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堃先生生于1922年,满族,在在张家口撂地演出相声,人送外号“小蘑菇”。7岁时来到天津,1930年张寿臣又收他为徒,带拉常连安为师弟,以后陆续在山泉茶社、侯家后义顺茶社、聚英、小广寒等处演出,非常受欢迎,小蘑菇的名字也逐渐风靡南北。

裘盛戎生前录像(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来天津专为他送殡)(1)

常宝堃得名师教授,进步迅速,演技大增。开始由常连安给他“捧哏”,说、学、逗、唱全面,演技出色。13岁时就应邀在天津中华电台演出,之后,与张寿臣的义子、艺名为“小龄童”的赵佩茹搭档,更使他如虎添翼。17岁时在“大观园”演出,报纸广告称他是“相声泰斗”。而二人的合作也是相声史上少有的一对火爆搭档。常说的段子如梦中婚、酒迷、倭瓜镖、批“三国”、卖挂票、戏魔、反八扇、朱夫子、送妆、五行图、新灯谜、全德报、闹公堂、打桥票、牙粉袋儿、方言土语、雇车、家庭论等等。

裘盛戎生前录像(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来天津专为他送殡)(2)

常宝堃赵佩茹

同在这一年,常宝堃与师父张寿臣同台,排名居然并列。18岁时开始反串京剧,无论是花脸还是丑角儿、旦角儿行当,都十分出彩儿。以后发展成为“笑剧”,他是首创者之一。18岁时“兄弟剧团”成立,他是第一主演。三年后成为该剧团的一位主要负责人。

裘盛戎生前录像(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来天津专为他送殡)(3)

常宝堃与常宝霆

1951年,“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曲艺服务大队”成立,有诸多曲艺艺术家参加,如连阔如(评书演员)、曹宝禄(单弦演员)、汤金澄(焦德海的徒弟)、侯宝林(朱阔泉的徒弟)、郭启儒、侯一尘、谭伯如(以上二人均是郭瑞林的徒弟)、孙玉奎(于俊波的徒弟)、高凤山、高元钧(山东快书演员)、魏喜奎(奉调大鼓演员)、关学曾(北京琴书演员)、崔子明(滑稽大鼓演员)等,共86人,分为4个中队,常宝堃为第四中队负责人。

不幸的是,在4月23日上午,他演出完毕回驻地途中,遭美军的飞机扫射,他和程树棠(满族,清初藩王后代,出生在书香之家,白云鹏的徒弟,弦师,为其师伴奏多年)光荣牺牲。当年他只有29岁。他和程树棠二人的牺牲是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更是曲艺界的损失。

裘盛戎生前录像(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来天津专为他送殡)(4)

裘盛戎生前录像(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来天津专为他送殡)(5)

常宝堃、程树棠两位艺术家牺牲后,天津市立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黄松龄任主任,文化局局长阿英(著名作家)任副主任。5月15日公祭,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团长廖承志、副团长陈沂、田汉专程来津祭悼。

首都组织了四十多人的文化界代表团,李少春、裘盛戎、袁世海、白凤鸣、新凤霞等艺术家也赶到天津,前往公祭和凭吊的各界代表和市民多达三万多人。

5月18日送殡,一万五千多人排成了三华里长的送殡队伍,走在最前边的是廖承志团长、陈沂(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田汉副团长,天津市市长黄敬,副市长许建国、周叔弢及各机关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李烛尘、杨振亚、娄凝先、毕鸣歧等。

一位相声演员和一位弦师逝世,获如此待遇,史无前例。还有众多的观众,走在送葬队伍中,无不哭泣。

他的师父张寿臣更是失声痛哭,在灵堂诵念了他为爱徒亲写的祭文:

大哉长城!壮哉常、程!  噩耗传来,雷震心惊!  令人伤痛,令人心疼,  宝堃之死,使我痛不欲生。  想他幼年,如在目中:那年尔拜师,年方八龄,处处可爱不可多得的灵童。  ……  朝鲜慰问,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万古英风!  ……  我要向你学习,师生反作师生。  ……

裘盛戎生前录像(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来天津专为他送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