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公共艺术,以及它对一座城市所产生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1
公共艺术(Public art),简而言之,就是发生在公共空间、面向大众开放的一种艺术形式。涵盖了雕塑、壁画、装置、环境艺术等种类。它有三个公认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
▲《包裹凯旋门》被认为是2021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公共艺术
从公共性来看,公共艺术主张让艺术家走出传统的“白盒子”,走向公共场域,打破艺术等级界限,将艺术融入生活。通过大众的参与互动,激发公众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从在地性来看,艺术家根据空间场域特别制作,将艺术与公共空间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结合,赋予空间更为多元的功能与意义。
从艺术性来看,其倡导的公共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而是通过艺术的符号语言介入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呼应,引发公众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扩展人们对审美理解度。
公共艺术的发端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广场上的公共雕塑。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让艺术具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
▲罗马广场上的雕像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则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推出了“公共工程艺术计划”。
这个项目由政府出资,通过雇用失业的艺术家,为公共建筑物和环境空间创作壁画、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以此缓解经济萧条,并推动艺术文化的发展。
▲《加州公寓》是米勒德·席兹为“公共工程艺术计划“创作的作品
1935年,另一项“联邦艺术计划”开始实施。几年间,五千多名艺术家艺术家们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多个城市的火车站、飞机场、邮电局、学校等公共场所,共完成大约2500余幅壁画和18000件雕塑。
▲“联邦艺术计划”的邮局壁画
▲雕塑家奥古斯塔·萨维奇在“联邦艺术项目”中制作雕塑
罗斯福政府在5年内,先后推出的两项艺术计划,不仅帮助众多艺术家解决了生存压力,还改善了城市的景观与环境,对”公共艺术“后来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步走向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社会以及公众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公共艺术作为最“接地气”的一种艺术类别,不管是一座雕塑、装置还是一幅涂鸦,都让人倍感亲切
▲南海第二届公共艺术展 《击》无一工作室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看来,公共艺术在无形中成为人们出行观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接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巴黎城市地标“埃菲尔铁塔”,建于1887年
同时,公共艺术代表着一个城市及社会的文化精神,是城市的重要标志,比如北京天安门的华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香港的紫荆花等。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已经成为标志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香港的著名景点。(图源/网络)
▲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竣工于1886年10月。1984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因为拥有公共性、艺术性和在地性的特点,令其成为外地游客参观打卡的聚集地。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既是历史缩影和精神财富,也是当地的文化景观,比如被美国《纽约时报》喻为是丹麦的像征的《小美人鱼》铜像。
“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在疫情爆发之前,《小美人鱼》铜像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前去观光打卡,直接促进了哥本哈根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安徒生塑造的这位女性已成为当地人们一种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
▲《小美人鱼》青铜像,爱德华·艾瑞克森创作于约1909年-1913年
3
备受游客欢迎的“小美人鱼“雕像折射出:一座的城市魅力,除了有高楼大厦、湖泊公园和便捷生活外,也离不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
佛山南海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改革开放后,产业发展一日千里。在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多次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南海区 海逸社区体育公园 宋兹檀/摄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人文南海”的品牌,满足市民对文化艺术审美的需求,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打造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区域公共文化艺术品牌——“南海公共艺术展”。
▲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海报
2020年初,“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在南海的城市中心地标——千灯湖活水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
展览以“拓展的剧场”为主题,28名来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以南海千灯湖公园为背景与载体,从多个角度挖掘南海本土特色文化符号,创作了27件具有当代语境、南海元素和精神内核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以跨媒介、跨形态的综合性艺术呈现,试图让艺术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南海首届公共展吸引了众多市民来打卡
▲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范勃创作的《千灯印》是一件涵盖了南海元素和精神内核、见证佛山南海四十年改革发展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
展览吸引了大量的市内外观众,成为了新的城市打卡点。
公众的热情参与,让我们欣喜看到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首届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 《情书》段俊豪
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所取得的良好效应,为今后佛山和南海公共艺术活动持续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融入市民生活方面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因此,第二届“共生的景观”,在延续首届作品与公共空间关系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新型公共艺术的“共生”概念。
策展人胡斌说,参展的的作品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希望与在地景观和社区环境“共同生长”,从而形成流动的而又取向多元的新的生态。
▲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江山《与共2021——礼物》
在大力提倡艺术和美育的今天,这次展览试图让这里的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微介入”的力量,而不是某种宏大而空洞的框架,从而与全球所关注的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文化联系起来,同时也成为南海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促进南海文化品质和人文自然环境的优化升级。
4
首届和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虽然是在疫情期间举行,但因为通过积极的媒体宣传及网络传播,观展人数、品牌传播都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呈现。业内外的认可,也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公共空间带来的多方面积极效应。
这些年,从建设各类主题文化展馆和最美读书驿站,到拍摄桂城文化影像志系列纪录片,再到举办叠滘水乡文化节、千灯湖音乐节、国际美食节和公共艺术展,南海区政府一直以实际行动来延伸和提升桂城文化精神。
在一系列文旅品牌中,“南海公共艺术展”因其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市民参与度非常高,有媒体评论道:南海公共艺术展在继武术和工业后,也许将成为佛山新的名片。
▲南海第二届公共艺术展,段俊豪《黄金时代》
南海公共艺术展为何能吸引那么多人来打卡、成为火爆的网红展?艺术维C总结了四大原因:
1、展览地在市中心的地标千灯湖举办,交通非常便利。广大市民在公园就可实现散步、看展、露营、遛娃等”一站式休闲“。
2、部分”在地性“艺术作品、如《千灯印》、《功夫》、《黄金时代》等呈现了佛山和南海的文化与精神,让观展的市民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3、更新了普通大众以往对艺术的认知:艺术品不一定是“只可远观”的,它也可以跟观众进行互动,如《跷跷板》、《平衡》、《纸玩具》等,让观众在与之互动时获得富有意趣的身心体验。
4、宣传平台涵盖了传统纸媒、网络、自媒体和网红KOL,从深度报道、到趣味短视频和九宫格打卡,全方面的宣传让两项展览获大量关注火速出圈,成为热门打卡点。
▲万朵云《纸玩具》
▲José Drummond《你越想忘记,你就会记得越好》
这届火爆出圈的”南海公共艺术“告诉我们:
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来于生活,也可融入生活。人们不用专门走进美术馆,在街头或者公园就随时可能会“转角遇见艺术”。
而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公共艺术点缀了环境空间,满足了大众对美的视觉享受。它也是一种态度,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激活大众与城市的交流,从而产生深度的情感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