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2)

前段时间的的公众号我们聊过日本的新陈代谢主义建筑,那是日本关于未来的狂想,即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建筑并没有完成或者达到设计目标,很多还面临着拆除的命运。但他们依旧作为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页供后人学习。

在遥远北方的的苏联也曾经创造出过很多极具风格的建筑,与日本的新陈代谢主义建筑走向拆除有所不同,虽然创造出他们的帝国已经不在了,但他们依然在那片寒冷的土地上屹立着。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建筑就好似从《星球大战》中穿越而来,他们就存在于那个曾经红色帝国的各处,不需要坐火箭,只需要几小时的飞行就足够了。

对于正在考研的我们来说,粗野主义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快题中想表现高技派的手法一是很困难,二也并不是美院所看重的方向。粗野主义则与之相反,易于在快题当中表现,而且其元素可以当快题中。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3)

保加利亚共产党总部 建于1970年代

这座建筑被修建在距离城市200公里的巴尔干山脉上,其实周围非常的荒芜,便更增加了其魔幻气息。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4)

同一地点 摄于2015年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5)

1920s-1930s

苏联的建筑建设风格实际上是区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这与苏联的领导人有密切的联系。在苏联刚刚建立的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苏俄的艺术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看上去十分的简洁,且透露着一种超脱显示的理性,这种风格甚至影响到了包豪斯。在“苏俄新设计展览”举办之后,格罗皮乌斯立刻调整了包豪斯的教学模式,抛弃了过去表现主义的无病呻吟的艺术模式,从而转向了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时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不要大教堂,只要生活的机器”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6)

马列维奇的实验 尺度的研究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7)

梅尔尼多夫 卢萨科夫工人俱乐部 1929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8)

1930s-1950s(斯大林哥特)

构成主义时期的苏联建筑是极其现代的,甚至是超脱其时代的。但这种风格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斯大林的上台,苏联建筑的整体风格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斯大林认为构成主义及其前卫建筑有西方资本主义倾向,建筑与艺术的发展应该服从与政治,斯大林本人更喜欢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的建筑,这一阶段的苏联建筑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9)

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苏维埃宫方案

苏维埃宫可以说是斯大林时期苏联最出名的建筑方案了,为了让它出现在莫斯科的东西轴线上,斯大林下令炸毁了1812年修建的救世主基督圣殿(苏联解体后重建),并在其基础上修建。

在1939年最后确定的方案中,苏维埃宫高达415米,建筑顶部的列宁像就高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雕像。建筑的底部有多层罗马柱构成,参与苏维埃宫竞标的柯布西耶曾经批判苏维埃宫是建筑的堕落,但斯大林就是喜欢这套方案,并按照这一套方案进行。

苏维埃宫在方案中,有直径达到一百三十米,高度百米的拱形空间用作会议空间,且配套有影剧院,舞台等等辅助设施,可以说是一座功能完备的综合体。在方案确定之后,便立即开始施工,但在基础工程建设完成后,二战便爆发了,所有用于建设苏维埃宫的资源便都被调去了军工产业,甚至连已经建成的部分也被拆除,提取其中能用到的钢铁。在二战结束之后,斯大林依旧想推进苏维埃宫的项目,但苦于战争导致的经济衰退,这一计划并没有实行。

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这一建筑基础被改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泳池,直径达130米,并且配备恒温设施与造浪设施。苏联解体后,在原址上原样重建了当时为了修建苏维埃宫拆除的耶稣救世教堂。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0)

1953-1991“社会主义风格”

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全面推翻斯大林时期的建筑策略,他认为:“构成主义不是一切都错。”并且要求苏联的建筑转向更简单的形式与预制结构体系,建筑师在某些程度上让位给了建筑工业。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1)

建设中的赫鲁晓夫楼

苏联现代主义建筑师阿纳托利·科普(Anatole Kopp)曾经说过:“新建筑的诞生不仅源于其创造者的实验与创新精神,也不仅源于技术的进步,而是源于历史与社会冲突产生的问题。”

赫鲁晓夫楼大量采用钢骨架+预制墙体建造,所有的苏联公民能分配到的面积都是差不多的,如果你为国家做出了额外的贡献,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面积。而且他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生态,因为赫鲁晓夫楼里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做到特别完善,于是形成了很多公共空间,无意识的增加了邻里之间的联系。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可以在国内的老住宅楼看到。

赫鲁晓夫楼虽然广受批判,但是他的确解决了苏联当时严峻的住房问题,且这些住房当时都是免费发放给苏联公民的。赫鲁晓夫楼的建设与改造,形成了一个个相似的社区,而这样的建筑群是在反应的是一种社会现实,也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预装配式的建筑多了一层现实价值,即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大量的修建空间。美院复试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考题,问在后疫情时代下建筑能做什么?预装配式的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成本低,修建难度低,可以为零散发生的疫情提供隔离或者服务场所等等。

在斯大林之后的时期,政治的解冻也带来了一部分的文化自由,这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文化宫,体育馆,疗养院等等设计任务,且50年代中期,粗野主义建筑传入苏联,粗野主义的表现手法是非常符合苏联社会主义符号的要求,同时也让人回想到了之前的构成主义、至上主义时期的强烈结构表现。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2)

太空征服者纪念碑 1963(纪念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那是一个人类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美国和苏联都在卯足了劲往上冲,太空技术、原子能等等当时的高新技术,大部分都不太容易被日常生活感知的科学,为了让在苏联广大国土上的人民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与国家的伟大成就,大量的纪念碑被修建起来,主题包概括劳动人民、战争历史、科技成就等等。建筑在这个时代下成了高新技术与人民群众的最直接媒介。

太空征服者纪念碑修建在莫斯科首都圈周围,高达107米,是其周围最高的建筑,纪念碑表面在苏联火箭总师科罗廖夫建议下由钛金属覆盖。彼时的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多长足的进展,1957年的苏联就已经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尤里加加林就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飞行。苏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上升时期。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3)

机器人与网络技术研究所 圣彼得堡 1968

太空竞赛的痕迹在当年的建筑中是随处可见的,大到国家技术研究所,小到路边的公交车站,对于未来、对于太空的美好愿景可以说以建筑的形式完全融入了苏联的世俗生活当中去,苏联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太空观,甚至可以说太空占据了苏联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建筑在这其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一种维持人们与太空亲密关系的纽带。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4)

前苏联某处的公交车站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5)

太空拱门 1983

苏联的建筑是一种我们如今能见到的建筑美学的另一面,是一个光辉时代的产物,如今的建筑给人带来精致、明亮与科技感。与之同时我们技术进步的速度却在放缓。苏联的建筑则带有一种劳动人民的审美,一种独特的苏俄技术型粗野主义,这样的建筑是融入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以物质的形式在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混凝土负责粗野,尺度带来伟大。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6)

顿巴依村疗养院 1985

冷战的对抗不仅仅是在军事与技术层面上的,也出现在谁拥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方式上。西方将所有的节日都融入了消费文化,而苏联为了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上也建立了大批的疗养院,作为苏联公民,每年都可以获得一段时间在疗养院的假期。

这些度假村与疗养院建立在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之上,即一种健康、效率和有组织的体验,而非享乐和放纵。在苏联的社会里,身体是生产的工具,而疗养院的假期便是让人们从辛苦的工作中得到休息和恢复。在苏联,健康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人民。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很多时候也会投射到建筑上,多数疗养院有着蜂巢一般的结构,与无产阶级相匹配的粗野主义,上图的顿巴依村疗养院,人们都拥有自己的房间,所有的房间紧密相连,独立的个体创造出了一种立面上的统一性,这往往向外界表达了休闲中的集体主义、一种个人闲暇与国家意志相互统一的画面。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7)

建筑从来就不单纯是建筑,建筑一直都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应,对于苏联的建筑来说,他们散发出了一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气质,虽然他们所矗立的红色帝国早已不在了,西方的话语权又一次统治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那些曾今让苏联的国民们感到骄傲的建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也因为缺乏养护而变得破败不堪。但他们作为建筑,一种近乎永恒的抵抗力量,依旧矗立在那片土地上。人最强大的时候,是他坚持自己理想的时候,它们依旧在那寒冷的土地上讲述着那个曾经红色帝国的关于宇宙的向往,关于集体主义生活的记忆,关于战争历史的纪念,讲述着一种过去的意识形态和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夸张的苏联建筑(建筑卫星帝国的遗产)(18)

列宁峰 哈萨克斯坦

位于海拔7134米的列宁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