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名家吉有芳的简历(蒲剧梅花奖获得者吉有芳艺术成长经历)(1)

说心里话,这次能承担采访“梅花奖”演员的采写任务,对我来讲实属幸运之事。每当谈到剧团,我是深有感触的。因我走向工作的首站就在剧团,我愿为改善剧团生存条件与促进剧团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2010年夏日,我主动请缨,兴致勃勃地奔赴运城,开始了短暂几日的采访。河东地区的夏日酷热难耐,当我汗流满面、略显疲惫地停留在出站口时,看到不远处一位头戴白色遮阳帽,身穿乳白色半袖,长相十分清秀的中年女士高举着接站牌在着急张望。随后我们在彼此间通话时相互招呼着对方,我赶忙快步迎上。“我是吉有芳,局长派我来接你。”她说着。我闻听一怔,这不正是我要寻访的演员——运城蒲剧团副团长吉有芳吗?没想到人家还亲自来接站,我不禁对她萌生感激之情,这一刹那似乎已然忘记酷暑的炎热。

此次运城之行,我与吉有芳的接触时间最长。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亲切、和蔼,我们沟通起来有种很舒服的感觉。我们一见如故,好像异地姐妹重逢后的攀谈。一路上我们时而唠家常,时而又给我讲解她的戏剧作品及怎样塑造人物等。每当谈起自己的舞台作品,吉有芳始终都是满怀激情的,仿佛又陶醉于对舞台角色的塑造之中。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每部自己演绎过的作品,说到动情之处便自然而然地在我面前舞起了美妙的身段。所以真正要认识、了解吉有芳,还是得从她挚爱的戏曲表演中精心塑造的人物而倾心畅谈了。

众所周知,以往当地就流传着:“宁看存オ《挂画》,不做民国天下”的民谚。可见《挂画》这出折子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吉有芳的开蒙戏是王派的这出《挂画》。《挂画》中的绝活是难度很大的椅子功,这技巧性的功夫并不是每位演员都能容易攻下的。吉有芳演活了这出戏。从孩提时代,吉有芳在她的出生地稷山县就是业余剧团的“小票友”。1975年她刚满11岁就参加了小戏《一个破碗》的演出,曾在全县三干会上一鸣惊人。两年后她正式进入稷山县蒲剧团。有芳初到剧团时,由于年龄小,个头矮,自身条件并不优越。开始几年连个彩女、龙套也难轮上她。可有芳内心有种不服输的倔劲儿。机会终于等来了,领导安排她向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永爱学习《挂画》。贾老师虽不是王存才老师傅亲传,但她是唯一王派艺术的最具鲜明特色和演艺风格的完美继承者。能拜贾老师为师,对吉有芳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机遇。万事开头难,虽说贾老师教戏热情、认具有芳学戏也刻苦、钻研。但有芳仍难以逾越椅子功的高难度动作,多次,多次失利。试想站在高高的太师椅上,扶手很窄,表演时单脚上跳还要做“金鸡独立”"回头望月”等系列难度较大的动作,别说运用自如,就是站立两分钟都摇晃不定。尽管难,有芳决不放弃,每日废寝忘食地苦练,她豁出力气,狠下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芳顺利攻克难关,练好了椅子功。有芳在戏的做功上算是学成了,但之后在汇报演出中,领导又提出她应把主人公含嫣演活オ行。这无疑对有芳来说又成了塑造人物的第二个难关。剧中含嫣在元代是贵族小姐身份,自己是个出生于农村不通世故的小姑娘,哪能有些亲身体会。要准确而逼真地把人物演活,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但她迅速调整好心态,从分析剧本开始去虚心请教老师,认真体会含嫣当时的心理活动。经过反复推敲,有芳基本理出了头绪。她琢磨出在表演中只有以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才能真正感染群众。如:当含嫣思念花云成疾,病怏怏走出台时,她眼神半睁半合,一副娇羞之态;当得知娶她的花轿已从花家动身,她会在舞蹈动作上有所创意,来个夸张动作,目送秋波,表现出分外有神的样子。此时的欣喜若狂与上场时的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凭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吉有芳通过排演《挂画》,逐步悟出了演戏的一点门径。1980年,她演《挂画》里的含嫣一举成名,在地区戏剧调演中喜获一等奖。有芳学戏付出了比别人成倍的辛苦与汗水,但有芳同时也是戏曲界同行里的幸运儿。在调演后,有芳又拜师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门下。还是这出《挂画》,她不仅在唱腔上、表演艺术上都有所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她思想上对人物塑造有了新突破。之后她的表演又在山西省青年演员评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1986年调入运城蒲剧团后,吉有芳已成了有名的小花旦。她以《挂画》为起点,演戏认真,做戏活泛,一颦一笑皆含情,抬足动手都有戏。特别是她的扇子功、手帕功可谓耍活了。

1992年以《挂画》参加了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首次将跷功用在椅背上的表演中,并荣获大奖。这是对前辈名伶王存才板凳上踩跷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此,吉有芳的戏路愈来愈宽,并为人物的塑造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

在艺术道路的不懈追求中,她在塑造角色过程中能不断挑战自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敢于创新。很多年里,她在排戏之余,还习惯阅读一些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正如吉有芳在访谈中用一席方言侃侃而谈她能演好戏最看重的就是对“文本”的理解。剧本乃一剧之本,在进入排演之前,她会一字一句将剧中人物弄懂、吃透,使自己与所饰演的人物心理活动合二为一,这就是她能很好地把握人物,把人物演活的根源所在。难怪她在提起自己演出的另一部代表作《西厢记》时,是那样的欣喜与自信。她说:“王实甫的《西厢记》,阅读原作,由于文化浅薄颇感吃力,于是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版本,它图文并貌,简短而通俗的文字帮助我在角色的塑造中,得以准确领悟。真是天道酬勤,又一次唱红角色的机遇降临到吉有芳身上。有上级领导的信任,又有王秀兰老师的精心指导,称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有芳因此格外珍惜所扮演的红娘一角,这也是她在经历多年舞台表演中而渴盼已久的事。她说:在《西厢记》的多次排演过程中,自己总能忘记疲倦,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对王秀兰老师示范的每一步神韵,都牢牢铭刻在自己的脑子里。之所以她在角色的钻研上如此下苦功,原因在于所参演的新编《西厢记》剧本已被戏曲界称为别具一格的“土西厢”。剧本要求红娘的主要表演特色中既要突出乡土味儿,又不能违背相府丫环的特殊身份,分寸感很不好把握。如张生求红娘为莺莺带书信那场,红娘既想成全又怕小姐责怪的矛盾心情在台词中用两个“这个那个”来体现,而有方却表达自如,利用语气、神态,把每个“这个那个”的心理层次表演得临到好处。她的表演细腻利落,再配上甜美、流畅的唱腔,更加形象逼真地衣现了小红娘既喜悦又惧怕、担心而又的种种复杂情态。有芳驾轻就熟。表演得当,把个红娘塑造得栩栩如生,足见她在平日积累中下到的真功夫,令观众啧啧称赞。她在1990年举办的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中获得角金牌奖,1996年由她饰演红娘的《西厢记》拍摄为戏曲电视连续剧,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2003年该赴北京展演,有专家评论,“土西厢"的地方特色就积聚在红娘身上,运城的《西厢记》可以和浙江茅威涛的媲美,它完全可以在全国巡演。全国红学会的一位专家看后,赞道:“吉有芳的‘红娘’是‘独一无二’的红娘,是山西的红娘、运城的红娘………"

能得到全国专家和领导如此高度的评价,吉有芳感到无比欣慰。但面对诸多的荣誉与肯定,她的话显得平实而质朴:“我是演员,在舞台上演好角色是我当演员的本分。

永不满足オ能不断向前发展,吉有芳早已将它定为艺术道路上奋力攀登的座右铭。她在饰演《挂画》中的含嫣、《西厢记》中的红娘等代表性剧目中,不仅扎实地继承了跷功等表演绝活,而且在舞台上能把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示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有芳深知,从一名好演员而成为表演艺术家,区别在于对戏中人物要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意识。于是,2000年后,在领导剧团主创人员支持下,吉有芳的另一代表剧目《藏窑》便应运而生了。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藏窑》正是从三方面做到了求新:首先剧情和主题新,原剧叙述汉刘秀遭王莽部将追杀,为阴丽华兄妹封藏于窑中所救,刘秀遂封丽华为正宫,其兄讨封为国舅的故事。改编本则突出以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为主题,展开新的剧情发展。这样全剧显得意境高远,颇富诗情画意,使观众能有全新的艺术享受,为演员施展オ华也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就是演员的表演风格具有新意。本剧担纲主演的有芳明白,能拿下阴丽华这个角色将会是她艺术生涯的又一转折点。她即时调整心态,极力忘却拥有的一切光环,放下名演员的架子,只顾埋头专心研读剧本,不断挖掘角色内涵,在排演中充分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最终战胜自我,准确把握住了表演的基调。尤其是全剧的高潮“泥窑”一场,为躲避官兵追捕,丽华兄妹设计把刘秀藏在窑内时,有芳和另一搭档在表演和泥、踩泥时将生活化的表演动作提炼、升华,成功地融入舞蹈语汇,构成了十分优美的民间双人舞,令人耳目一新。再者就是唱腔艺术的意境新,这同样体现在作为河东四大名旦之一的吉有芳的表演方面。在剧中,她根据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大胆创新,分别尝试采用不同的板式和演唱方法。如“拿起匙儿把汤喂”一段唱腔,有芳采用了婉转抒情和[二性]板式,唱出了丽华的善良与纯真;在向哥哥辩白时的一段唱,用的是情浓意切的[滚白],听来如泣如诉,真切感人。而在兄妹二人泥窑时那“泥起一层又一层,鞋底翻转泥翻腾”的一段唱,则采用了新鲜的道情曲调,将丽华兄妹冒险救人的精神境界描绘得真切感人,从而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吉有芳以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强烈的事业心驱使下,厚积薄发,大胆创新,再有优秀的创作队伍作后盾,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藏窑》打造成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佳作。本剧在2001年全省“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荣获最高奖——新剧目奖,同时为她辉煌的艺术生涯,再次写下浓重的一笔。

艺无止境,勇攀高峰。依照吉有芳在运城乃至全省都已唱红的几部成名作,从领导到河东观众,戏演到哪里,哪里总会是掌声迭起并予以好评。艺术成就的积累让她对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有了跃跃欲试的望。她梦寐以求一心想为河东父老夺得第四朵梅花,以此回报家乡观众。可令人难以

置信的是,她的“夺梅”之路是异常的坎坷与艰难。

从1993年说起,当年,上级主管领导曾安排她为进京“夺梅”的王艺华配演《挂画》,为下一步让其“夺梅”造舆论,只可惜半路发生车祸未能成行。1998年在地委、行署领导的支持下为吉有芳赴京“夺梅”批拨了专款,“夺梅”剧目也受到了山西省“梅花奖”推荐委员会的肯定,可谓是万事俱备,只等动身了。但最终仍因经费拮据只好无奈放弃。事后有的专家不无遗憾地说:“有芳若去,肯定拿奖,因为他们的戏都不如有芳。”直到2003年又再次启动“夺梅”,从立项决策,到筹措经费,到准备剧目,依旧是步履维艰。眼看快到年底了オ进入剧目的排练,演《西厢记》要换张生,演《藏窑》要换刘秀,另一参赛剧目《曹庄妻》要由“独角戏”向传统戏《杀狗》回归……就这么仓仓促促赶出来的戏,总算赶在年底前的

12月23日进京参评演出,大获成功。《西厢记》被北京专家誉为“独树一帜的版本”,《藏窑》被誉为“精品”本人则被誉为“浑身是戏”“光彩的演员”“难得的花旦演员”。2004年3月16日评选结果揭晓,在强手如林竞争极为激烈的形势下,吉有芳荣登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金榜,终于圆了她为家乡父老、为蒲剧艺术争光添彩的梦。

吉有芳认为,“梅花奖”的获得并不是终点,而是又登上了新的起点。

2004年,她与武俊英共同主演的《西厢记》获山西省2005年度杏花奖“优秀表演奖”第一名。后半年紧接着又排演上演了大型古装戏《春草闯堂》,在运城市2006年龙门奖闭幕式演出中受到好评,并由山西省粮食局包场在太原理工大学礼堂演出,引起轰动。在山西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吉有芳的《藏窑》作为首场演的压轴戏,又大获成功。有的专家称赞“像这样的花旦,全国少有”。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吉有芳不仅努力为广大观众演好戏,还经常竭力帮助和扶持别的演员。2005年为本团的青年演员王苗苗、李晓芳配演了《西厢记》的红娘,三人均荣获山西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她在2001年至2003年在中国戏曲学院曾进修过导演专业,除演出外还做导演工作。她参与导演的剧目《三上轿》,喜获龙门导演奖。

2006年还担任大型现代戏《母爱》的副导演,该剧上演后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2009年8月应山西省文化厅和香港明辉文娱有限公司邀请,她成为唯一参加走进香港四大梆子专场演出的蒲剧表演艺术家。

吉有芳谈到她近年来总在为自己钟爱的蒲剧事业不能够很好地得以传承而忧心忡忡,因为她明白再优秀的演员,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生命终究还是短暂的,她甘愿付出毕生的精力来保护传承与发展蒲剧艺术。她有百倍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心渴望培育好下一代。然而,在运城地区乃至全省想把她擅长的跷功绝活学到并继承下来的人,几乎是寥寥无几,因为大家感觉到跷功的学习掌握过程太苦太难了,就连有芳都说:“我那时付出了不同寻常的辛苦学到手,可现在的孩子们怎么能坚守住这份艰难,不学也差,我也心疼孩子们,我吃苦受罪,让孩子们延续这种累我又于心不忍了。”

毎当想到这些,有芳慈母般善良的情怀又占据着她全部的身心。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人才更是如此,但在吉有芳心里从来不持保守心态,不管谁来虚心求学,她都会耐心教诲。

2004年陕西宝鸡市有个演员童芳琴意欲向吉有芳学习《挂画》,难能可贵的是她比有芳还长一岁,有芳深深触动于童芳琴以大龄身份仍冒着运城酷热的天气苦心学艺,于是毫不保留地将《挂画》的表演技法悉心教授于她。

经过师徒两人的有心配合,终于在2004年末童芳琴赢得陕西省“四小名旦”荣誉称号。后来省内也有年轻人来拜师求学的。如太原市晋剧院白玲经院长谢涛的介绍来运城向吉有芳学习跷功,融入跷功绝活的《战宛城》获得太原市的优秀剧目奖。2008年,吉有芳又经历了一次对车祸旧伤的手术恢复期,这期间她在琢磨:外省及外市的学生尚且在争着学习自己的技艺,我们本蒲剧团年轻演员更应该克服困难学会它。她真心希望这门技艺能在蒲剧行当中得到传承,于是在病情有所好转后,她采取了鼓励全团小姑娘们都跟着她学戏,然后在传授过程中再进行筛选最为适合的学员,其中团内的杭萌在学戏中的优秀表现和自身所流露出的艺术灵气令吉有芳大加赞赏。果然,杭萌所表演的《挂画》在2009年山西省“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中崭露头角,并喜获优秀奖。

在结束两天的采访后,吉有芳又一次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这之前有芳夫妻俩带着我走遍了大半个运城地,途经她的家乡稷山、万荣县等,进各地蒲剧团,也结识了诸多晋南地区的名演员,更亲身体验了这里的民俗风情,看到了她在乡村百姓中的清唱表演,闲余时间我们早已无话不谈。与我们同行并兼任司机的则是她的丈夫,也正是在成功背后默默为她无限付出而珍爱她的人,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在支撑扶持着她走到现在,他们是:做美术师的丈夫,漂亮可爱的女儿,还有陪了她大半生的老母亲。他们看着她得过无数荣誉,捧回了无数的奖杯。吉有芳满怀深情地说:“我的亲人、朋友、领导及老师为我付出的一切,激励着我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我要继续向前行。

尤其人到中年,身体素质已大不如先前,但艺术的激情要再加一把火,不断对自身技艺的总结和深化也是剧种发展不可隐藏埋没的财富。”她坚信“无技不成戏。”唱、念、做、打、舞,一举一动构成艺术特有的魅力。传承发展传统戏曲中的特有艺术表演绝活有其必要性和艰巨性。自己的辉煌亦是各位老师前辈的倾心传授,因此,在蒲剧绝技的传承中,吉有芳从不保留,她放弃门派观念,耐心向来自各地甚至台湾等地的学生进行蒲剧表演的教授,因材施教,从而使自己的戏曲理念及艺术技巧尽可能得以传承。

最后,她坚定地对我说:“我喜欢蒲剧,我热爱着蒲剧事业,戏曲舞台给予我的无数成功与喜悦常常令我兴奋不已,我愿意为戏曲艺术奉献出毕生的精力,无怨无悔!

(文.桑锦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