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快到了,很多地方都有烧纸钱给祖先的习惯。

一向活泼可爱的大涵,今天一整天眉头紧锁,神色凝重。问他,他说昨晚去网球场玩的路上,看到有人在路边烧纸。

爸爸说是烧给死去的亲人。还说死了的人,并不会变成天使。他的身体被拉到医院烧成灰,然后埋到土里。灵魂飘到天上。"所以这两天,大涵老在想灵魂飘在天上。。"灵魂"是什么?挺吓人的。

对一个4岁的孩子,大涵爸爸这样的简单粗暴的表述,显然欠妥。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从三周岁开始,学龄前的儿童逐渐意识到什么是死亡,但同时又无法辨认"生"与"死"是不能共存的,在他们的思维世界里,甚至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幻性的思考。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1)

所以每当清明节、中元节,我们经常听到3到6岁的孩子,会问这些问题:

1、 妈妈,人为什么要死亡?

2、 妈妈,你会死吗?

3、 爸爸,人死后会去哪里?我们还能看到爷爷吗?

4、 爸爸,去世了的人为什么要放进土里面啊?

5、 奶奶,我们为什么要烧纸啊?

6、 外婆,扫墓是干什么呀?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回避死亡,以致于家长们也不愿意和孩子谈论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因此,每当孩子问到死亡时,家长要么搪塞回避,要么胡乱作答:

"小孩子不用知道这么多,到一边去玩。"

"其实,他只是睡着了。"

"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

"他去了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病痛。"

"他的灵魂飘在天上,他的骨灰埋在土里"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华东师大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尽管家长们避之不及,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死亡教育的启蒙,已然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的: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美国一本名为《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样看待生命与死亡》的书籍称:小孩的心灵跟成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疑惑和焦虑。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我们不应该让孩子陷入疑惑和焦虑之中。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2)

1、 死亡,是汉文化里缺失的一课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马东在《奇葩说》总结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是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总之是不能直接说死这个字。

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谈论太多。由于避讳"死",连发音跟"死"相似的音也变得不吉利。4 楼不叫 4 楼,现在都改叫"3A"。有人在过年期间去世,也会被认为不吉利。

在传统的丧礼文化中,现场的装扮、音乐的气氛,都萦绕着阴冷、恐怖的元素。

我见过有些偏远乡区,仍然对丧葬保留一些陈旧的固守自封的陋俗,为死亡增添了几分神秘、迷信色彩,甚至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3)

个案小君在回忆他的童年故事时,他描述7岁时,他外公去世,爸妈曾通过将他与死亡隔离的方式来保护他,以避免他受到死亡的打击。

"外公去世前,爸妈带着我去看望他。外公在家门前的草坪上打太极拳,我笑着问:"外公,你的身体马上就要好啦!"

不曾想到,仅三天之后,外公就去世了。

除了哀伤之外,我非常愤怒,质问妈妈为什么不告诉我外公已经卧病三个多月了,那天的见面,原来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没能在外公去世之前好好说话,好好告别,没能陪伴外公走完最后一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爸爸告诉我,他们是为了保护我幼小的心灵,怕我被死亡带来创伤。

其实,没有告别的创伤,更让我无法接收。至今难以释怀。"

无独有偶。

我之前的文章孩子,我该如何跟你说再见——咨询师妈妈跟四岁儿子的对话中提过,因妈妈病逝,PTSD症状来咨询室的五岁小女孩依依。

通过几次的访谈,依依开始问 "阿姨,是不是依依不乖,惹妈妈生气了,所以妈妈被依依气死了。"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依依的奶奶之前经常对她说,"你要是再气我,奶奶就死了"。

加上妈妈病逝前,因为全家不敢触碰死亡的话题,并没有好好告别,或进行死亡教育。所以依依对妈妈的去世的原因并不清楚,情绪内化,没有释放悲伤的情绪,继而转向自责和"自我攻击"。引发一系列行为问题。

每当依依的奶奶对她说,"你要是再气奶奶,奶奶就死了"。依依会去突然就抱住奶奶说:"奶奶,你不要死。"说着眼泪就会掉下来了。

这种应该属于错误的"死亡教育启蒙"案例,做死亡教育并不是想要让孩子害怕,产生恐惧。

台湾学者萧秋娟曾指出:

"幼儿对于死亡的概念主要来自家长之影响,曾经谈论过死亡议题的孩子比较能够坦然谈生论死,此外成人之宗教观也影响幼儿认为死亡以后的去处。"

确实很多家长,都在采取隔离或错误的方式,进行死亡教育启蒙。小君的爸妈,依依的家人。我突然明白:死亡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更是家长需要面对的。

二、 什么是死亡教育启蒙?

死亡教育学科起于美国,目前,西方多国以及日本、韩国的死亡教育学科趋近成熟,在人群中普及度也较高。

国外的"死亡教育"在国内又称为"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死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十分成功,遍及大中小学及社会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层设有不同内容。

美国学者Bensley(1975)认为: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我认为:

死亡教育启蒙,是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是在家庭中,对3-6岁入学前儿童,通过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用正确的工具和科学的方法,对死亡话题的普及和引导。

让孩子能力量,面对可能遇见的恐惧与悲伤,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人生观和死亡观的基础。

让死亡教育启蒙,成为孩子爱的教育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4)

三、为什么要进行死亡教育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乔布斯认为"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他在17岁的时候就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决定"向死而生"。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时光,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这才有了享誉世界是苹果公司。

乔布斯为何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乔布斯说。

为何说经过死亡体验后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乔布斯说。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死亡教育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如何面对死亡也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生命,我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向死而生,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只有认识到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一个不敬畏死亡和生命的人,他向上的力量和动力是缺乏的。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5)

四、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1、比性教育更加重要的——死亡教育

美国作家早崎绘里香在《生死功课》里说: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性。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死亡。

的确,缺失死亡教育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

2、缺失生命教育,会让孩子走向极端

1)、缺失生命教育,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恐惧。

在传统的丧礼文化中,现场的装扮、音乐的气氛,都萦绕着阴冷、恐怖的元素。

在影视作品中,与死亡关联的场景,也往往发生在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或是漆黑的深夜里。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保持安静,还会吓唬孩子:"晚上不要哭,不然会把鬼招来的!"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潜意识很容易将死亡与魔鬼联系在一起,从而变得胆小无助。

2)、其次,孩子很容易会漠视生命。

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

"我很佩服那些自杀的人,他们很聪明,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讨论自杀话题时,一位学生的话让我心中一震。

学生的话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也还存在误区。此后,一些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相继发生,某年广东高校中自杀的大学生甚至达到70多位。

近年来,屡屡有青少年自杀的报道见诸媒体,就是死亡教育不足,孩子没有正确的生命观造成的恶果。

  • 2017年6月13日,17岁男孩小斯高考后不久自杀,疑因父亲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压力太大。
  • 2017年11月14日,一名10岁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
  • 2019年4月,武汉航天双城小区操场,我接收的一例青春期问题少女。她随身带着这把小刀。每次在和男友闹别扭,或与母亲争吵之后,她就用刀片在手臂上划几刀。也曾经爬上小区顶楼。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6)

  • 2019年4月7日,上海一名17岁少年跳桥。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7)

  • 湖南六年级男生,因为座位摆放和同学发生争执,从4楼教室跳下。
  • 舟山五年级男孩,不满老师春游分组,从教室跳楼摔成重伤。
  • 河南职一学生,与网恋男友分手,从宿舍跳楼自杀身亡。

一个个悲痛的事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我们不禁要深思:在孩子的心中,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对死亡的认识又在哪里?

因为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知和敬畏,我们的孩子也少了对生命的珍视。

遭遇挫折时,对抗不公时,孩子们选择了死亡。

他们以为死亡就像是和父母赌气一样,就像是离家出走一样,

都可以是抵抗家长的手段,是逃避压力的方法。

殊不知,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永远都不会再拥有。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对死亡有所恐惧,才会更爱惜生命,正视这个话题,才能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我们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珍视生。

让孩子明白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生命又是伟大的,尊重他,创造他,努力将成就他的一生。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如何让孩子正确进行人性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的)(8)

最后,和你们分享一段有关死亡的诗,有机会的也可以念给孩子们听:

我好爱你,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会永远记得你。

因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别的。

就像在我的心里面,你也永远是我最亲爱的。


下一篇,我将分享“如何给孩子做好死亡教育启蒙文章”

孩子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如何给3到9岁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启蒙

倾听心灵故事-分享育儿成长

我是@雁小小,一位4岁男孩的妈妈,一雁心理工作室创始人,也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家庭教育传播者。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持续在这个平台上分享:科学育儿和正向教养。如果我的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欢迎您关注和转发,谢谢!

公众号:一雁心理

往期文章

不敢上台的孩子,都是因为内向吗?四步训练法,孩子成为演讲达人

孩子,我该如何跟你说再见——咨询师妈妈跟四岁儿子的对话

9岁以前的儿童叛逆期,哪五种父母,更容易遇到从小就叛逆的孩子

3岁喂饭到处追,7岁还挑食。实践证明,这四招让孩子自己好好吃饭

妈妈,我找了几百个妈妈才找到你

,