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图中的落棚桥(1986年)
文/陶国俊
长沙西长街中段,原有条通往湘江的必经之道——落棚桥。落棚桥老街长约200米,宽6米左右,街中段与紫竹林巷交接,往西延伸与吉福街相交。
落棚桥原名落蓬桥、乐朋桥
∨
落棚桥原叫“落蓬桥”,街以桥名。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城内落蓬桥,言至此可望归帆也"。
落棚桥处于湘江沿岸,2010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万达广场项目工地吉福街一带,挖掘出残存的一段200米长的古湘江江堤,据推断其始建于晚唐五代。该江堤最宽处30米,最窄处10米,由木质构件与夯土混合构筑而成,宽窄江堤形成港湾。这里邻近碧湾街,所以当时落棚桥在古江堤之外建有栈桥,湘江船只可在此落蓬停泊。
*陈先枢供图
清光绪《省城图上》称落棚桥为“乐朋桥”,言娼妓聚居之地。后来之所以改街名为“落棚桥”,极大可能是落棚桥地势低,湘江涨水经常淹没街道,街道两边多是简便棚房的缘故。
长沙臭豆腐首创于落棚桥?
∨
落棚桥历史悠久,据记载街上明代就有紫竹禅林观音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算命盲人还在落棚桥建鬼谷子师爷庙,并成立行业组织"知命堂"。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万达广场挖掘古湘江江堤同时,还挖掘出360余口古井,井内有远古瓷器,更是将落棚桥历史推到晚唐五代之前。
*陈先枢供图
清末民国以来,由于落棚桥离湘江码头不远,又紧靠繁华西长街,落棚桥街上商铺、仓库多,人口流动频繁。
据《长沙饮食志》载,长沙臭豆腐起源于湘阴油炸豆腐,光绪二十二年(1896),湘阴人姜永贵到落棚桥老乡那里学习油炸豆腐技术,因师傅身体不好,回乡养老,将油炸豆腐担子交给姜永贵经营。
姜永贵在油炒豆腐卤水基础上,精选原料配制做臭豆腐卤水秘方,从落棚桥流动小担,再到火宫殿固定摊位,使臭豆腐成为“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皮酥内软口感极佳的小吃。
五六十年代,落棚桥延续以往,经济活跃。街上有长沙糖厂、市文化用品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仓库、西区搬运站食堂、肖家杆抨店、落棚桥南货店、菜店、豆腐店、西长街办事处、派出所,还有市副食品公司宿舍及各种民居等,街道宽敞整洁,人车不断,充满活力。
长沙糖厂和肖家杆秤店
∨
长沙糖厂位于落棚桥4号,街道南边,厂门宽大,厂房外形像一个大仓库。该厂主要生产片糖,厂内分配料、搅拌、加热、成型等几个工序的车间。另外在落棚桥对面水来庙,还有该厂贻糖车间。片糖有补血效应,孕妇多用,片糖是以贻糖、白纱糖、红纱糖加工制作而成。
我小学同学郭月庆一家住在厂内,该厂原是他父亲兴办,后公私合营。我有时晚上到他家做作业,也忍不住尝试一点旁边车间里的片糖,但绝不能带出工厂。
片糖
落棚桥与西长街街口北头是肖家杆秤店,一栋两层木结构楼房。肖家人住在楼上,楼下作厨房和店铺。做一把杆秤需要刨、削、磨、钉、割等几十道工艺,敲敲打打声音不断。西长街一带流动商贩多,加上肖嗲嗲做事认真,秤准耐用,生意不错。后公私合营,肖嗲嗲到妹子山长沙衡器厂上班,该店也未开了。
肖家杆秤店名气很大,80年代据称是肖嗲嗲徒弟在这里重开了杆秤店,生意也非常好。
杆秤(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落棚桥南货店位于落棚桥与吉福街街口北头,店铺地势高,比较开阔。这里除销售糖果、糕点、香烟外,还零售散酒、散酱油、醋。落棚桥往来拖板车工人多,天冷经常看到他们到柜台买散酒吃,附近小孩也常到该店打散酱油、醋。我们习惯叫该店“常家铺子”,因为以前老板姓常,是街上较大一家老南货店。
难忘老街上的左邻右舍
∨
我家是50年代初住到落棚桥1号一处石库门小公馆。落棚桥26号还有一处石库门大公馆,两扇厚重大门。内院台阶式两层楼房,住了十几户人家,房东是周九娭毑,该公馆后做了西长街办事处。
落棚桥1号进门是堂屋,屋顶上有亮瓦,楼上楼下住了5户人家。房东姓陈,据说是一位实业家。堂屋有门通西长街商铺,当时是长沙二塑料厂做车间用。
我家住楼下一间大房间,中间用木板分隔成两间,后面是天井。楼下邻居胡叔叔、梅姨一家与我家相处几十年,关系一直好。
胡叔叔是县肉食公司会计,梅姨是长沙制鞋厂工人,家中四个幼小儿女负担重。60年代初肉食供应匮缺,我们两家合计养猪、养免子,那时我常常到五一路湘江阁茶楼挑涮水做猪饲料。
制鞋厂
楼上邻居黄大姐、易大哥,是大西门下河街长沙麻纱厂工人,在这里谈恋爱,结婚。易大哥原是公安干警,不知何原因到了工厂,后来落实政策返回公安系统。那时许多家庭都是自已安装矿石收音机听广播,我还记得他带着我爬屋顶装天线情景。
落棚桥附1号是市副食公司宿舍,内通西长街新盛昌南货店。华师傅爱人是新盛昌营业员,他本人是省航运局客船上的舵工,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总忙不赢,在街边打藕煤买菜做饭,邻居们都交口称赞,航运职工顾家爱堂客是有名的。
住落棚桥2号的黄满嗲,大儿子黄斌奇是我读三中(明德)校友,高我好几届,因为是邻居,上学总碰在一起。每次看到他与同学讨论习题时都好认真。他62年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是落棚桥的骄傲,那个年代能考上名牌大学是相当不易的。
送母亲修京广复线铁路
∨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条铁路接轨,形成京广线。1959年,长沙段开始修京广复线,西长街街道办事处召开动员大会,号召街道上家庭妇女参加京广复线基础工程建设。
父亲是市蔬菜公司采购员,长驻外省。我母亲当时她39岁,在父亲单位下属酱园做临时工。她是个好强之人,总是积极带头参加街道上的社会工作。动员大会上,她和街上一些家庭妇女报了名。
1959年参与修京广复线的长沙东区部分人员合影
那时,我还只11岁,和姨妈周医生一起送母亲到雨花亭乡铁路工地。工地人员住宿在水渠旁搭设的工棚内,工棚周围是菜地,工棚房间地上铺了厚厚的草作为修路员工地铺。母亲将所带被盖铺好,穿上草鞋,拿上簸萁肩担,沿着水渠上便桥,匆匆向铁路工地走去。远处传来铁路工地阵阵广播声,我们也一直等到母亲瘦弱的身影消失才离开。
她们是轮流义务参加铁路建设,一个月后,母亲和参加修铁路伙伴才返回家中。后来,母亲还创办了居委会百货店,60年代初到长沙制帽厂工作。
紫竹林、谢祠坪的风俗和民情
∨
紫竹林是落棚桥街中的一条小巷,传说当年紫竹禅林观音寺就建在巷内。
紫竹林房屋相对好,进巷有几栋两层楼房,房间楼层都高。巷内虽多是一层楼高的房屋,但都建在砖台上,一般湘江涨水都淹不进屋。紫竹林巷内还有到西长街的通道,通道旁的两层砖混楼房,质地不错,环境安静,西长街有钱人家爱住在这里。
紫竹林还有一位易道士,人长得魁梧和善,但做起道场来,戴道冠穿道袍,手执宝剑,手烧符纸,口吐咒水,驱魔抓鬼,神气十足,我们小时常前往看热闹。
谢祠坪是紫竹林傍巷,也是长沙文夕大火后形成的"火烧坪"之一。巷内多低矮平房,每遇涨大水,此处居民都无处安身,往往要住到远离湘江亲戚家中。
谢祠坪与紫竹林巷口旁有一处两孔水井,井四周地上铺满了麻石和流水沟。水井范围大,旁边是谢祠坪土地庙,每天到水井洗衣,挑水的人不少。从井中打水常常要排队,所以一些人干脆到河边洗被子、衣服。
我曾在《西长街今昔》文章中写到陀背青年与漂亮洗衣少女的故事,故事中的陀背青年就住在谢祠坪7号,姓周,小时骑哥哥高马跌伤了腰,结婚那天陀背青年母亲满面春风,边向婚房内外祝贺邻居发喜糖,边称赞媳妇高姿态,他们的婚姻在落棚桥成为美谈。
落棚桥的消失
∨
1979年4月12日,长沙市第一个农副产品市场在西长街设立,打破了落棚桥以往的平静。一些流动商贩在街边摆摊设点,部分住户也打开门窗开始做生意。
80年代的农副产品市场
90年代初,有关部门拆迁西长街与落棚桥街口,落棚桥南边近半幅街道房屋,修建了西长街生鲜批发市场综合楼,此后街上商铺成倍增加,人流涌动,连紫竹林、谢祠坪深处也居住了众多贩买鸡蛋流动商贩。
2010年起,万达广场建设,更是拆除了落棚桥所有街巷房屋,落棚桥老街也在这次大规模开发中消失了。
这些年我无数次到西长街一带,站在西长街水来庙巷(现红星巷)口,沿着对面落棚桥街道走向,来寻找岁月的足迹。
人老了爱忆旧,但忆的是过去美好的东西,寻找的是传统的历史文化,我总想用文字留下一点城市记忆,给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现在政府有关部门顺应民意,让水产品商铺退出西长街,在附近的吉祥巷历史步道有机更新改造中,不大拆大建,保留长沙老城旧貌,这就是一种社会进步。老城区房地产开发带来的问题,也只能在社会发展中得到解决。
落棚桥已经消失了,但老街的风情旧貌却永远留下我们的记忆中。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陶国俊,编辑 | 明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