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这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拥有着开启浪漫主义风格大门的钥匙,他的创作是发自内心挣扎后的硕果。

他传奇的创作生涯被后人划分为三个创作时期:创作早期(1770-1802)、创作中期(1803-1814)、创作晚期(1816-1827)。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多少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最后这首钢琴奏鸣曲)(1)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创作,几乎每一部都是里程碑的伟大作品,其艺术质量之高妙和音乐创意之独特,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

这时他的创作中早已没有早期和中期作品中的强烈情感,有的只是认清客观事实后,追求安宁、自由的向往。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作为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表现的也正是他一生对命运的抗争。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多少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最后这首钢琴奏鸣曲)(2)

贝多芬将这部《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缩短成两个乐章,这种结构方式在他整个创作中并不常见,这也体现出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不再被创作题材局限,他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这两个乐章形成尖锐的对比。

第一乐章,拥有如暴风骤雨的激烈与紧缩起来的紧张感,犹如贝多芬在被现实生活碾压后的隐忍和压抑,用充满浪漫主义的思维,描述了贝多芬晚期的哀忧。

在第一乐章的结尾没有了之前的亢奋汹涌,而是慢慢趋于驯服,这也更好的为第二乐章做好了衔接。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Op. 111 - I. Maestoso - 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 (ピアノ・ソナタダイ32バン: ダイ1ガクショウ|ピアノ・ソナタ 第32番 ハ短調 作品111: 第1楽章: Maestoso - 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音乐:Wilhelm Kempff - Beethoven: Sonatas Nos. 27 - 32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多少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最后这首钢琴奏鸣曲)(3)

第二乐章,极为朴素的如歌的慢板,由主体与五个变奏所构成。

主题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意境,旋律如歌地倾诉着,而后不同声部的演绎,使音乐更加具有活力,紧接着的变奏开始变得不安,直到整首曲子接近尾声,旋律变化莫测,伴随着伴奏音型和最后的颤音,犹如精神解放,并高扬于无穷无尽的世界中,这也是贝多芬对未来的憧憬幻想。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Op. 111 - II. Arietta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ピアノ・ソナタダイ32バン: ダイ2ガクショウ|ピアノ・ソナタ 第32番 ハ短調 作品111: 第2楽章: Arietta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音乐:Wilhelm Kempff - Beethoven: Sonatas Nos. 27 - 32

贝多芬的晚年一直在不安中度过,但令人称赞的是,他从未向命运低头,挣扎着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后代难以超越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