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念作“瓦尔纳”,而其含义就是指的肤色说起种姓制度就不能不提印度:种姓制在印度延续了三千多年,几乎被视为是一种印度特色的产物印度的种姓制将人按不同的种姓进行高低等级的划分低种姓的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不能享受和高种姓人群一样的教育,因此从一开始就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他们只能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活,无论如何辛苦劳作也无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不被允许和高种姓的人同桌进餐、结伴出行,更遑论通婚,他们受到种种歧视和白眼不可否认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国家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阶级分化现象,然而像印度这样根深蒂固的阶层固化现象却是举世罕见的在其他国家底层民众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上升空间,然而在印度人们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限制了底层民众对生活的激情,逐渐成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尽管印度有十亿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然而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属于绝对赤贫的文盲或半文盲,又怎么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优势呢?那么印度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究竟从何而来呢?事实上这和印度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特点及新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印度的种姓制度特点及新内容(印度种姓制的形成与反种姓制运动)

印度的种姓制度特点及新内容

事实上“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念作“瓦尔纳”,而其含义就是指的肤色。说起种姓制度就不能不提印度:种姓制在印度延续了三千多年,几乎被视为是一种印度特色的产物。印度的种姓制将人按不同的种姓进行高低等级的划分。低种姓的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不能享受和高种姓人群一样的教育,因此从一开始就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他们只能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活,无论如何辛苦劳作也无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不被允许和高种姓的人同桌进餐、结伴出行,更遑论通婚,他们受到种种歧视和白眼。不可否认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国家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阶级分化现象,然而像印度这样根深蒂固的阶层固化现象却是举世罕见的。在其他国家底层民众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上升空间,然而在印度人们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限制了底层民众对生活的激情,逐渐成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尽管印度有十亿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然而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属于绝对赤贫的文盲或半文盲,又怎么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优势呢?那么印度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究竟从何而来呢?事实上这和印度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在人类的几大古文明之中古埃及文明是依托尼罗河发展起来的,古巴比伦是依托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是依托长江、黄河发展起来的,印度文明同样是依托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印度文明最早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然而作为印度文明龙兴之地的印度河如今却属于巴基斯坦。最早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由达罗毗荼人所开创的——他们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如今达罗毗荼人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总人口约为2.17亿,不过他们并不是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由他们所开创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是今天印度文明的主流,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同古埃及文明、中东两河流域文明一样是失落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突然销声匿迹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种古文明突然消失呢?目前最具说服力的说法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印度河流域导致该地区的文明消失: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就是雅利安人而非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达罗毗荼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洪水和瘟疫等自然灾害毁灭了印度河古文明:从摩亨佐达罗多层淤泥判断可知这座城市至少被埋过五次。而正如上文所说的每次城池重建都与前一次被掩埋的城池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重建者保存了精确的图纸和建造工具。还有一种关于印度河古文明消失之谜的说法就比较玄幻了——这种说法认为印度河文明是在核打击下灭亡的,因为在摩亨佐达罗出现了一种沙子形成的玻璃状物质,这种东西在原子弹试爆地以及日本广岛、长崎也都曾发现过。成书时间大概相当于我国战国时代后期的印度古诗集《罗摩衍那》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摩亨佐达罗附近的一场大战中几十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如果当时真有此事,那么恐怕也只有核武器才能具备这种这种杀伤力。不过不管怎么说核武器毁灭说还是难以令人普遍接受的——毕竟这也未免太超前了。当然也有人相信远古时代可能存在地外文明携带高科技登陆地球。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倾向于相信印度河古文明的消失有一定的天灾影响,但更关键的还是雅利安人入侵带来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继雅利安人之后马其顿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各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次大陆绝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分裂的形态呈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之上的,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尽管印度号称文明古国,然而实际上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并非一个国家。恰恰是后来英国的殖民统治才使印度得以被整合成为统一的政治实体。纵观印度的历史几乎就是不断被新的入侵者征服的历史: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英国人等入侵者轮番踏上印度的土地,而正是伴随着这一次次入侵使印度的种姓制越来越深化。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后发展出来了一套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的种姓制度——根据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的教义:创世之神的四个孩子繁衍出了日后的四大种姓——这四个孩子一个由神的口中生长出来,一个由神的双臂生长出来,一个由神的大腿生长出来,一个由神的脚生长出来。以此作为依据将祭司阶层被称为婆罗门,王室以及为其征战或从事行政管理的文臣武将称之为刹帝利,平民称为吠舍,奴隶称为首陀罗,事实上在这四大种姓之下还有一种不被承认的“第五种姓”——他们被称为达利特人或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甚至不被视为是人,所以不列入四大种姓之内。各种姓必须严格按自己的种姓从事特定的职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同行、共餐,跨种姓通婚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低种姓的人走在街上必须时刻小心,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影子遮住高种姓人的影子,因为这会玷污高种姓人的纯洁,所以有时低种姓人出门甚至要随身携带两块板子一路敲打,以提醒路人自己即将路过。

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与黑皮肤的达罗毗荼土著居民在肤色上的区别。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具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意识,因此他们极为排斥与达罗毗荼人融合。现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雅利安人之所以发明种姓制就是为了起到种族隔离的作用,关于这点大家可以参考美国、南非等国曾存在过种族隔离制度。雅利安人为避免与被他们视为低劣民族达罗毗荼人联姻会导致玷污高贵的雅利安血统而使用种姓制这一工具人为地将两个种族隔离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自然居于高种姓的地位,而作为被征服者的达罗毗荼人则处于低种姓地位。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两个种族彼此之间是不可能通婚的,因此各自的后代基本都保留着原来的种族特征。雅利安人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而占据高种姓地位的雅利安后裔自然也就延续了肤色较白这一种族特征,与之相应的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的后代也基本延续着自己祖先的种族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种姓和肤色几乎是对应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这一种族上的划分不再与现实完全吻合:前文已说过古代印度绝大多数时候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诸多不同的部落构成的。一开始这些部落作为征服者战胜了作为土著的达罗毗荼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使雅利安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于是一些雅利安部落开始和达罗毗荼部落结盟以对抗其他雅利安部落。与此同时随着雅利安人进入阶级社会后自身也发生了阶级分化现象:部落首领、祭司等特权阶级成为了高种姓,而广大的平民百姓则居于低种姓。那些和雅利安部落联盟的达罗毗荼部落的首领也开始被列为刹帝利种姓,而达罗毗荼人的祭司也开始成为婆罗门。事实上时至今日印度的种姓和肤色已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今天印度南部的黑皮肤的婆罗门同样会以贵族自居,而印度北部的白皮肤、灰眼睛的贱民也不会因为他们的白皮肤而地位有所提高。尽管如今印度的种姓和肤色已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但由于历史上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等种族的肤色均比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偏白,因此印度高种姓人的肤色整体上是比低种姓偏白的,当然在某些地区也会存在例外。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印度延续了三千多年的种姓制看起来是如此根深蒂固,然而就当真没人试图反抗吗?事实上印度的种姓制尽管强大,然而反种姓制的呼声也从未停止,有的种姓制反对者甚至本身就出自于高种姓阶层:出身刹帝利阶层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以自己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而对种姓制提出尖锐的批评。公元前4世纪的难陀王朝以及后来的孔雀王朝都大力提倡乔达摩·悉达多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这两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一个是王室的理发师,一个是为王室饲养孔雀的奴隶,也许正因为这两个王朝的君主本身就出自低种姓,所以他们大力倡导众生平等的观念,然而孔雀王朝灭亡后维护种姓制的势力卷土重来。在种姓制的束缚下人们尊重的并不是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知识阶层,而是生来就居于高种姓的人士——出生于达利特人家庭的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学位的达利特人。当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双料博士学位的安贝德卡尔回到印度后所感受到了却依然只有歧视,他发现:在印度达利特人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和自由恋爱,他们不能和高种姓的人待在同一间房子,甚至不能踩到高种姓人的影子,因为那会玷污高贵者的纯洁。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后的首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任命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为自己的司法部长并责成他起草印度宪法,这位印度宪法之父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种姓制在印度的存在,时至今日全体印度公民在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地位上是一律平等的。根据印度宪法第15条的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则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如果现在去问印度人关于种姓制的问题,那么得到的答复将会是“我们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废除了种姓制”。

然而种姓制当真已被废除了吗?毫无疑问种姓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在印度早已成为历史,然而种姓制留在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在印度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位。低种姓阶层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权都无法得到保证: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因此印度政府对救灾一事拖拖拉拉,导致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拥有世界第二大耕地面积的印度却需要从国外进口600多万吨粮食,即使如此印度仍有40%的儿童因缺乏食物而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些儿童几乎全都来自低种姓阶层,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然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印度男性会按自己的种姓明码标价地向女方索要嫁妆,而3000万左右的低种姓光棍就成为了印度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根深蒂固的种姓制传统下警方面对高种姓男子对低种姓女性的性侵、骚扰基本都是装聋作哑——在印度这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法律的尊严竟敌不过种姓制这种千年陋习。即使在今天某些印度的偏远地区达利特人在走路时仍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随身带着扫帚用于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以免自己的影子和脚印玷污高贵者的圣洁,他们不能和其他种姓的人待在一个房间里,不能和其他种姓的人共用一口水井,他们的孩子只能在专门的达利特人的学校学习。社会上工资相对较高、社会地位相对体面的工作不属于他们,至于和高阶层人士通婚尽管在法律层面上完全不是问题,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在法律制度上废除种姓制后印度人的社会生活仍受到种姓制这种千年陋习的影响,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一问题:1950年安贝德卡尔在使用宪法武器否定种姓制后创办了印度第一家为达利特人提供教育的学校——弥兰陀学院,这所学校在后来的印度历史上为数十万低种姓者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1951年安贝德卡尔辞去了身为中央政府高官的司法部长一职,全身心投入到为达利特人争取权益的公益活动中去。1956年10月50万达利特人在他的带领下皈依了宣扬众生平等思想的佛教,尽管两个月后安贝德卡尔与世长辞,但因为他为反种姓制做出的贡献而被印度佛教徒尊奉为菩萨。而近年来可能最为我们中国人熟知的种姓制的批判者当属阿米尔·汗——他通过他的电影试图唤起印度人对女权缺失问题、儿童失学问题、低种姓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以致于不少观众都以为他是因为自己出身于低种姓阶层才会反对种姓制。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首先需要指出:种姓制是印度教的产物,而阿米尔·汗其实并非一位印度教徒。尽管印度是一个印度教占主导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印度也是一个民族宗教结构复杂的国家: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均在印度有大批信徒。我们知道当初印巴分治就是宗教原因导致的,而在印巴分治之后印度境内仍生活着大量穆斯林人口。尽管穆斯林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占多数,但印度的人口基数足够庞大,以致于如今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实就是印度,而活跃于印度影坛的沙鲁克·汗、阿米尔·汗、萨尔曼·汗更是清一色的穆斯林。印度影坛三大巨星都是穆斯林且名字后缀都是一个“汗”字,怎么这么巧呢?其实带“汗”的名字在印度穆斯林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其实又和印度独特的人文历史有关:印度尽管是一个印度教占主导的国家,然而历史上印度曾被来自中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所统治。突厥部族的首领被称为可汗,于是和可汗家族有渊源的人往往就会在名字中加上“汗”这个后缀。既然阿米尔·汗压根不是印度教徒,那么印度教的种姓概念是否适用于他呢?和印度教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是:伊斯兰教视同教之人为兄弟。本来穆斯林的社会是不存在种姓制的,但印度穆斯林由于长期受到印度教种姓制的影响事实上形成了阿什拉夫(相当于印度教的高种姓)、阿吉拉夫(相当于印度教的低种姓)、阿贾尔(相当于印度教的贱民、不可接触者)三个不同的阶层,而阿米尔·汗恰恰就出自其中的阿什拉夫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