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

每到年末,总有一番“莫让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慨,许久未见的好友,备上清茶,小酌几杯,寒冷的冬天也充满了暖意。

每一次去看望朋友时,总是想着什么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人表达友情时大多较为含蓄,或是吟诗一首,或是作画一幅;

在现代,访友时精心挑选的礼品,不仅表达了对一份情谊的重视,礼品更是维系挚友保持共同兴趣爱好的载体。

古人常说君子温润如玉,以玉赠友,非寻常情谊。多数文人选择以玉会友,却寒暄“礼轻情意重”,情意重是真的,礼轻那可未必!

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此篇,给大家介绍玉雕题材里,赠友人最合适的一类题材——深山访友

深山访友这类的题材灵感来源于一幅山水人文的国画,现今这幅画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可见“深山访友”的创作主题自古便有之,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诗歌创作所钟情的主题,更是玉石雕刻家钟爱的意境题材。

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

从一些访友的诗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热衷寻隐,他们寻的也许是“商山四皓”,也许是“香山九老”……

商山四皓是对污浊现世厌倦而彻底走入山林的隐士,“香山九老”则是繁华之后归于平淡的文人典型。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我们能深切感受古人对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平淡的向往。

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4)

陈继儒先生在《小窗幽记》中写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古人寄情归隐,今人或许只有闭门读书了。

其实“闭门” “深山”只是一种象征,真正要寻找的是一种自我的感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都是由心而造,身居闹市,渴望心在深山,远离世俗的喧嚣。

无论是否关闭了那扇有形之门,期待感知身处深山的意趣以及内心的安详。

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5)

觅一方净土,“静、净、禅、雅”,于是在玉雕师手中幻化成作品《深山访友》。玉石原石仿若被天地造化细细皴染的田园山水,雕刻者寥寥几笔勾勒便再现古代人文的豪放和闲情。

以山水画为基础,借景随形,得自然之趣。巧妙借用石头的形状走势,创作孤松、古寺、山石、文人、隐者等意象,作品感情隐含微妙。

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

老者所寻访的友人,何尝不是雕刻师傅所要寻找的心灵归宿,更是作者对于高雅隐逸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深山访友,我们跟随着老者,沿着崎岖的山路,伴着挺拔巍峨的山峰与苍劲不屈的松树,沐浴在黄昏阳光下,宁静、深邃、超逸,去寻找心中那份林泉广阔的意象,去寻找心中渴望的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归属。

结庐人境归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7)

单从“深山访友”这个题材来说,在文学上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大多是古代侠士表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惬意与豁达;

在艺术上,深山访友经常作为山水人文的表现题材,尤其是是在国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而在玉雕文化中,深山访友更是体现了不被恶俗困扰,但求豁达面世洒脱的态度,祈愿生活如意,好运相伴,步步高升。这样的雕件难道不是赠与友人的最佳礼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