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地界(老北京城里的数字之谜)(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老北京人在平常说话的时候,总爱捎带上几个数字儿。北京人嘴里的数字,可不一定都是用来算数的,有时也有用来形容人的。用它们,能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述出一些非常简单明了,并且十分贴切的含义。今儿个,我就和各位聊聊,老北京人嘴边儿上的那些数字!(此内容,有相对应的视频,您可以来看看)

咱先从 “一”开始说,先来聊聊和它有关的老北京话。其实我觉得在老北京,带数字的话里,用的最多的,应该就属“一”了。像什么:一不留神:它是不小心、没注意、没想到的意思; 一根筋:是形容那些不会变通、认死理儿的人;一锤子买卖:意思是只做一次的交易,不考虑以后;一码儿归一码儿:就是一件事儿归一件事儿,不能混为一谈;有一出儿没一出儿:形容一个人办事没谱儿,不牢靠,不定性;一溜烟儿:形容人跑得很快;有枣儿没枣儿打一杆子:比喻有把握的事儿,要做,没有把握的事儿,也要做。要想成功一定得试试。当然,除了上面讲这些,“一”还经常被老北京人用在时间上,如:一眨眼的功夫,一袋烟的功夫,它们都是形容快的意思;还有哪一出儿、一出儿没有、一杆子、一猛子、一程子、一绷子、一晃儿也经常能听到。

这个数字“二”,形容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用的最多。像什么二愣子:就是说这个人愣头愣脑的;二把刀:形容这个人在某项工作中技术不高;二椅子:指某些不男不女的人;二流子:游手好闲蹭吃蹭喝之人;二百五:傻头傻脑,不懂事儿的人。现在很多词也不常见了,大家以把它们简化了,直接变成一个“二”字,简单明了的就是“你可真够二的!”

三字,如三青子,是指“性情乖张,蛮不讲理”、“流氓、无赖”等等;闷三爷:是指这个人发生什么事情,都独自承担,偏内向型的性格,不爱说话的意思。

四脖子汗流:形容天太热而引起的大量的出汗,也有遇到问题时,心里着急,而又手足无措、很紧张,慌里慌张的意思。

老北京话里还有很多两个或多个数字组成的词儿,如:三声四调:指古代官话的发音方式,即三声是指平、上、去,四调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老北京人要是说一个人不着调儿的话,也常用“不着四六”,“四六不靠”, “四六不成材”来形容。其中这“四”,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六”代表四个方向外,再加上个天和地。最常见的就是“四六不懂”。它代表着这个人连做人都不会。这个“四、六”代表着:“不知天地,不知父母,不知文字,不知孔孟”。如果要说一个人不靠谱的话,也常说:没六儿。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特别不靠谱,或是什么都不会的意思。这里的“六”,出自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能够具备这“六艺”的,那绝对算得上是人才了。但没有掌握这六艺中任何一项的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因此这里的“没六儿”,就是指没有这“六艺”,没有真本事,所以不靠谱的意思。

咱们再来看看其他用数字形容人的北京话吧,如四仰八叉:指人仰面躺着,四肢乱放不文雅的样子;五迷三道:形容神志不清的人;五脊六兽:形容一个人心烦意乱,忐忑不安;人五人六儿:形容某些人装模作样,假正经的样子;七扭八歪:形容一个东西或是人不端正;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指心高气傲,不服气的样子;七个不依八个不饶:形容喋喋不休,不依不饶的样子。还有就是:“人缺了八辈子德,倒了八辈子霉”等等。

说到数字“九”,就不得不提北京人嘴边儿上的“小九九儿”了,它原来最初,仅仅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九九乘法歌诀》中,而现在人,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儿”。

在老北京话里,一说起数字,那肯定是离不开钱了。甭管是“千儿八百”的,“万八千”的,还是“百八十”的,“十块八块”,“块儿八毛”的,只要是钱,就肯定得有个数。还有,这“半”个数,算数字吗?在旧时的古钱,还都论吊,于是也就跟着出现了“半吊子”这样的说法儿。

跟麻将有关的。咱北京人爱打麻将,他不光爱打,还爱起外号儿。您比如:两根儿(二条)、一眼儿(一饼)、五魁(五万)。打的时候嘴还不能闲着,这话顺了,这牌自然也就顺了。将它们用在麻将时,也能锻炼一下脑子,并且还能图个吉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从而在老北京的牌局上,产生了不少的,与之相关的顺口溜儿。如:小鸡子儿不能打,一打还来俩;打完三万来四万,你说操蛋不操蛋;没得干,打八万;自摸门清一色,三家出钱一家乐;一路小屁,走向胜利;好汉不赢前三局,想赢别胡头一把;先打五万是好汉,后打五万是傻蛋;二五八,先打八,拆边儿不拆家。

说到老北京带数字的顺口溜儿,那可就多了去了,您来听听下面儿有没有您熟悉的?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一个小尾巴、尾巴、尾巴鱼”;“一个蛤蟆一张嘴儿,两只眼睛四条腿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一只老鼠一个头,两只眼睛黑溜溜,四只爪子往前走,还有个尾巴拖在后头”。“大秃子病了,二秃子瞧,三秃子买药,四秃子熬,五秃子搭门板,六秃子请阴阳,七秃子抬,八秃子埋,九秃子坐在炕上哭起来,我们家死了个秃乖乖,快点抬,快点埋,别让那秃葫芦籽子蹦出来!”。

一说顺口溜儿,估计不少酒腻子就想到划拳了。在旧时,喝酒的时候不划拳怎么行?那时划拳的时候,嘴也不能闲着!“螃蟹一呀,爪儿八个呀;两头儿尖尖这么大个儿呀”。“高高山上一头牛啊,两个犄角一个头啊,四个蹄子分八瓣啊,尾巴长在腚上头啊”。

您看看,北京人说话真可谓是离不开数字。从:一不留神、二嘎子、三尖头、四喜丸子、小五儿、小六儿、七弯儿八拐、老九不能走等等。这从一到九,一个都没落下。现在我听到这些数字,还是觉得很是亲切。这些话语之间,能把简单的数字,说出花儿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数字,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都能被提及的,那您比如:在讨论老人岁数的时候,北京人忌讳说七十三和八十四,认为这两个岁数是坎儿,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有些老人不爱直接告诉您岁数,会跟您说他属什么,让您猜。假如您掐指一算,老人家正好儿73。这明白事儿的、懂规矩的,往往就要往大了说一岁。其实不光73、84,老北京人对于66岁和100岁也比较忌讳,因为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的说法;那么百岁老人呢,只要老人家不糊涂,您问怹年龄,怹总说自己99,即便过了一百了,也爱说99。这一因为,古人认为9为阳数之极,也就是最好的数字;第二因为,国人历来带着谦逊的思想,所谓“谦受益、满招损”。我们总认为事情不要太过于圆满,稍微欠着一点儿最好。老人们庆祝生日,过整寿的时候,也都是“过九不过十”。比如庆祝80大寿,实际是79岁生日,何况99岁呢?所以都不爱说一百岁。上面儿所说的数字,实际上只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中,常挂在嘴边儿上的,很少的一部分。

那好了,今儿就先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