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调研组费时近5个月开展“提升文化艺术品味 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专题调研。图为调研组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调研。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供图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2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城市文化艺术品味的彰显塑造,既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展现城市特色风貌、体现城市人文关怀、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圳打造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的应有之义。
深圳如何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作为市政协今年重点协商课题,从今年4月份开始,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牵头成立调研组,分设3个调研小组,组织发动市、区政协委员深度参与,赴各有关部门和文化企业、文化场所开展了30余场专项调研及座谈,并赴成都、重庆等地开展调研,学习兄弟城市文化建设经验。
经过近5个月的深入调研,调研组最终形成了1份主报告、3份分报告、多份委员建议,其中主报告为深圳市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提出了用好城市空间打造文化艺术容器等10大建议。
9月27日,市政协七届八次常委会议举行专题协商,10名委员、专家根据前期调研所得,为深圳文化文明建设积极建言。
“见缝插针”建设文化空间让艺术元素遍布城市角落
“深圳当前公共空间作为文化艺术容器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社区文化空间新增文体公配物业等作用尚未充分释放,建议未来空间建造由功能驱动向内容驱动转变。”在协商会上,唐汉隆委员代表主报告调研组发言。
他提出,对于艺术场馆类空间,建议在建设之初便引进具有艺术场馆运营经验的机构和个人参与空间规划;对于城市更新型空间,建议调动入驻品牌的艺术设计力量,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配物业运营的渠道机制。“建议用好城市空间打造文化艺术容器,利用工业遗存吸引创业工作群体或机构聚集,围绕社区空间发力打造颇有艺术生活品味的城市街区。”
深圳已经建成了首批“十大”特色街区,第二批特色街区也在建设中。韩湛宁委员认为,应该以设计为特色文化街区赋能。具体而言,他建议将街区整体规划方案设计、街区品牌形象设计、文化活动设计等作为街区审核的基本条件,促进和完善街区美学风格。
王富海常委代表分报告调研组发言,就公共空间治理提出“普及—提升—‘破圈’”的建议。普及方面,他建议提高城市小型公共空间的质量,见缝插针地全面拓展公共艺术表现的空间,让公共艺术和我们的老百姓直接见面、直接对话,“让艺术元素随着‘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而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提升方面,他建议要采用“针灸式”城市微更新政策进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造。他提到,此前深圳曾推行过“趣城”计划,把一些很不起眼的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公共记忆点提炼出来成为具有一定吸引力和辨识度的空间标志。下一步,各区应当依托“趣城”计划,发现城市中被忽视的微小空间的问题和潜力,从而营造一个个有趣、有机生命般的独特场所。
“破圈”方面,王富海建议,要培育将城市当成艺术品来雕琢和打磨的意识,对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精品型空间,应当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品牌文化场景,塑造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地标,使之成为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
依托科技优势打造影视产业后期制作差异化“长板”
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主力特效创作团队来自深圳!这则曾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消息,和越来越多影视作品后期制作中出现深圳名字的事实,让深圳文化人振奋不已。
对此,调研组建议,深圳要做好“文化 科技”,依托科技优势打造影视产业后期制作差异化“长板”。
“应充分发挥深圳在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锚定‘科技拍摄 后期制作’这一有别于传统影视基地建设的差异化道路,争取在影视产业发展上实现弯道超车。”唐汉隆说,应立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已形成的华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中心、深圳东部影视拍摄基地和深港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的产业布局基础,加强市区两级政策联动和扶持力度,打造影视后期制作的人才及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国家级数字电影虚拟拍摄影棚落地,依托技术赋能进一步放大深圳在国产动漫发展上的影响力,确立深圳在影视产业链后期制作这一关键环节上的竞争优势。
在完善内容创作生态上,调研组认为,深圳可以在影视内容上发力。如聚焦“三色”题材讲好深圳故事——书写以任正非、马化腾为代表的深圳科技企业创始人的“金色故事”,以深圳科技创新历程丰富城市文艺创作;挖掘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红色故事”,以优秀导演为支撑塑造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取材以邮轮游艇等生活方式为代表的“蓝色故事”,凸显深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业已积累的国际影响力。
香港电影风靡一时,香港电影产业水平也独树一帜。为此,调研组也提出,应当引导香港影视资源跨地域发展,充分借助深圳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引导香港影视人才和企业来深创业发展,通过积极争取影视作品审批权限下放、搭建专业协拍平台、建设影视创业孵化基地、保底扶持票房市场、打造大型影视奖项活动等举措,优化影视产业创业创作环境,为香港影视产业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驻深发展提供“拎包入住”式配套服务,为香港影视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借力香港优势资源带动深圳影视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将深圳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集聚高地。
聚焦文艺人才“引、留、用”建设“文艺深军”
提升文化艺术品味,文艺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调研组发现,虽然当前深圳文艺人才发展基础良好,但仍存在文艺人才聚集能力不足、整体力量薄弱、文艺家协会会员总量偏少、年龄偏大、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黄险峰常委在发言中指出,深圳需要不断强化基层队伍、聚集名人名家、加大培育力度、鼓励创新发展,建立多层次文艺人才聚集、培养、使用的现代化生态体系,为文艺文化繁荣昌盛打下坚实基础。
“建议深圳制定文艺人才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建立文艺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标准,制定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从顶层设计搭建好深圳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助推打造高层次文艺人才聚集洼地。”黄险峰还建议,要营造开放式城市文艺生态,搭建文艺人才广阔舞台,要支持“演艺新空间”发展,营造“处处皆剧场,人人可艺术”的开放式城市演艺新生态。
“应该引入更多领军人物,完善人才认定标准,创造人才成长平台,解决人才实际问题,以更大力度打造‘文艺深军’。”梁宇委员认为,对涉及文艺人才切身利益的入户、住房、就业、职称和配偶子女随迁等问题,建议考虑文艺特殊规律,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避免“一刀切”。以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定难为例,建议尽快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深圳市新文艺群体人员职称评审具体办法,明确职称评审主渠道,畅通新文艺群体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创作创新创造活力。
发掘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深派文学”
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天府文化,这些都是特色鲜明、为世人所熟悉的载体和符号。调研组发现,深圳的文化艺术活跃,却存在“整体面貌不清”的问题。
吕绍刚委员认为,深圳具备多样的文化艺术形态,但总体来说缺少主题,文化品牌不固定,地域特色不凸显,各个艺术门类在传播上缺少研究、布局与规划,没有催生“文化打卡”的文化艺术生产与传播空间,难以让市民群众留下深刻印象。
“深圳应大力发掘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吕绍刚表示,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应根据城市元文化底蕴,强化并形成城市标签、城市品牌。如井冈山适合发展红色旅游文化,西安适合发展盛唐文化等,深圳应因地制宜,深入探讨打造具有深圳地域特色、城市气质的特色文化品牌可能性。
黄险峰也提出,应发挥深圳网络文艺优势,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网络文艺发展,打造“中国网络文艺之都”。他还建议,推动成立“深圳网络作家协会”,整合腾讯等头部企业资源,出台专项资金政策,扶持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等新文艺作品创作。
“深圳应该启动全面升级的‘深派文学’系统工程!”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深圳市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打造“深圳学派”的概念,而在文学领域,同样必须打造“深派文学”。
在胡野秋看来,“深派文学”应该是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时代精神”的文学群体和优秀作品。“我们必须明确地打出‘深派文学’的旗帜,制定出五年乃至十年规划,期待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在深圳现有文学存量的基础上,再次创造文学增量的奇迹。”胡野秋建议,应尽快成立“深圳文学基金”、设立“深圳文学奖”,用以激励奖励深圳作家,让他们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专心创作出精品作品。同时,他建议创建星罗棋布的“文学村”,成为供作家生活、创作、交流的“文学高地”;创建“深圳文学院”,建设深圳文学创作的“黄埔军校”。
(原标题《深圳如何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 市政协专题协商建议 雕琢城市空间打造“破圈”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