏国仁据枹罕,【今河州】

称秦。都苑川。【通典,在兰州五泉县,后曰子城县,北史筑勇士城,都之。干归迁金城,今兰州,谓之西秦。水经注,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伏所都也。】

后一年,慕容永据上党,称帝于长子。【今潞州隆德府】

是嵗,吕光据姑臧,称凉。【谓之后凉】后十二年,慕容德据滑台,

【今滑州】

称南燕。【都广固,今青州益都县西。】

是嵗,秃髪乌孤据亷川,

【筑亷川堡,以都之。隆安元年,称西平王。水经注,汉水又西南合焉亷川水。隗嚣奔西城,从杨广。后人以广为亷,置杨亷县。水出西谷,东南流,迳西城县故城北。后汉注,西城县,属汉阳郡。一名始昌城,在今秦州上邽县西南。】

称南凉,

【乌孤更称武威王,后三嵗,徙于乐都。通典,鄯州湟水县,有湟水,一名乐都水,后魏置鄯州,后周置乐都郡,今为西宁州,又云乌孤都广武,张骏置广武郡,兰州,广武县也。唐更名金城县,利鹿孤徙居西平,后汉西平郡故城,在鄯州鄯城县西,今西宁州。以隆安五年,称河西王。傉檀以元兴元年,号凉王,迁乐都,又迁姑臧。】

段业据张掖。【今甘州】称北凉,后三年,李暠据敦煌,称西凉。

【迁酒泉,今肃州。】后一年,沮渠蒙逊杀段业,称凉。

【都张掖,迁姑臧,谓之北凉。】

后四年,谯纵据蜀,称成都王。后二年,赫连勃勃据朔方,都统万。【今夏州】

称大夏

【赫连定僭号于平凉,今渭州。】

后二年,冯跋据和龙,【营州栁城。】称北燕,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

【何氏曰,晋之兴中,原半为夷居。刘渊,匈奴也,而居晋阳。石勒羯人也,而居上党。姚氏,羌也,而居扶风。苻氏,氐也,而居临渭。慕容,鲜卑也,而居昌黎。是以刘渊一倡,而并、雍之胡,乘时四起。邵子曰,晋室之祸,本于夕阳亭之一言,石勒长啸于上东门,亦悠悠尔。苏氏曰,刘、石、慕容、苻之俦,覆亡相继,逺者不过一传,再传而灭,何也?其心固安于无法也,而束缚于中国之法,中国之人固安于法也,而苦其无法,君臣相戾,上下相厌,安能久乎? 

晋取三焉,蜀、南燕、后秦。】

  隋末羣雄割据

郑【王世充据东都,河南府。】

魏【李密据巩,河南府县。】

梁【萧铣据江陵】

夏【窦建德据乐夀瀛州县,迁都洺州。】

燕【高开道据渔阳,蓟州。】

梁【梁师都据朔方,夏州。】

凉【李轨据武威,凉州】

秦【薛举据金城兰州。】

永乐【李子和据榆林,胜州】

定杨【刘武周据马邑,为定杨可汗,朔州。】

汉东【刘黑闼据洺州】

吴【李子通据江都,扬州】

吴【杜伏威据厯阳,和州】

梁【沈法兴起吴兴今安吉州】

宋【辅公祐据丹阳,即陈故宫,都之。今镇江府。】

楚【朱粲据南阳,邓州】

元兴【操师乞据豫章,今隆兴府。】

楚【林士弘据虔州,今赣州。】

鲁【徐圆朗据兖州】

十国

  欧阳公曰,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髠,盗贩衮冕峨巍。吴暨南唐,奸豪窃攘,蜀险而富,汉险而贫,贫能自彊,富者先亡,闽陋荆蹙,楚开蛮服,剽剥弗堪,吴越其尤,牢牲视人,岭蜑遭刘,百年之间,竝起争雄,山川亦絶,风气不通。语曰,清风兴,羣阴伏,日月出,爝火息,故真人作而天下同。

职方考,梁初天下,别为十一国。

南有吴【杨行密】浙【钱镠】 荆【高季兴】

湖【马殷】 闽【王审知】 汉【刘隐】,

西有岐【李茂贞】蜀【王建】,

北有燕【刘仁恭】晋【李克用】,

至于周末,在者七国,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唐。

自劔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

自湖南北十州,为楚。

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

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

自太原以北十州为东汉。

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 

刘道原十国纪年,

吴【杨行密,都广陵。】

唐【李升后称江南,都金陵。迁豫章,复都金陵。】

前蜀【王建,成都】

后蜀【孟知祥,成都】

吴越【钱镠,钱唐】

闽【王审知,福州】

汉【刘隐,广州】

楚【马殷,潭州】

荆南【高季兴,南平。江陵】

北汉【刘旻。五代史曰东汉。太原】

王延政以建州称殷。【即闽也】

  胡文定公曰:避寇而徙都,未有能复振者。周自丰镐,徙于东洛,而不振。魏自安邑,徙于大梁,而不振。楚自渚宫,徙于陈蔡,而不振。刘嗣自咸阳,徙于上邽,而不振。赫连定自统万,徙于北地,而不振。李景自秣陵,徙于豫章,而不振。故中夏定都,必与俱存,而不动。

【李氏纪曰,后唐李氏有淮南,则可都金陵,其后失之,遂以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