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搬到新区去住,工作还是在姑苏区的苏州古城里姑苏区和新区之间隔着宽阔的大运河,每天我从阊门出城,走枫桥路,上何山大桥然后到达新区;或者从阊门出城后先转到西环,然后从狮山大桥过运河后来因为某件事,我又从狮山桥南边的索山桥走了一趟,这才惊觉,原来运河上的这几座桥,都是以苏州城西的某座山来命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苏州东山和西山哪个面积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苏州东山和西山哪个面积大(苏州有寒山和文山)

苏州东山和西山哪个面积大

10年前,我搬到新区去住,工作还是在姑苏区的苏州古城里。姑苏区和新区之间隔着宽阔的大运河,每天我从阊门出城,走枫桥路,上何山大桥然后到达新区;或者从阊门出城后先转到西环,然后从狮山大桥过运河。后来因为某件事,我又从狮山桥南边的索山桥走了一趟,这才惊觉,原来运河上的这几座桥,都是以苏州城西的某座山来命名。

这是我较早注意到的地名现象。地名的命名或者得名非常有意思:现代的新建筑、新道路,一般是“命名”,有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与审批,讲求规范性、合法性;传统老地名则往往是“得名”,常常具有偶然性、故事性,甚至记录着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事件,极具珍稀性。所以,当我的老师告诉我,苏州有两座“无山之山”的时候,我便更强烈地体会到这两座“山”的伟岸。一座是“寒山”,是唐人寒山子的名号,用在了名刹寒山寺的地名中。寒山寺之名无人不知,张继的夜半诗思,让寒山寺的钟声鸣响千年,飞渡山海。何况,在主要依靠水路交通往来的古代,寒山寺还因伫立大运河边,紧邻枫桥驿站,而尽得地利。于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士子,凡路过这里的,几乎都会于此泊船登岸,访古吊览一番。即使到了今天,文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且成熟的产业,各地的名胜古迹一夜间如遍地花开,寒山寺依旧是游人访吴的重要目的地。静立于运河碧波之上,寺的规模其实并不大,虽然现在几经拓展,也就是半个小时能走完的样子,有关这寺的故事却不少。在苏州人的民间传说里,寒山与拾得是两位高僧,性情放诞又意气相投,他们后来一起来到了寒山寺。寒山寺起初是叫妙利普明塔院,就是因为寒山的加入,才改了现在的名字。又说,后来拾得为了传播佛法,还东渡日本,建了一座拾得寺。这一说,张继应该是在寒山之后到的苏州——当然实际上,现在并没有证据证明寒山来过这里,史料上也找不到寺庙改名的具体时间,并且寒山根本就不是持戒剃度的僧人,而是生活颇为困顿的隐士。寒山子的诗歌在唐朝末年就开始流传,后来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根据寒山诗中所提供的信息,他一生踪迹从咸阳到荆州,至山东,然后辗转到浙江翠屏山、天台山,在山中度过了几十年的隐居时光,直至故去。但拾得倒确实是天台国清寺的一名僧人,寒山与之颇为相得,还在窘迫的境况中得到拾得力所能及的照顾,两人的交往因此也在禅机之外,多了浓烈的挚友衷肠的意味。以至于到了清代,皇帝都被他们打动,御笔钦封他们做了和合二仙,让两位传说中的疯癫和尚去力保人间的姻缘美满。另一座是“文山”,是宋人文天祥的号,用在了苏州城西北文山寺的地名上。文山寺的最独特处在于它是现在苏州城内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也就是尼姑庵。但庵堂的前身并不叫这个名字。南宋时,这里有座潮音庵,德祐元年,元兵南侵,文天祥奉命兼任平江知府,在苏州组织抗元的时候,他把家属就安置在潮音庵内。后来的故事慷慨悲壮。到明代正德十年,苏州百姓为纪念他,就在潮音庵旁为他建了忠烈祠。后来忠烈祠迁往别处,这里就以文天祥的号为名,改建成了“文山寺”。再后来,潮音庵北面又建云林庵。再再后来,潮音庵的住持将三寺合并,取名叫“文山潮音禅寺”,简称文山寺。到1958年,改作尼众丛林,现在就只称文山寺,而不再提潮音庵了。文天祥在苏州只待了一个多月,但苏州百姓一直都敬仰怀念他;三寺合并的组织者是潮音寺的住持,合并之后却沿用了文山寺的地名。这就类似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道理,不需要表面的风光,人们敬仰、爱戴、传承的,是那些深邃的、崇高的、忠贞的。寒山如此,文山也如此。它们不是山,却都具有山的特点——坚固、袒露、耸立、与时间并行。它们一个象征着文化的吸引,一个象征着精神的担当;一个传达着对友好者的友谊,一个宣示着对入侵者的回击;一个开放,一个坚定;它们以无山的山,用地名的形式活在老百姓的心中,镌刻在城市的记忆里。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余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