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谋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间不搞小动作,小人之间却是该表达时不表达,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要想做个公正的人,就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像君子那样,即使互相之间有异议,也能不存私心地表达出来。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梁丘据善于揣摩齐景公的心思,对于齐景公交派的任务从不敢怠慢,十分卖力地去做,因此深受齐景公的赏识。但齐国宰相晏子却视其为“社鼠”(社庙中的老鼠,指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危险人物)。在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中,晏子批评梁丘据能同而不能和:国君认为可以的,梁丘据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梁丘据也说不可以。

接着,晏子用了两个比喻,“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意思是说,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最后得出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谋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

《唐会要》故事:娄师德数次密奏武则天,推荐狄仁杰,狄仁杰得以晋升为侍郎平章事。

狄仁杰瞧不起师德、看不惯师德,几次排挤师德,被武则天觉察。

武则天问狄仁杰:“师德贤乎?”

狄仁杰对曰:“臣不知。”

又问:“师德知人乎?”

对曰:“未闻其知人。”

武则天说:我提拔您,缘由师德的屡次推荐;我用了您,了解到师德有知人之明。

狄仁杰出宫,喟然而叹:“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

娄公的肚量,如深渊兮、如汪洋兮,无边无际啊!

兼容:异中求同,同中容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增进共识。

对话:尊重差异,不唯我独尊,不制造麻烦,不加剧对抗。

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