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私信,问印度的种姓制度与清代士、农、工、商民分四等是不是一个概念?这个问题说来复杂,应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区别也不是没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了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了什么(与清代的民分四等有何本质区别)

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了什么

最近有读者私信,问印度的种姓制度与清代士、农、工、商民分四等是不是一个概念?这个问题说来复杂,应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区别也不是没有。

先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人口众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其中又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这些不同等级的集团用印地语称为“贾蒂”,西方国家称“卡斯特”,我们通常译为“种姓”。

印度教的种姓,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泛指僧侣集团,地位最尊,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集团,为第二等级,从事国家行政与打仗;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等级,经营商业与贸易;普陀罗为第四等级,从事农业以及各种体力劳动等。

这四种姓等级只是大概的划分,实际上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种姓制度又衍生出许多副种姓。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副种姓在全国有几千种之多,且每个种姓之间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

此外四等种姓之外,还有一类人被排除在种姓之外,他们被称为“贱民”,印度的叫法为“哈里真”。这些人地位卑贱,最受歧视,主要从事的是一些人们最不愿的工作,诸如打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

种姓制度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各王朝统治者历来对种姓制度大肆鼓吹,为此还编造神话,说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里出生的;刹帝利是从他的双臂出生的;吠舍是从他的两腿出生的;普陀罗是从他的两脚出生的。由于出生的部位不同,所以地位有别尊卑有序。

种姓制度是世袭的,代代相传不能更改。尽管印度独立以后,规定不允许种姓歧视,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种姓歧视时至今日仍未消除,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仍十分严重。

再来说清代的四民

清代沿袭明制,将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每个阶层都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士是指官僚或取得功名的阶层,他们属于统治阶层,是和会的精英分子,享有入仕当官、免除赋税徭役等待遇。

农、工占人口最多也是国家的根本,除了不能做官即不能免除赋税外,他们享有绝对的人身自由和法律赋予的一切待遇;商人地位最低,法律层面出台了很多的限制,比如他们不能穿着绫罗绸缎等等。

不过清代的四民不是世袭的,他们可以通过科举成为士这个阶层,而且实践证明,清代很多农、工、商阶层都是通过科举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从被统治阶层转为统治阶层。

当然清代四民以外还有贱民,他们的身份是世袭的,既不能通过科举来改变身份,也不能与四民通婚,同样也从事最低贱的工作。仅以贱民而言,与印度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

清代虽然民分四等,但这等级制度不像印度那么森严,尤其是农、工、商这三个阶层,在日常交往和生活中基本没有多大的体现,他们之间总体是平等的。这一点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天壤之别。

印度不同种姓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各种姓之间在饮食方面有着种种限制,法律规定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里接受任何食物或饮料,但高级种姓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

当然,用水也不能例外,各种姓是不能合用一口井的,尤其是首陀罗,必须使用自己的水井,否则会认为他们玷污了井水,就会遭到痛打或处死。

婚姻方面只允许同种姓内部通婚,同种姓的各副种姓之间可以互相通婚,但不能与副种姓以外的人通婚。由于印度自古也是重男轻女,由此也规定,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低种姓的男子却不能娶高种姓的女子,一旦违背高级种姓的人就会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在有些地区,种姓鄙视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比如有些地方的首陀罗不配让高级种姓的人看见自己的面孔,因此每当低种姓的人老远发现有高种姓的人走来,就要赶紧背对着躲在路旁,不然就要挨打。

有些地方还规定,首陀罗身体的影子都不能落在婆罗门种姓的人身上,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玷污了高级种姓的身体而遭到痛打,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人回家后还得赶快洗澡以去晦气。

各种姓都有自己传统的固定职业,并世代相传。婆罗门从事的职业都是与宗教有关,被认为是神圣高贵的;凡是同脏东西有关的工作都认为是下贱的,一般认为扫地和当皮匠的最为低贱。而且法律规定,首陀罗这一群体,无权上学读书,也没有资格进庙敬神。

现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

进入现代以来,种姓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职业。有些新职业不太可能再以种姓来划分,一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往往显得更加重要。这样,低种姓获得提高自己地位的机会,对传统的种姓势力就有所冲击。

另一方面如今的金钱作用更为重要,在城市里有些富人,不管他们来自哪个种姓,他们都要比那些高级种姓的穷人更吃得开,受人尊重。不过这种情况仅限于城市,在农村地区,低种姓的人再有钱,也会受到高级种姓的歧视。

不管怎么说,印度的种姓制度仍是根深蒂固,至今尚未根除。为此印度政府对这种不合理的种姓制度力图解决,官方也经常宣传和揭露。但要想彻底消除种姓制度,恐怕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