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国人的目光都被俄乌战争吸引。

有人说,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为了避免遭到来自欧美的打压,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

也有人说,发动武力的结果是使无辜的平民成为牺牲品,且战争从单纯的军事领域延伸到更宽广的领域,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

为什么要打仗?战争的意义究竟在哪儿?

3000年前,《诗经》里一群退伍军人的真实催泪故事给出最现实、也最暖心的回答——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1)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退役军人,独自一人蹒跚地摸索在返乡的路上。

没有白日衣锦,没有高头大马,只有两只已经寒冷疲累到麻木的双腿,伴着漫天的风雪,饥寒交迫、体力不支。

他极目远望家乡的方向,却看不到家乡,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着走回家……

这便是被很多诗词爱好者赞为《诗经》里最唯美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句诗读起来,有节奏、有韵味,用词也很唯美;但如果你看过它的全文,一定会忍不住像屈原那样发出一声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2)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3)

2

3000多年前,还是西周时代。

此时的西周君主大约是周宣王。

他有一位我们在中学语文与历史课本里学到过的父亲——周厉王。

周厉王大刀阔斧搞改革,却因举措过激又拒绝听取建议,甚至下禁令不许人指责自己。最终,国人不敢言而敢怒,发动暴动,将周厉王这个君主放逐。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便是这位君王。

《采薇》篇里的君王则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4)

周宣王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宣王中兴”。

他的一大功绩便是对外用兵,使周王朝“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并且,他并不是穷兵黩武,一味地主动进攻其他王国或部落;相反,因为此时的西周国力衰弱,多数时候,都是其他少数民族部落主动攻击周王朝,而宣王被动自卫出战。

本篇的大背景便是当时的一个名叫猃(xiǎn)狁(yǔn)的部落多次主动进攻西周、劫掠西周人民,于是周宣王命令军队出战自卫。

3

《采薇》的自述人便是曾参与西周与猃狁之战的一名退役军士:

他是一个赤诚地热爱着西周土地与人民的男儿——

为了保卫西周的土地与人民安全,参军入伍,远离家乡,也失去了原本安定的生活。

为了与凶悍的猃狁作战,他频繁随战局迁移驻扎地,恪守军职的同时,也失去了与家人的音讯传递。

长期的频繁交战,他很累,身心俱疲,却舍弃了安定下来休息与回家的机会,只为了彻底消除猃狁对西周的军事威胁。

他与战友一起时刻装备好精良的武器与马匹,保持最高警戒,只为防止军队的败绩与西周的土地和人民安全受损。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5)

另一面,《采薇》的男主人公也是个恋家的男儿——

他温柔、细腻又长情,将家乡的杨柳春风深深镌刻在脑海中,在行军的漫长岁月里细细回味,恋恋不忘。

他珍惜生活,阳光又富有情趣,在紧张的军旅行程里不忘捕捉薇菜从破土发芽到长出柔美的叶子,再到又老又硬的生长足迹,还对着不会说话的薇菜无数次细细诉说他想家的情思。

他深深地思恋着他的家人,明明知道行军没有固定地点,却无法熄灭胸中渴望与家人传信的星星之火。

他盼日出、盼月落,盼过了几个年末、又过了几个十月小阳春才能真正回到心心念念的家……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6)

终于,西周胜利了,猃狁败退,西周的土地与人民都安全了。

“他”终于可以安心地放下军中的责任背负,一心一意地回家了。

然而,天公不能体恤这份归心似箭,“雨雪霏霏”,泥泞了去路。

深一脚,浅一脚,他无法疾行。

腹中饥渴,全身疲冷。前不见家人、后没有同伴。

还有没有家,是个不敢想的问题,

体力流失里,还能不能活着回到家,更是个问题。

一片雪白的世界里,天地间好像就只有他一个活人,渺小又卑微。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身体还在坚定而艰难地前行,心中却已无尽茫然,却又无人可倾诉、无人能理解。

走过的路已经走过,前方的前方依然未知……

4

而“他”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他”只是那个战争的年代里,数以万计思家心切、却依旧冒着死亡的危险坚守土地与人民生命安全的军人集体里的普通一员:

他们忠于自己的职守,誓死守护土地与人民,不惧死亡、永不退缩,宁可年年月月饱受思家之苦,也绝不背弃军人的使命担当,绝不背弃对山河人民的守卫。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7)

待到山河平安之后,他们迫不及待踏上归途,回归家园与家人团聚,哪怕根本不能确定家是否还在,哪怕风雪漫漫、饥寒交加,也要坚决回家。

他们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在人的天性里有着渴望与家人相聚相守的柔肠百转。

他们更是军人,不会主动挑起战事,却会在人民与土地遭到威胁时响应号召,奋勇作战,以命相护,血洒山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听起来多么唯美的画面,却藏着一群退役军人最坚定的忠诚、最挺立的胸膛、最炽热的情思与最深沉的悲哀。

没有人会天生不喜欢和平。

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愿意轻弃青春与生命。

战国战争故事(3000年前诗经里的真实故事给出最暖回答)(8)

从人类社会诞生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从不曾真正停止;

有正义,也有非正义。有英雄壮志,更有血流成河。

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就会有战争。

但若要问战争最现实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这群来自中国3000年前不同民族间战争里的退役军人,用自己最真实的人生血泪给出了最暖心的回答:

所谓战争,不是用无数人的生命代价去成就某一个人、一群人的功名权势,而是用最硬核的力量铸就最强大的武器与屏障,才能在最强大最凶残的敌人面前昂头挺胸,自信而牢固地守护住胸中最重要的柔软。

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武器。

但敢于向敌人宣战,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只有最强大的硬核实力,才能守护这山河永安,岁月静好!

-作者-

追鱼,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让尘封历史里的所思所见所感,在这个时代,重新充满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