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述来以物喻人、寄物抒怀,含蓄而又隐晦、委婉而不直露鉴赏事物形象时,要捕捉所写物象的特征,挖掘其物象类比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诗歌难点突破专题 突破诗歌鉴赏难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难点突破专题 突破诗歌鉴赏难点

诗歌难点突破专题 突破诗歌鉴赏难点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述来以物喻人、寄物抒怀,含蓄而又隐晦、委婉而不直露。鉴赏事物形象时,要捕捉所写物象的特征,挖掘其物象类比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答题规范

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

提炼体现物象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

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

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

难点剖析

一、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

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都与愁苦有关;寒蝉,象征高洁清廉、清高自守、凄切悲凉;月亮,象征家国之思、行旅之愁;等等。当然,有些物象的意思并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二、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情感色彩。既要“物”与“志”不即不离,又要“形”与“怀”浑然一体,前者实,后者虚,借实显虚,借虚写实。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

三、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分析物象蕴含的意义与情感。

因物寻志,“物”寄托着诗人自身的情志,有什么特点的“物”就寓有本质相同的“志”,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借描写事物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寓意。

四、注意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对应练习

(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解析】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兰”“蕙”“菊”三种意象表层属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草。第二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第一步)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第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