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记》中,专门不吝笔墨,对刘邦当亭长时经常戴的一种用竹皮编成的冠,作出了解释: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史记.高祖本纪》只是告诉人们何谓“刘氏冠”。

司马迁此处只是对“刘氏冠”的来历做了说明,然后就再也没有提及,让人读后不免心生疑惑。

后来班固在《汉书》中特别提到了“刘氏冠”,并告诉读者,什么样的人才能佩戴此种头冠,方才让人全面了解了“刘氏冠”。

高祖八年有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看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历朝历代都如此。一顶“刘氏冠”,成为了汉初王侯卿大夫,乃至士人各个追捧的头饰,一眼望去凡是有些身份地位的男人大多头戴此冠。

乃至此冠的首戴之人,高祖刘邦不得不下令只有公乘爵以上身份的人才能佩戴“刘氏冠”。此令不出,恐怕“刘氏冠”要烂大街了。

禁归禁,但是还是给公乘以上身份的人留有佩戴此冠的权力,这也说明汉代,起码是汉初,帝王还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刘邦喜欢戴得一种冠,公乘以上爵位的人也可以戴。

刘氏三帝遗训简介(由刘氏冠到公乘爵)(1)

那么公乘爵又是个什么爵位呢?

这又的说到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公乘这个爵位,在秦时的二十级军功爵位中,位列第八级。获得这个爵位者就可以乘坐公家的马车,因而也叫公乘爵。

汉循秦制,高祖在位时将等七级公大夫以上的爵位称为高爵,有点像我们今天高干的意思。

并且规定世袭公乘爵位者,其后人以公乘为氏,称公乘姓。由此我们的百家姓中,又增添了一个公乘姓。

同时高祖还规定七级公大夫以上爵位的可以享有食邑。

刘氏三帝遗训简介(由刘氏冠到公乘爵)(2)

那么食邑又是什么呢?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盛行于周天子分封各路诸侯时期。

诸侯们在获得周天子的分封后,又赐给自己手下卿、大夫们田邑,同时也包括土地上的劳作者。卿、大夫们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而到了秦汉时期,食邑与以往又有所不同。此时食邑专指土地上核定的百姓户数,由户数收取租赋,做为拥有七级以上爵位者的食禄。

刘氏三帝遗训简介(由刘氏冠到公乘爵)(3)

从“刘氏冠”,让我们知道了公乘爵,然后又知道了食邑制,短短二分钟让我们知道了三个历史冷知识,历史原来如此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