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四平?

有人说,中国有两座英雄城市,一座是南昌,一座是四平。

前者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后者是解放战争拉开序幕的地方。

这句话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四平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在国共之争中,东北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谁能率先拿下东北,谁在全国就占有优势。

后来,我方成功占领了东北96%的土地(除了沈阳、长春、锦州),这才有了打三大战役的底气。

东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当然了,这是后话。在当时,花落谁家完全是个未知数。

抗战后,我党定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

“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不只是我方有这个部署,蒋介石也这么想。

后来国民党失败后,总结教训时,老蒋就认为,正是丢了东北,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失败。

国共之战中,东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抗战一胜利,双方都往东北派遣了大批军队。

我方动作快,率先抽调10万军队进入东北。

国民党也不甘示弱,把抗战中立下奇功,有“天下第一军”之称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派到了东北。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军队,总人数在40万左右。

在指挥官方面,双方也是将星璀璨。

我方自不必说,林彪、李天佑(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

国民党也一样,把战功赫赫的杜聿明、陈明仁、廖耀湘等名将纷纷派往东北。

东北是重点,四平则是重点中的重点。

四平就像它的名字,城市四面一马平川。

这种地形完全不适合打仗,太平了,无险可守。

可是四平偏偏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不打都不行。

一来,四平是东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现在据说经过四平的列车有200多趟!当年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也是个重要中转的地方。换句话说,谁占领了四平,谁就拽住了对方的脚。

陈 撒豆成兵(陈明仁撒豆成兵)(1)

四平列车时刻表(部分)

二来,四平是长春的大门。只要打下四平,长春就唾手可得。拿下长春,就拿下了大半东北。

陈 撒豆成兵(陈明仁撒豆成兵)(2)

四平是长春的大门

最终,国共双方反复争夺四平四次。

四平、四平,打了四次才能平。

血战四平

四平之战,最难打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这两仗,我方都输了,守也没守住,攻也没攻下来。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四平优势在我。

首战四平,我攻敌守。仅仅10个小时,四平被我方占领。

但随后,国民党就发起了反攻。

这就是二战四平。

这次我军有14个师,对方则来了10个师。

人数上,我军占优势;装备上,敌人占优势。

况且我军没有守城的经验。

因此,这场战斗我军吃了很大的亏。

在国军优势的火力攻坚下,我方阵地纷纷被摧毁,很多士兵连枪都没来得及开就牺牲了。

开始还能发挥灵活运动的优势,在对方轰炸的间歇之中重新占领阵地。

但杜聿明很快摆出了“弹幕攻势”。要求士兵贴着炸点前进,轰炸过后3分钟内必须占领阵地,否则军法从事!

陈 撒豆成兵(陈明仁撒豆成兵)(3)

杜聿明

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我军阵地越来越小。

最终,在坚守一个月后,林彪决定放弃四平,全面撤退。

谁也没想到,这一撤退,居然刹不住车。

杜聿明一路不停地追,差点就把林彪撵到了苏联。

林彪麾下的东北民主联军被打残,据统计,伤亡达到一半。

经过一个月的休整,林彪卷土重来。

此时我军已经开展了夏季攻势,先后占领长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围数十个中小城市。

这一次,林彪决定还以颜色,一举拿下四平。

这就是三战四平。

这一战,林彪吸取上次教训,不但军队占了军队优势,就连装备也更新换代,带来了炮兵集团。

陈 撒豆成兵(陈明仁撒豆成兵)(4)

林彪

防御四平城的,则是陈明仁。

陈 撒豆成兵(陈明仁撒豆成兵)(5)

陈明仁

说起来这俩还是师出同门。

林彪,黄埔四期。

陈明仁,黄埔一期。

这是一场师兄弟之间的战争。

此战,我方10万,对方3万。

林彪势在必得,陈明仁也是一员猛将。

陈明仁擅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和日本人交手的时候,就仔细研究过日本军队的工事特点。

这次正好派上了用场。

四平的建筑大多高大皮实,陈明仁就地取材,利用原来打日本的经验,把四平打造成了一座堡垒。

为了防止我军攻破一点,从中突入。

陈明仁将工事修成了“面”,而不是“点”和“线”。

这场仗在东北前所未有。

一方仗着炮火凌厉,一方仗着工事坚固,反复争夺。

事后陈明仁回忆:

“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

但是这是我军首次火力攻坚,炮步协同还很不成熟。

因此,预计的效果没有实现。

况且,陈明仁的工事也确实厉害。

其中一座碉楼,我军炮打没用。派士兵前后炸了12次,最终用了800斤炸药才将这个据点拔掉。

夏天的东北,白天特别长。

国军利用这个优势,派飞机对我军轰炸十几个小时。

为了炸的准,飞机越来越低,地面部队甚至能看到飞机上的每一颗钉子。

这种情况下,我军被迫夜战。

就靠着飞机轰炸和空投物资,陈明仁居然硬撑了一个多月。

最终,我军伤亡近万人,占领了四平城四分之三。

此时空投的用处都不大了。

由于陈明仁占领的地方太小,许多空投物资都落到了我方手里。

陈明仁的司令部也被攻了下来,就连陈明仁的亲弟弟陈明信也当了我军的俘虏。

但陈明仁就是不肯投降,继续龟缩固守。

此时,双方阵地就靠一座天桥连接。

只要我军冲过桥,战斗就没有悬念。

陈明仁也知道。

为了这座桥,双方都拼了全力。

陈明仁甚至想出了“撒豆成兵”的招数。

所谓“撒豆成兵”其实就是个小孩恶作剧。

在解放军冲锋的时候,陈明仁把成袋的豆子撒在街面上。

我军避让不及,纷纷摔倒,最终被敌方火力射杀。

仗打到这个时候,我军胜利就是个时间问题。

然而此时风云突变。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各路国军纷纷赶来支援。

攻城变成了打援。

而且敌人援军还狡猾得很,只要我军攻击,就就地防御。

攻城还是打援?

我军陷入两难之地。

唯一确定的是,再不走,就真出不去了。

6月30日,林彪下令撤退。

此战,以我军攻坚失败告终。国军伤亡1.6万人,我军伤亡1.3万人

失败的原因。

一是没想到陈明仁这么能打;

二是我军攻坚经验不足;

三是部队有不少新兵,思想上确实没有准备。

而四平之战中,毛主席先后拟写电报30余份。这在整个解放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