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送戏下乡唱响文化惠民 山西资源县域襄垣转型文化产业(1)

山西资源县域襄垣正在将文化打造成新的“增长点”,以襄垣秧歌为切入点,拿出真金白金送戏下乡,培植文化传承土壤。图为送戏下乡现场。 郭宏伟 摄

中新网长治5月22日电 (李娜 郭宏伟 张羽)面对着多年积累的“一煤独大”结构性矛盾,山西正在积极地转型。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县域,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长治市的襄垣县正在将文化打造成新的“增长点”,以襄垣秧歌为切入点,拿出真金白金送戏下乡,培植文化传承土壤。

据公开资料介绍,襄垣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板式齐全,唱腔优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表演幽默,乡土气息浓厚。2008年,襄垣秧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炎陵县送戏下乡唱响文化惠民 山西资源县域襄垣转型文化产业(2)

山西资源县域襄垣正在将文化打造成新的“增长点”,以襄垣秧歌为切入点,拿出真金白金送戏下乡,培植文化传承土壤。图为送戏下乡现场。 张羽 摄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戏曲艺术日渐式微,襄垣秧歌也没能例外,面临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

而文化正是襄垣这个以煤炭起家的县域积极打造的新“增长点”。拯救襄垣秧歌传承、打造曲艺文化传承土壤,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动作。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襄垣就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措施,开始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送戏下乡,随后更是逐渐出台完善“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方案。从2016年起,襄垣更是每年财政累计拨付300余万元,用于送戏下乡活动,受惠群众达15万人次。

近日,襄垣县太平村,襄垣剧团带去了《杨门女将》、《大宋巾帼》。唱段朗朗上口,曲调流畅明快,角色演绎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极富韵味。老戏迷大叹过足“戏瘾”,年轻人纷纷拍摄下精彩片段在朋友圈分享。

太平村70多岁的刘贵方老人说,年轻的时候他就喜欢看戏,听说剧团来送戏下乡,他和一帮老伙伴们早早就来等着。

“如今,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了,送戏下乡非常受欢迎。”太平村党支部书记王广智说。

东晋法显法师是第一个出国取经的中国高僧,其故乡就在襄垣。据了解,法显3岁在襄垣仙堂寺出家,62岁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历时14年,辗转30余国,取回12部60余卷上百万言梵本佛经,译注6部24卷,成为重要的佛教典籍。

襄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桑爱平亲自操刀襄垣秧歌剧《法显》和《豫让与襄子》的编剧工作。2016年7月15日,《法显》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精彩上演,受到专家们的热议。

襄垣剧团还创新求变,组织创作了一批精品剧目,引导演员苦练唱、念、做、打基本功,培养一批声艺俱佳、文武超群的优秀演员。襄垣剧团排演的古装剧《杨门女将》、历史剧《赵氏孤儿》、《大宋巾帼》等,唱腔华美、架势精彩。而结合本土优质题材的大型秧歌剧《法显》、《豫让与襄子》,现代戏《党旗辉映牡丹红》、《乡村女支书》等等,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交汇。

该剧团老演员乔高升说:“观众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透过他们,我们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也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

剧团书记崔怀鹏说:“襄垣秧歌既是我们襄垣的地方戏,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秧歌在当地观众基础深厚,不仅传统戏受欢迎,贴近当代生活的新编戏也很受好评。”

剧团团长陈玉华说:“‘送戏下乡’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状态,把最好的演出送给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民众欢迎,剧团获利,文化得以传承,襄垣的送戏下乡,正在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