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湖口5月26日消息(记者邓玉玲)一把剪刀,看似结构简单、锋利无比,加工起来却需锻打、切边、淬火、冲孔、打磨等50多道工序。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90后女青年程欢,返乡创办剪具厂,日产剪刀4000把,年产值2000余万元,产品远销印度、日本、韩国,带动村民就业70余人,成为业界名气不凡的女青年企业家。
走进位于该县均桥镇的和佳剪具厂,厂内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员工们热火朝天地下料、成型、切边、回火、磨面……装配车间内,工人们望、敲、整、验,忙而有序,连锤子手柄都被磨出了深深凹槽。过道上,一摞摞打包好的成品剪具,整装待发。
身着厂服的程欢,穿梭于不同岗位,不停地查验指导,没半点架势,一脸阳光,热情洋溢。
央广网发 郭英 摄
原本打算走音乐艺术路线的她,高中毕业外出务工,先入袜子厂,后自费进修英语,当翻译,赴浙江义乌做饰品外贸。一次偶然机会,获悉服装剪大有市场,便自办剪具厂,没想到生意越做越火红。两年后,考虑父母逐渐变老及不舍的家乡情怀,便带上20多名老员工,拉回大小设备20余车,踏上返乡创业路。
“最初选择创办剪具厂,纯粹是想找个创业机会。后来,当看到把两块铁通过打磨、装配成剪刀,最后听到剪布时的‘咔嚓’那一声,内心充满了成就感。”程欢激动地说道。
央广网发 沈海斌 摄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代替了传统技艺,程欢希望将一些传统的技艺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努力继续保留下来。她告诉我们,所有工序中,最难最需技艺的要数纯手工装配,全凭锤子敲出均匀的弧度,再上螺丝。保留手工技艺的还有打磨,因为手工打磨可以到边到角,而机械打磨就做不到。成型和焊接工序,则以机械设备代替。淬火工序已改煤为电,但火候还是靠工艺师掌握。
“剪具生产的每道工序,我都会。所有员工的技术都是我亲手培训的,现在每位员工都能胜任两至三个岗位。身边的朋友们都说我真会折腾!是的,无奋斗不青春,趁着年轻,总要做点什么吧。”程欢说。
厂名“和佳”,寓意家和万事兴,立志做最好的剪具。
“2017年在浙江办厂初期,除自己、弟弟、父母外,只请了一名工人,后来规模扩大,就请了近20人,返乡创业至今,已有员工70多人。他们绝大多数是附近乡镇村民,其中很多曾经是做泥工、木工、裁缝或开小商店的,还有六七对夫妻。做剪具只要不怕累、吃苦耐劳,基本都能胜任。”程欢介绍说,“我们按计件制算工资,只要不影响整体生产,员工需要接送孩子读书,临时走动或提前回家都没关系。”
剪刀就像人一样,只有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发挥最佳效应。程欢视每名员工为亲人,自己既管理工厂又当销售员。“保持为人善良,讲究诚信,确保质量,按时发货,这是我立下的根本宗旨。”谈及创业经验,程欢脱口而出。
正说着,货车已到,弟弟程滕驾驶叉车,动作娴熟地往车里装货。程欢便在一旁登记数量,不时地提醒员工贴上不同标签,以便远在浙江的外贸销售部门区分。
央广网发 郭英 摄
“我原本在外打工,入厂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小孩在集镇读书,每月能按时领到工资,与外地打工相比,心里确实踏实许多。”邻乡80后淬火工吴卫斌,2020年和老婆一起进厂,老婆在装配车间,俩人每月累计收入万余元,每天清早上班,傍晚七点左右回家。
因新增线剪生产线需要,进厂不久的唐富映从锻工调整为线剪检验员。1996年出生的他,之前跟着父母在河南工地做平面设计。今年清明节回家,听说剪具厂招工,考虑方便照顾奶奶,便选择就近就业,安心地留了下来。
为改善员工工作条件,程欢先后租住房、办食堂、盖车棚,就近流转土地给员工种菜。为方便员工子女就近入学,程欢与学校对接沟通,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多年来,程欢争当干事创业表率,“剪”出致富路,面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所提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简化办事流程、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延伸小微企业产业链等建议均被政府采纳,更加坚信能把工厂办得更好,让乡村剪具销往更多地区和国家,希望更多青年朋友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